從平凡到不平凡
- -對路遙再認知
許振超
2020年11月29日陝西省金融作家協會在西安蓮湖路金橋酒店舉辦了「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文學創作」金融系統骨幹作家培訓會,會議邀請著名作家、柳青文學獎獲得者、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路遙傳》作者、陝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曾與路遙在原陝作協共事七年的美女教授張豔茜做「路遙與《平凡世界》精彩故事分享會。筆者有幸近距離聆聽這位文學大咖對已故著名作家人生軌跡的敘說與評價。人如其名,氣質非凡的張教授以她對路遙全方位、多視角、寬領域的了解,以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人生閱歷、銳敏的見解、磁性的聲音,超越時空與年代,用拂去對時間的封塵、掀開了神秘面紗的手法,向我們娓娓道來一位出身寒微卻不屈命運壓迫的人民作家復活於現實中,還原並顯現了路遙平凡而偉大的人生軌跡。我雖信徒般拜讀了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也親赴延安路遙紀念館拜祭了一代文學大師,自認為是路遙作品的擁泵、粉絲和路遙精神的崇拜者。但通過大師講授,才自覺真正從精神上感觀上認識了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另一個路遙。現將張豔茜女士專題講授知識整理如下,以饗自我並分享給大家,供大家一起認識一個出生在陝北貧寒家庭,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外面世界並走完他輝煌而短暫人生的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現代陝西文壇奠基者之一--路遙。
- -青少年時期的路遙
1949年12月2日一個名叫王衛國(路遙)的人出生在陝北清澗縣石嘴驛鎮王家堡一個小村莊,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1956年,七歲的王衛國(當地人稱呼他衛兒)因為兩個弟弟的出生,家裡困難實在沒辦法養活當時己有四個孩子的一家子人,父親就決定把衛兒過繼給遠在延川縣的他大伯家。秋季的一天,路遙的父親帶著平生第一次穿新布鞋第一次出遠門的他一路乞討,從清澗縣王家堡村來到延川縣郭家溝伯父家。年幼的路遙只知是走親戚,父親瞞著他回了老家,一個懵懂年少的他從此跟隨養父母生活在一個更加貧困陌生未知的世界裡,儘管養父母傾其所有百般呵護,但他還是受盡了同齡孩子的百般刁難和羞辱,然而貧寒與不屈造就了路遙與命運抗爭的個性,成就了他勇往直前的性格。聰慧過人的他於196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延川縣中學,是養父母靠借貸和乞討供他讀完初中。上初中的那三年,吃飯問題成為他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在記憶當中,他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從家裡帶來的糠糰子還是有上頓沒下頓的,這就是他的一日三餐,飢腸轆轆,轉移饑荒折磨打發時光最好的良方就是看書。延川中學閱覽室裡僅有的藏書《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就成為少年路遙的精神食糧。當同齡人還不知道《三國演義》是本什麼書時,他卻能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講述。
1966年初中畢業的他,本想考中專,卻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爆發,使得繼續讀書求學的夢想化為泡影。時代好似為他提供了一條比讀書更加快捷輕鬆的道路--只要敢於造反、敢於衝鋒餡陣,就可以前途無量。狂熱的年代造就了狂熱的追隨者,路遙狂熱地投入滾滾而來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對於沒有吃幾天飽飯的人來說,這種運動就是吃飯、就是做文章。1968年「三結合」的臨時權力機構--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年僅19歲的王衛國被選為群眾代表,躋身當時延川縣最高權力機構,成為「新生紅色政權」--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此時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從文鬥轉向武鬥,局勢逐步從混亂轉向血腥,王衛國領導的『紅四野』在一場大型械鬥中發生了一場人命案,這起發生在1968年3月17日的事件,成為王衛國人生命運的轉折點,迫使這位有著政治情懷的年輕人從此轉向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涉嫌武鬥致死命案,迫使取消了帶在他頭上的冠帽--縣革委會副主任職務。1969年冬天,「清理階級隊伍」,王衛國又從延川縣城回到了郭家溝小山村,他又變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那段時間他情緒低落到極點,有一種被生活戲弄的感覺,政治與仕途的受挫,加之人生第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變故傷害使他變得心灰意冷。當時的王衛國,經歷了社會人生動蕩與打擊,已經不是當年奮力走出郭家溝的懵懂少年,他暗自發嘆無論如何都不能在這個小山溝就此打發自己的一生。
路遙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和表現,客觀地講不能排除盲目狂熱和個人動機,但投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大動蕩中的人,個人命運便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軌跡發展。隨著「文化大革命」運動深入,各類政治事件演變,身在其境的路遙政治思想日益成長、政治敏銳性日益增強,迫使他重新思考未來,早早覺醒。
青年時期曾面臨過很大生存和政治危機的路遙,因為當時生活剝奪了政治上的機遇,在遭受人生重大打擊之後,開始與文學結緣。
- -平凡世界中的路遙
從青年農民王衛國到作家路遙的成功轉變中,有過太多的困苦和艱辛,有過太多的辛酸與別愁,彷徨、失望、無助、冷漠這是別人難以想像的。但廣泛的人脈、不平凡的生活工作閱歷和不幹平庸的心態以及偶然因素也是成就一代文豪的必然因素。時任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宣傳組組長的曹谷溪、北京知青陶正、北京知青林達(後來成為他的紅顏知己)三人在他生活中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成為作家的路遙在他文學回憶歷程中很認真謙誠的說陶正是他導師式啟蒙者,更是他文學創作的領路人。正是因為陶正,讓返鄉知青王衛國知道了世界上還有一項營生叫寫作。
在路遙人生最苦悶的時期,他轉而面向別人的生活,重新埋頭書案,閱讀對於他始終是一種最美好的、持久不變的生活享受。在別人交織的成功和失敗、悲哀與歡樂的故事中,他知道了如何克制那總是糾纏自己的對於失敗的憂懼。閱讀與寫作成就了路遙,也改變了路遙的命運。對於路遙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他從農村到城市這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當年帶著一身的陝北黃土地和窯洞氣息,來到古城西安,所走過「從農村到城市」的漫長之路,其實也是許多陝西作家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1982年3期《收穫》雜誌發表了路遙醞釀了兩年又21天寫完的中篇小說--《人生》,與此同時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小說單行本《人生》,立即轟動了整個中國文壇,被視為當代文學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力作。在廣大讀者津津樂道享受《人生》作品喜樂的時候,路遙卻很快從讀者視線中消失,又重複起艱難的跋涉與遠行,又一次陷入了孤獨。為了逃避繁雜的追捧,遠離城市的喧囂,一天早上路遙收拾行李悄無聲息離開陝作協大院,搭乘開往陝北的長途汽車,逃離了城市,回到了生他養他、夢牽魂繞的故鄉。開始了他更加艱難拔踄,以及苦行僧般煉獄的生活方式--拼命體驗生命、拼命寫作。
從1982年到1983年間,路遙「平靜而緊張」地開始了《平凡的世界》寫作的籌備工作。他將自己從名目繁忙的社會事務活動中抽身,開始了更高更難更具挑戰的寫作,從此文學圈中極少見到他的蹤影。為了布寫《平凡的世界》,他靜下心來列具了一個近百部長篇小說閱讀書目,有世界名著、中國古典名著,單是《紅樓夢》他就閱讀了三次,《創業史》閱讀了七次。同時還不忘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他體驗生活是身體力行,不是走馬觀花,上山放羊、田野裡過夜、延安東關勞工市場當小工、把自己關在狹窄的空間裡任憑饑渴孤獨折磨,經常與寒冷、陰涼、習風、老鼠為伴。從1985年秋天進入陳家溝山煤礦到1986年元旦前,路遙牆上的寫作規劃表一格格被完成任務後劃掉。一部氣勢磅礴極具規模的書稿《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終於完成初稿。
1986年6期《花城》發表了路遙長篇小說作品《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但外界反響平平,並不如路遙所願,甚至對他打擊很大。上世紀80年代,受外國文藝思潮影響,一些現代主義、先鋒派、意識派方興未艾,現實主義寫法似乎不受歡迎。在北京召開的作品座談會上,二十幾位評論家幾乎全盤否定了該作品,只有文學評論家朱寨、曾鎮南等少數人員給予積極評價。但路遙不屈的性格決定了他從一而終的決心,在煩困、彷徨、無助、失望中路遙以頑強的毅力,終于于1988年5月25日為自己計劃中一部「規模很大的書"畫上了完美句號。此時,《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廣播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受到熱捧,第三部播出反應更是熱烈,受廣大聽眾要求,該書先後三次播出,直接聽眾達三億人,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60多部古今中外名著中《平凡的世界》收聽率排名第八,作品獲得廣大讀者極高認可,被文學界評為史書般經典之作,作品獨領中國當代小說之風騷。
- -路遙作品的現實意義
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積勞成疾去世,距今28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隨歲月流逝變得越來越模糊,但他那恢宏大氣、經久耐讀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卻留芳傳吟,他那「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去奮鬥。人們評論說,新時期以來,還沒有一個作家過世多年之後,被人們越來越懷念;還沒有一個作家隨著他離開時間越久,他的作品愈來愈有生命力。一部《人生》《平凡的世界》為路遙生命畫上了一個句號,但路遙沒有留下遺憾,他的生命毅然延續在他創作的文學世界裡,這就是一種長壽不朽、一種永垂青史。路遙無疑是文學沙場上一個夸父式勇士,他的人生價值有了燦爛的生命收穫和回報。
向經典學習是當代文壇一個共識,路遙因關注普通人特別是農民群體,是作品積澱了太多當代社會變革氣息。路遙作品《平凡的世界》止2019年共印刷2000萬套,創中國經典文學發行新高。
「路遙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著名作家賈平凹對路遙高度評價和追憶。
阿里巴巴總裁馬雲感慨道:「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的,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
人生的旅途雖然短暫,但文學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只有無數個想成為託爾斯泰的人,才會有託爾斯泰出現;只有無數個想創作《紅樓夢》的人,才會出現《紅樓夢》;只有無數個想成為路遙的人,才會有路遙脫穎而出。大作家、好作品的出現都有一個深厚土壤,文學界是由無數個愛好者、追求者組成的。所謂高手在民間、英雄不問出處。
路遙,不但留下了經典作品,更留下了一種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遺產,是一個時代奮進的向徵。他的精神像一面旗幟,永遠飄揚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激勵一代代文學人砥礪前行,爭取更大勝利。
路遙永遠活在人間!(本文承陝西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白來勤先生傾情推薦)
《陌上風文藝》
主辦:金穗文學社
主編:王新靖 楊新剛
主創:白來勤 亦凡 楊崇德 淡霧 王安之 蘇銀東 畢瓊 孔凡勇 白春業 完顏蕙蕙
編輯:單連強 張建忠 吳傑明
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作者/來源:齊魯壹點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