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長河裡,要論對讀者的影響力,恐怕沒有一部作品能超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這部路遙嘔心瀝血,花費十年時間完成了百萬字巨著,十年間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那套晚出版本,總銷量就已破1800萬冊,並以每年300萬冊的銷量遞增,而它的盜版更是不計其數。
數字可以說明很多問題,特別是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有這麼多人願意靜下心來讀這部百萬字的嚴肅文學,更加彰顯了《平凡的世界》的獨特魅力。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結後,《當代》、《收穫》、《十月》都拒絕發表,最後只能在已經在文壇邊緣化的《花城》雜誌上勉強發表,第二部完成後,連《花城》也不願意發表了,只能放在陝西本地的《黃河》雜誌上發表,等第三部問世後,《黃河》也不願意發了。
儘管出版社覺得這部書語言貧乏、情節老套、境界不高拒絕發表,評論家連聲嘆氣,說它平淡無奇,藝術水準比起《人生》是嚴重的倒退,但正是因為數以億計讀者的支持,才讓這部巨著有了它的歷史位置。
第一次看到《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是《當代》的主編、副總編周昌義,那時候路遙的《人生》在巴金主編的《收穫》雜誌上發表,已經成為文壇裡知名度很高的大作家,能接到路遙的稿子,周昌義很激動,但是周昌義看完初稿後,並沒有跟路遙商量怎麼刊登的問題,而是直接做出了退稿的決定。
周昌義在十五年後回想起這件事時曾這樣說道:「還沒來得及感動,就讀不下去了。我感覺就是慢,就是羅嗦,那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一點意外也沒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實在很難往下看。」
這並不是周的眼光水準不夠,而是當時所有的評論家看完後的一致評價。
因為當時流行的是先鋒小說、現代主義敘事,諸如餘華、莫言、蘇童那樣的寫法才是當時文壇的潮流和方向,路遙這種傳統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早已經過時。
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付出的心血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新周刊》說他是「最後一位文學的殉道者」。路遙在42歲就英年早逝,為寫《平凡的世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賈平凹看見他找到十年的《人民日報》和地方史料不禁驚嘆一聲:「寫小說還用得著下這麼大勢?」
這十年間,路遙奔走在黃土高原的土地上,街道、田間、學校、礦場,見各色各樣的人,甚至下礦井當了一段時間的煤礦工人。
在長達四年的寫作過程中,路遙幾乎是廢寢忘食的地步,買幾條上好的香菸和一大包咖啡,將自己關在陝北的房子裡,日夜顛倒,三餐不定。
寫完第一部,路遙已經開始吐血,寫到第二部,路遙開始出現幻覺,經常無意識地離家出走。由於長時間不與外界接觸,路遙的精神世界完全脫離了現實,沉浸在書中的情節之中,與小說的人物在一起,感情隨著人物的命運發展而變化。
寫到第三部,路遙每天幾乎是在和生命在賽跑了,他後來在醫院寫的隨筆說到:「內心在不斷祈告上蒼不要讓身體猝然間倒下。只要多寫一章,就會少一份遺憾。」
批評它的人多半是站在更高的藝術水準上來衡量這部作品,而把它當作精神力量,深受影響的大多是歷經磨難,出身底層的人。
他們看《平凡的世界》,不會去考慮它的藝術水準高不高,結構完整不完整,有沒有對當代文學的發展做出貢獻,他們只覺得書中寫的故事貼近自己的生活,諸如王滿銀、孫玉亭就是他們身邊的人,而孫少平身上所展示出來對生活頑強堅韌的精神,給了身在底層,還在奮鬥的人莫大的精神鼓舞。
馬雲在杭州登三輪車時,最喜歡的就是路遙的《人生》。
潘石屹還是剛走出大山不名一文時,《平凡的世界》給了他戰勝困難的勇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平凡的世界》不被專業的文學評論家看好而在讀者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了。
在北大圖書館借閱榜上,《平凡的世界》多年來都穩居第一。#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
近三十年過去了,《平凡的世界》依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為大家推薦這部當代文學裡偉大的不朽之作,支持正版,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