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誕辰70周年,尋找一個真實的路遙

2020-11-30 澎湃新聞

沉思中的路遙(鄭文華攝)

2019年12月3日,是作家路遙誕辰70周年紀念日。路遙的生命雖然只有匆匆40餘年,但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卻照亮了無數讀者的人生道路。本文作者是路遙的同事、朋友,在路遙生命的最後兩年,曾陪伴照顧路遙,在本文中,他記錄了自己眼中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路遙。

文丨 航宇   

本文原刊於2019年11月29日《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已故著名作家路遙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這份榮譽對路遙來說,實至名歸。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用手中的筆深刻描繪了1975年至1985年間波瀾壯闊的生活場景。這是黨和政府給他的最高褒獎,也是對他文學創作的再一次肯定。

然而,這位被授予「時代先鋒」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將近30年了。

路遙是一位有著遠大夢想的偉大作家,幾十年來,他用殉道式的寫作方式,「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創作精神,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創作出一部部精品力作。

無論是《驚心動魄的一幕》《在困難的日子裡》《人生》,還是後來獲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他最後的生命絕唱《早晨從中午開始》,這些作品傳遞了正能量,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他是文學戰線上的一面旗手,也是時代的歌者,站在陝北黃土高原,描繪祖國大好河山,抒發向善向上情懷,使讀者產生強烈共鳴。

路遙,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腳下的土地。

偉大的養母,含辛茹苦地培養出一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路遙,一個貧苦農民家的孩子,出生在陝北清澗縣石咀驛的王家堡。在他的記憶中,兒時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苦難緊緊伴隨著他。

8歲那年,家裡實在養活不了他們兄妹幾個,忍痛割愛,把他過繼給延川縣郭家溝村的伯父。很難想像,一個家庭會把長子過繼給別人,也許唯一能解釋清楚的就是一個字——「窮」。

就這樣,路遙從清澗到了延川。

路遙的養母李桂英

路遙去的郭家溝,跟王家堡差不多,伯父的家境也不怎麼樣,只能說有口飯吃。路遙像小樹一樣一天天地成長,在村裡上完小學,眼看要上中學了,可上中學得到延川縣城。這是比較嚴峻的問題,以路遙家當時的情況,要去縣城上學,幾乎不可能。伯父是地道的農民,他想讓路遙在山裡勞動。

路遙從小就是個執著而倔強的人,不會向命運低頭。他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勤奮讀書,才能改變人生,否則像父輩一樣,永遠不可能從山溝溝裡走出去。他要把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據理力爭,甚至跟伯父針鋒相對,賭氣地什麼營生也不幹,非要上學不可。村裡一些好心人覺得孩子想上學是難能可貴的事,不斷勸說路遙的伯父,說孩子指不定是塊讀書的好料。

就這樣,他幾乎用討價還價的方式,取得伯父的同意:如果能考上,就去延川上學,考不上,回家種地。

路遙真是爭氣,以優異成績考入延川中學。可延川縣城離郭家溝較遠,幾十裡的路,一個上中學的孩子,怎麼可能天天跑回家吃飯呢?

問題很嚴重,現實很殘酷。

實在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路遙只好把兩頓飯變成一頓飯。可他正是長身體的年齡,整天在學校飢腸轆轆,怎麼讀書呢?

養母想辦法給孩子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老人家雞不叫就從家裡動身,走很遠的路到鄰近的延長縣去要飯,把要來的黑饃饃掰碎曬乾,然後步行幾十裡路,送到路遙上學的延川中學。

可以這樣說,路遙的養母是天底下最好的母親,老人家之所以捨近求遠,跑這麼遠的路去要飯,就是害怕給路遙丟面子。

養母一字不識,她絕不會想到,她用這樣的方式,含辛茹苦地培養出一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大作家。

是啊,今天,我們在紀念路遙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位母親,她叫李桂英,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雖然她不知道作家是幹什麼的,更不明白路遙創作的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有什麼意義,但對她來說,自己拉扯大的兒子,是踏踏實實幹事的一個人,她就是再苦再累,也從不給路遙添麻煩,一如既往地奉獻著自己的愛……

路遙去世了,那是所有熱愛他的人心中的痛。

那時候,《平凡的世界》的責任編輯李金玉,突然家裡有事,不能從北京去西安參加路遙的追悼會,深感遺憾。後來,她把家裡事一處理完,就去西安祭奠這位優秀的作家。

路遙與李金玉

李金玉是重情重義的一個人,在編輯出版《平凡的世界》的過程中,承擔了一般人難以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及時而隆重地向讀者推出《平凡的世界》。而路遙去世後,她還要去延安,看望和慰問那位培養出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家的母親。

李金玉一路風塵地來到西安,由我陪著她,祭奠了路遙,然後去延安,同詩人曹谷溪一道,前往陝北延川縣的郭家溝,看望路遙的養母。

在那些日子裡,老人家得知路遙去世的噩耗,感覺到天塌了下來,她無法接受這殘酷的事實,一個人鑽到爛窯裡哭了一天又一天,整天以淚洗面。

我們走進路遙曾經住過的窯洞,黑乎乎的,破爛得不成樣子,沒什麼擺設,冰鍋冷灶,凌亂地放著幾隻碗,幾個孤零零的老南瓜非常顯眼。路遙的伯父已經去世,家裡就大娘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盤腿坐在土炕上,紅腫著眼睛,呆呆地。看樣子好長時間沒好好吃一頓飯了。

曹谷溪跟大娘非常熟悉,他爬上光板土炕,喊了一聲:大娘!老人家如夢初醒般地緩慢抬起頭,看見是老曹,一句話也沒說出來,眼淚就唰唰地流下來了。大娘仿佛看見路遙一樣,一把抓住老曹的手,死死不放。

老曹指著我和李金玉,對大娘說,他倆是路遙朋友,專程從北京和西安趕來,看您老來了。

大娘流著淚,悲痛地說,我可憐的衛兒,他這下可把我給哄下了,去年他還回來一回,跟我睡在一個土炕上,親熱地跟我拉了一晚上話,說要把家裡的爛窯整修一下,要讓我過幾天好日子,可他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是啊,路遙,你不應該這樣,應該兌現自己的承諾,怎麼能言而無信呢?這不是你的風格……那時,路遙在全國無限風光,不僅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而且每年再版發行的《平凡的世界》,高居暢銷書榜,被列入高中生必讀書目。可是,對於大娘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見到一個活蹦亂跳的路遙。

是的,路遙是他相依為命的兒子,雖然不是親生的孩子,可她一直把他當親兒子看待,母子在一盤土炕上睡了十幾年,還在一個鍋裡攪了十幾年稠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出版,並獲得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別人在她面前誇她兒子有出息,她雖然搞不明白《人生》是什麼玩意,那個高加林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但心裡無比高興。可同時,難免擔心她的路遙,會不會有什麼麻煩?

《人生》電影在清澗秀延河的外景地

事情是這樣的:根據《人生》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全國熱映,其中有高加林拋棄巧珍的情節,一些老百姓看了電影就有些激動,毫不客氣地把高加林罵了一頓,覺得他是不是良心讓狼給吃了;老百姓同時也捎帶著罵上了路遙,覺得電影之所以是這樣一個悲劇結局,跟一位叫路遙的作家有很大關係,因為故事是他這個人編出來的,說不定他就是一個賣良心的人……老百姓議論高加林的那些話,或多或少傳到大娘的耳朵裡,老人家覺得有些不對勁,感覺到別人不是罵高加林,而是在罵路遙。可老人家心裡清楚,路遙絕不是走後門進城的,關鍵是他沒拋棄城市姑娘,怎能這樣罵他呢?

可以說,大娘是非常護犢子的一個人,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在她的心中,路遙是堂堂正正的人。她理解路遙,懂得路遙,可以為路遙遮風擋雨。在某種程度上,路遙就是她心中的一盞燈。

就要同路遙養母告別了,看著一身單薄站在院子裡的老人家,我的心裡錐刺般難受,真想上去抱一抱這位大娘,或者安慰她幾句,可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甚至連扭頭看她一眼的勇氣也沒有,只有眼淚默默地流……

他是一位典型的陝北硬漢,個性鮮明,看上去不善言辭,可內心蘊藏著很多故事

路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熟悉路遙的人,都知道他嗜煙如命,除了吃飯和睡覺,一般煙不離手。他還有一個愛好是喝咖啡。只要睜開眼睛從床上爬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趕緊點一支煙,再衝一杯咖啡。這兩樣東西,一樣也不能少,堅持了幾十年。

路遙矮矮胖胖,戴一副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不善言辭,讓人感覺他這個人城府很深,像一位大幹部。但從他的穿戴來看,卻又邋裡邋遢,一點也不講究,不認識的人絕對不相信他是大名鼎鼎的作家。

我認識路遙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他正在榆林賓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我是清澗文化局的幹事,想見他,可我不認識路遙,路遙也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我想到了榆林地區群眾藝術館的朱合作。他是榆林數一數二的名人,不僅文學創作上卓有成就,而且沒有架子,那些能寫會畫的人都跟他打得火熱,可以隨便去他家,隨便跟他開玩笑,隨便在他家吃飯。

朱合作是跟路遙走得最近的一個人。他倆都是清澗人,都從事文學創作。路遙覺得朱合作憨厚實在,兩人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路遙在榆林賓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那些日子,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確定了創作目標,規定了創作時間,一般人不能打攪。一天的創作任務完成了,如果覺得比較滿意,路遙會主動放鬆一下自己,賓館的飯也不吃,漫不經心地走到群眾藝術館,去朱合作家吃飯聊天。群眾藝術館距賓館很近,幾分鐘就到了。在朱合作家把陝北飯一吃,再「情投意合」地說笑一陣。有時,朱合作會請群眾藝術館裡的婆姨女子和路遙跳舞。不過,路遙的舞跳得實在不敢恭維,那些婆姨女子實在不願意跟他跳舞,關鍵跳不到一個節拍上,她們細皮嫩肉的腳,被踩了一次又一次。

在陝北榆林,朱合作是最了解路遙的一個人,路遙也非常信任他。朱合作是一個熱心人,路遙也有情有義,他對朱合作幾乎有求必應,榆林好多縣文化館辦的內部文學刊物都有路遙的題詞,都是通過朱合作穿針引線。

那麼,我想見已經在全國大紅大紫的路遙,只能求朱合作。

就這樣,朱合作帶著我,從藝術館走到榆林賓館,見到了我所崇拜的作家路遙。那時候他很年輕,從衣著相貌看,就是實實在在的普通農村青年,沒有錢,買不起像樣衣服。這就是他給我留下的最初印象,這麼普通的一個人,怎麼會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呢?

客觀地說,路遙是待人非常熱情的一個人,而且非常有禮貌,只要興趣相投,沒有不能說的話,甚至心中隱藏的秘密。

他是一個講原則守規矩的人,從來不逢場作戲,也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是什麼就是什麼。

路遙是從來不計後果的拼命三郎。他以殉道式的精神,以苦行僧式的寫作方式,用六年時間,竭盡全力地投入《平凡的世界》的創作。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永遠地離開了熱愛的土地和人民。

我所見到的作品之外的路遙,是一個真實的路遙,平凡的路遙。

他有優點,也有不足。他喜歡洪荒亙古的高原、溝壑縱橫的山體、深深紮根黃土的樹木,以及這一切風景鑄就的陝北歷史。黃土高原孕育了他宏大的人生理想和遼闊的人生視野,他也將這種難以割捨的黃土文明沁入自己的創作中。《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內心強大、有著強烈英雄夢的主人公,孫少平在飢餓寒冷中仍然不放棄讀書,反而更努力拼搏的形象,是路遙筆下所有人物和他自己人生經歷的投射。這種堅韌蓬勃的力量使高加林走出高家村,使孫少平走出雙水村,也使路遙走出王家堡,成為著名作家。

因此,在病中的路遙,堅信自己一定能站起來,《平凡的世界》僅僅是他長篇小說創作的開始,他將用十年時間,創作五部長篇小說,每一部都要超過《平凡的世界》!

路遙性格直爽,非常講原則,從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什麼就是什麼,你絕對不能把一說成是二,把二說成是一,那就麻煩了,他最討厭這樣的人,甚至跟你針鋒相對,認為你這個人有問題,不實事求是,口是心非,簡直是老公雞戴串鈴假裝大牲靈,他會毫不留情地當著眾人面批評你。但在這個社會上,人講的就是面子,人的面子都讓你給撕了,那他能跟你和平相處嗎?他會千方百計找你的麻煩。

人性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不管什麼人,從事什麼職業,官位有多高,一定要有人性,不要一意孤行,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該講規矩講規矩,該講誠信講誠信,那是給自己積德。路遙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對言行不一致的人,你不要跟他講道理,因為他跟騙子沒什麼兩樣。

他是一個有原則、有使命、有責任感的作家。

有一陣子,有種傳言像妖風一樣,傳得沸沸揚揚,甚至有人當面不止一次問過我:路遙和陳忠實關係到底怎樣?有人說他倆見面也不說一句話,背地裡互相攻擊,是不是這樣?路遙和賈平凹的關係如何?據說,他倆的關係更糟?

路遙和賈平凹、陳忠實等在一起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這些好奇的人,不要以為作協是文人扎堆的地方,就會一個個互相攻擊,說對方壞話。我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但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之間,從來沒有這樣的事發生,至少我沒有看到或聽到。

在我印象中,陳忠實是非常大度的一個人,不管有怎樣的風言風語,他一如既往,一直視路遙是他的小老弟。就在路遙由延安轉往西安住院治療期間,每次我在作協見到陳忠實,他都會仔細詢問路遙的病情,並要我轉告路遙,一定要挺住,有機會他就去醫院看路遙。

就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後,作為老大哥的陳忠實,在祝賀小老弟的同時,也憋了一股勁,一定要寫一部可以墊棺的書,並像路遙一樣,拿一個茅盾文學獎。據知情人透露,陳忠實老伴曾問他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如果老陳寫出的書,成功不了怎麼辦?老陳毫不猶豫地告訴老伴,成功不了,就回家跟你一塊兒餵雞。

路遙和陳忠實,他倆在文學創作領域裡,相互輝映,一個影響一個,一個激勵一個。

正如路遙在病床上所說,《平凡的世界》只是他長篇小說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一旦他站起來,他要用十年時間,創作五部長篇小說,每一部都要超過《平凡的世界》。

可是,路遙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宏偉夢想了,他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給喜愛他的無數讀者,留下了永遠的懷念。

 

航宇

1964年生,陝西清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出版有散文報告文學集《你說黃河幾道道彎》、中篇小說集《他媽的,男人!》、長篇紀實文學《路遙在最後的日子》、散文報告文學集《永遠的路遙》、長篇小說《生命河》《市長不在家》《新縣長》《麻六的城》等。

內容簡介

這是路遙生命最後的時光。在《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這位風光無限、雄心萬丈的著名作家,卻突然患上嚴重疾病。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不僅承受著十分難挨的病痛折磨,還接連經歷了經濟拮据、婚姻破裂、兄弟失和等等人間痛苦。作者航宇是路遙的同事、朋友,在路遙生命最後的兩年,他如親人般陪伴照顧路遙,也見證了路遙最後的沉重、抗爭和無奈。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年1月

至今銷量10萬+

厚夫

本名梁向陽,男,1965年生,陝西延川人。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協會主席。著有《當代散文流變研究》、《邊緣的批評》、《走過陝北》、《行走的風景》等多部著作,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表彰獎、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研究與創作獎勵。有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內容簡介

路遙的短暫人生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響了千千萬萬普通讀者。然而,英年早逝的路遙的人生狀態始終像謎一樣地困擾讀者。《路遙傳》的作者是路遙生前的忘年交、路遙文學館館長以及路遙研究界的權威之一,掌握豐富的一手資料,披露了大量路遙不為人知的往事,還原路遙的寫作時代,展現他的寫作精神。

相關焦點

  • 紀念路遙誕辰七十周年!籤名本、主題帆布包聯合上線
    1949年12月3日,作家路遙出生在陝北清澗縣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如果他還健在,今年將滿70歲,應是一個作家收穫成就的年齡。可他卻在42歲那年,永遠地告別了這個平凡的世界,告別了那些熱愛他的朋友,也告別了冷落他的「敵人」與眾多非議。有人說,也許路遙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學版圖上,最後的一個殉道者。
  • 在平凡的世界裡我們仍然離不開路遙
    今年是路遙誕辰70周年。近日,作家航宇的非虛構作品《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出版。航宇是路遙的同鄉、同事、朋友,在路遙生命最後的兩年,他如親人般陪伴、照顧路遙,也見證了路遙最後的沉重、抗爭和無奈。在路遙誕辰70周年之際,航宇用疼痛的文字紀念這位優秀的前輩、尊敬的導師和親密的朋友。
  • 床上的路遙
    8歲的孩子記得,自己天不亮就被父親拉出了門,也不知走了多久,路過一個縣城,父親用口袋裡僅剩的一毛錢給他買了碗油茶喝。之後父子倆一路討飯,走了整整3天,才費勁馬趴地到達目的地。  「父親不要我了,輕而易舉地把我給了人」,男孩什麼都明白,但父親還是哄他,說他出去辦點事,過幾天再來尋他。
  • 路遙:再一次投入莊嚴的勞動
    我在陝北老家住了差不多一個月,就急匆匆回到西安,一心一意整理那些報告文學,計劃讓路遙儘早寫一個序。我想儘快聯繫一家出版社,爭取在短時間內把這個報告文學集印出來,如果拖得時間太長,就不好給人家交代了,甚至會讓人家以為我說話不算數。
  • 路遙沒有憑藉《平凡的世界》而富裕,是源自於他骨子裡的貧窮
    路遙出生在一個陝西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家中一共有七個兄弟姐妹,路遙作為老大因為家中實在缺吃少穿就過繼給了大伯,儘管生活再怎麼拮据路遙從未放棄求學,最終路遙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那個年代,普通的工人一個月才幾十塊錢,而路遙的稿費並不低每個月至少有上千塊錢,但是他依舊過得很貧窮,在《平凡的世界》獲獎後還需要借錢才能去領獎,他之所以沒有憑藉《平凡的世界》而富裕,是因為路遙的貧窮是骨子裡的貧窮。
  • 路遙:食堂甲乙丙三等菜,孫少平只敢喝湯,寫到此處,我潸然淚下
    在這種情況下,父親決定將路遙過繼給遠在70裡外的大伯,在路遙離家的那天,母親給他吃了一頓飽飯,給他穿上一雙布鞋,抱著他痛哭一陣後,讓父親帶他「上路」。就這樣,7歲的路遙跟著身材並不高大的父親步行70裡路。因為平時在家都穿草鞋,路遙這一次穿布鞋不太習慣,半路上把腳磨個泡,父親在路邊撿了一雙破草鞋讓他換上,二人繼續趕路。
  • 路遙去世27周年:聽到《平凡的世界》獲茅獎,激動得想痛哭一場
    不管路遙是多麼著名的一個作家,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在孩子的眼裡,他就是一個普通人,所以在他跟前,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此時,他看見路遙在破藤椅上躺著酣睡的樣子,覺得特別好玩,便躡手躡腳地溜過去,悄悄站在他的背後,用小手偷偷抓一下他的耳朵,或在院子裡揀根樹枝,隨心所欲地挑逗似睡非睡的路遙。
  • 用生命寫作的路遙,改變了多少人的人生?馬雲說:我也得努力一下
    但是路遙卻說:像高加林這樣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生活經驗不足,剛剛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不僅高加林是這樣,任何一個剛走上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也不會是一個成熟的、完美無缺的人,更何況高加林處在當時那麼一種情況下,對任何事情都能表現出正確的認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個青年人的身上,絕不是一切都應該否定的。
  • 從平凡到不平凡,路遙究竟經歷了什麼?
    我雖信徒般拜讀了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作,也親赴延安路遙紀念館拜祭了一代文學大師,自認為是路遙作品的擁泵、粉絲和路遙精神的崇拜者。但通過大師講授,才自覺真正從精神上感觀上認識了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另一個路遙。
  • 死於42歲的路遙:寫完《平凡的世界》,他為何把筆扔出了窗外?
    路遙原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一個貧窮農家,是家中長子。繼路遙出生後,父親母親又陸陸續續生了5男3女,家中經濟不堪重負,實在養不起那麼多的孩子了。於是父親母親決定,將8歲的路遙過繼給遠在延川的,無子嗣的大伯家中。大伯家雖然沒有那麼多孩子要撫養,但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經常吃了這頓沒下頓,小小年紀的路遙,不得已要一起分擔家中農活。窮苦人民的孩子自然是「以食為天」。
  • 路遙:中國作家不能小看"諾貝爾文學獎",不能得不到就說不好
    由於《平凡的世界》而名聲大噪的路遙,是很多人都很喜歡的作家,而他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應該有的情懷和胸襟。
  • 路遙《平凡的世界》被批評「不配成為經典」,反過來遭茅盾獎打臉
    在這本小說中,路遙寫了近百個人物,從農民到工人、從學生到幹部、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人們的思想變化、性格心態、悲歡離合、冷暖人生。董卿說:《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沒有一個是"壞人"。
  • 你知道路遙「不平凡的世界,」了解生命的定義才能書寫更好的人生
    1992年42歲的路遙離開了人世同時也帶走了所有的痛苦與心酸,文壇界巨星卻在潦倒與孤獨中隱沒。路遙的一生都與窮字為鄰,熱愛寫作的路遙也許有些名氣但卻沒有什麼錢,為錢憂心的路遙在生命的後半段仍然欠著10000多的借款。
  • 這部小說感動了中國人,卻成了路遙生命裡最後的絕唱
    今天給大家聊一聊《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個永遠偉大的世界,我作為這個世界裡的一名普通勞動者,將永遠把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當做我創作的一個神聖的上帝。」這是路遙說過的一段話,這段話的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他為什麼要寫《平凡的世界》!
  • 路遙短短42年的人生,嘗盡人間苦難,留下《平凡的世界》影響數人
    1949年路遙在陝西省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裡出生了,他的父母都是農民階層,家裡的子女眾多,一共十口人都是靠父親維持家庭。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吃不起飯,而路遙家人口多,父親掙得錢也非常的少,吃不上飯都是經常的事情。
  • 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出現「外星人」,路遙為何腦洞大開?
    路遙為什麼要在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裡,加入這種腦洞大開的奇特情節?這就如同一個整天滿嘴陝北話的農民,突然說出幾句英語一樣,讓人摸不到頭腦。以路遙對待寫作的嚴肅與謹慎態度來說,如果他不認為這個情節是合理的,應該不會寫進去。在此後的修訂中,路遙也絲毫沒有撤下它的意圖,以至於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拍攝者也只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這段情節。
  • 餘華寫小人物火了、路遙今去世70周年:人生沒有試驗,就這麼一遭
    今天,2019年12月3日,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70周歲冥誕。斯人已逝,幽思長存。最近翻看當代小說排行榜,無意瞥見在某讀書平臺裡,排名榜首的是錢鍾書所著《圍城》。而蟬聯亞軍、季軍的:路遙《平凡的世界》、餘華《活著》。三本小說,豆瓣評分很高,還拍成了電影。其中,一部餘華所著《活著》,看過部分原著。因篇幅較長,都是斷斷續續看,最近突然想熬夜把原著追完。
  • 17年後,路遙街頭偶遇了背叛他的初戀,想起過去種種,竟暴走失態
    無論是《人生》,還是《平凡的世界》,路遙筆下的悲劇惹哭了一批又一批讀者。很多人說他靠悲情"吸粉",但如果你了解了路遙的真實故事,就會對這本書多一層更深刻的理解。因為他的作品中處處都流露著自己人生的影子。1987年的春天,路遙到北京出差,看起來就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他的朋友海波當時也在北京,在魯迅文學院學習。路遙也住在那裡。
  • 路遙:死前執意要見賈平凹,只為叮囑一句話,賈平凹聽後痛哭不已
    路遙一生,不管是誰想到或者是看到都會為之動容,因為他的一生實在是太過於艱辛和悲慘。1、幼年的不幸路遙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裡面,七歲那年家中實在是貧窮,無法多養育起一個人,經過多重商量,將他過繼給他的伯父家。
  • 路遙:七十年「最美奮鬥者」中唯一的作家,他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我在陝北老家住了差不多一個月,就急匆匆回到西安,一心一意整理那些報告文學,計劃讓路遙儘早寫一個序。 我想儘快聯繫一家出版社,爭取在短時間內把這個報告文學集印出來,如果拖得時間太長,就不好給人家交代了,甚至會讓人家以為我說話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