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42歲的路遙:寫完《平凡的世界》,他為何把筆扔出了窗外?

2021-01-22 強武堂

「每一分鐘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這個世界,同時也把另一些人送進墳墓;這邊萬裡無雲,陽光燦爛;那邊就可能風雲驟起,地裂山崩。世界沒有一天是平靜的。」

這段話亦如他那短短的42年人生,也許從他執筆為文那天起,就註定了是這個結局。

路遙原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一個貧窮農家,是家中長子。繼路遙出生後,父親母親又陸陸續續生了5男3女,家中經濟不堪重負,實在養不起那麼多的孩子了。

於是父親母親決定,將8歲的路遙過繼給遠在延川的,無子嗣的大伯家中。大伯家雖然沒有那麼多孩子要撫養,但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經常吃了這頓沒下頓,小小年紀的路遙,不得已要一起分擔家中農活。

窮苦人民的孩子自然是「以食為天」。有一次,路遙在學校看見一個幹部的孩子在吃白面饅頭,餓了很久的路遙眼巴巴的盯著這位同學,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這位同學見狀就想逗一下路遙,笑著說:「想吃可以,但你得趴在地上學狗叫。」

沒想到路遙真的趴在了地上學狗叫,叫一聲就扔一塊饃,孩子們都圍在一起笑路遙,但那時候的他已經顧不上什麼尊嚴,只知道填飽肚子最要緊。

回憶起那時的時光,路遙的腦海中都是灰色的,似乎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沒有一點光亮透進來。

經歷過貧窮的苦日子,路遙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必須珍惜學習的機會,把握好每一份每一秒去汲取知識。

很快,他迎來了人生中的轉機。大學期間路遙發布了第一篇小說《延河》,為此編輯部還特意召開了一個研討會,讓他有了和很多前輩同臺交流、吸取經驗的契機。

從那以後 ,他更是將自己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創作中,仿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開關。

對於文學,路遙有遠大的抱負和野心,在他的心目中,文學創作也是他追問人生意義最直接的途徑。

真正讓路遙在文壇站穩腳跟的作品是隨後寫成的《人生》,路遙以無比驚人的意志力,用了21個晝夜,創作完成了13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

寫完《人生》,路遙仿佛生了一場大病,他面頰泛黃,身體浮腫,兩條腿僵硬得連行走都非常困難。他知道這是累的,但非常值得。

路遙憑藉《人生》,奠定了自己在中國文壇中的地位,而《人生》也被視為具有開拓性的當代文學作品。

但寫完《人生》,並沒有讓路遙的身心都放鬆下來,長期的貧困、壓抑與痛苦似乎已經讓他無法去輕鬆享受一種較為安逸與享樂的心理和生活狀態了。

因此,他並沒有休息很久,又立刻投入到新的創作當中。

於是在1985年,路遙在陳家山煤礦的醫院裡,開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創作,那時的他身體已經不太好。

他甚至在動筆以前,到黃帝陵廟恭恭敬敬地上了一炷香,希望自己的身體可以撐到他完成《平凡的世界》。

路遙也害怕,怕自己孱弱的身子拖不到稿子寫完,於是他日與繼夜不停地寫,每天的創作長達十幾個小時,才終於將第一部寫完。

路遙對這份稿件寄予厚望,但令人意外的是,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為他出版,甚至有不少文壇家對這部作品打出低分。

甚至有人說路遙已經江郎才盡,再也不是寫出《人生》的他。

晨昏顛倒、嘔心瀝血創作出的作品,卻遭到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評論家們的一致批判,為此,路遙的心情灰暗到了極點。

回到西安的路遙,忍不住跑到恩師的墓碑前,痛哭了一場。

遭受打擊的路遙並沒有倒下,而是繼續投身到第二部的創作,寫完後,他果真生了一場大病。

面對不樂觀的情況,醫生建議他休息一兩年再動筆,但他還是支撐著自己,堅持寫完了《平凡的世界》。

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劃上了《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句號。而當他寫完以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將手中的筆用力地向窗外扔去。

路遙認真地去衛生間洗了一把臉,他看了看鏡子裡的自己,那麼多麼陌生的一張臉,兩鬢竟然長了那麼多白髮,蒼老得像一個老人,皺紋橫生憔悴不堪。

在《平凡的世界》 裡,他寫田曉霞死去的情節時,就像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痛哭流涕:「我把田曉霞寫死了!」但為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他不得不這樣寫。

在完成《平凡的世界》不久後,因為身體本來就不好,加上寫作透支嚴重,路遙就因肝硬化病逝了。

這本書寫的了人性的悲劇,也寫社會的悲劇,更寫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裡的艱難曲折和不屈抗爭。整部作品都謳歌了普通勞動者在苦難中,依然堅毅向上,憑著美好心靈和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克服重重障礙,達到精神上的升華。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都是在時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有千千萬萬的人與他們命運相同,路遙也一樣。裡面所描繪的人物,其實也就是一生困厄,卻始終與命運抗爭的路遙本人。

直到現在,《平凡的世界》仍然受無數年輕人的喜愛,在書中,他們能感受到熱血,他們讀到了奮鬥。

路遙和這本《平凡的世界》正對應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明,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如果您還沒有看過這本《平凡的世界》,真的非常推薦你去看一看。

這本書以孫少平、孫少安兄弟倆為主線,揭示了中國70年代到80年代中的城鄉社會生活,書中把勞動和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和快樂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現了普通老百姓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走過的艱難道路。

對於這本書,陳忠實是這麼評價的:《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最受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課標必讀書。

現在,就讓路遙筆下的《平凡的世界》來靜靜地向你闡述發生在這片偉大土地上的苦難和這麼一群擁有著美好品行的舊時代先鋒。

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路遙短短42年的人生,嘗盡人間苦難,留下《平凡的世界》影響數人
    即使後來開始寫作以後路遙還是貧困的,當時路遙跟《平凡的世界》劇組見面,劇組給了路遙一個信封,說裡面是他的著作權報酬。當離開以後,路遙跟朋友才打開信封,看見裡面只有680元錢,路遙苦笑什麼也沒有說。當時他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卻沒有錢去領獎,後來還是借錢作為領獎的路費,領回來的獎除了請客吃飯就是還債了。路遙是一個被貧苦困於一生的人,他也想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他炒股,他給企業且報告文學,可是終究沒有再生前拜託貧困,死後也留下很大一筆債款。
  • 路遙用生命完成《平凡的世界》,為何卻遭到評論界的一片差評?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長河裡,要論對讀者的影響力,恐怕沒有一部作品能超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路遙嘔心瀝血,花費十年時間完成了百萬字巨著,十年間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那套晚出版本,總銷量就已破1800萬冊,並以每年300萬冊的銷量遞增,而它的盜版更是不計其數。
  • 路遙寫完《平凡的世界》為何猝然離世?18年後友人道出了辛酸隱情
    或許絕大多數人,都會將票投給路遙。陝北作家路遙,以其名著《平凡的世界》斬獲茅盾文學獎,從此名滿天下,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直到今天,《平凡的世界》已經賣出2000萬套。然而誰也想不到,這位名震華夏的作者,竟然那麼窮,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或許大家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路遙為什麼能窮成這樣。
  • 路遙沒有憑藉《平凡的世界》而富裕,是源自於他骨子裡的貧窮
    在那個年代,普通的工人一個月才幾十塊錢,而路遙的稿費並不低每個月至少有上千塊錢,但是他依舊過得很貧窮,在《平凡的世界》獲獎後還需要借錢才能去領獎,他之所以沒有憑藉《平凡的世界》而富裕,是因為路遙的貧窮是骨子裡的貧窮。
  • 用生命寫作的路遙,改變了多少人的人生?馬雲說:我也得努力一下
    在中國文學史上,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影響力極大。第一部,一直寫到1988年把第三部寫完,路遙可以說是窮盡心血。在《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遙已經創作出了反響極大的小說作品《人生》。據《生前好友詳述路遙生平與創作》一文的記載,早在1979 年, 路遙就開始嘗試著進入這部作品的創作。經過了三年的積累,1981 年, 不到32歲的路遙背上背包,坐上長途公共汽車, 一頭扎進了甘泉縣招待所, 開始了中篇小說《人生》的創作。
  • 從平凡到不平凡,路遙究竟經歷了什麼?
    1956年,七歲的王衛國(當地人稱呼他衛兒)因為兩個弟弟的出生,家裡困難實在沒辦法養活當時己有四個孩子的一家子人,父親就決定把衛兒過繼給遠在延川縣的他大伯家。秋季的一天,路遙的父親帶著平生第一次穿新布鞋第一次出遠門的他一路乞討,從清澗縣王家堡村來到延川縣郭家溝伯父家。
  • 你知道路遙「不平凡的世界,」了解生命的定義才能書寫更好的人生
    1992年42歲的路遙離開了人世同時也帶走了所有的痛苦與心酸,文壇界巨星卻在潦倒與孤獨中隱沒。路遙的一生都與窮字為鄰,熱愛寫作的路遙也許有些名氣但卻沒有什麼錢,為錢憂心的路遙在生命的後半段仍然欠著10000多的借款。
  • 路遙《平凡的世界》被批評「不配成為經典」,反過來遭茅盾獎打臉
    ——《平凡的世界》去年,央視有一臺節目叫《故事裡的中國》,重溫了《平凡的世界》,節目的主持人是董卿,而這也讓我們更加懷念那個為《平凡的世界》而死去的路遙!路遙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而他最珍視的《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以生命為代價創作出來的作品。
  • 路遙死後,《平凡的世界》版權歸誰?女兒5年後將母親告上法庭!
    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是近現代中國文學繞不開的話題。是現代文學著作皇冠上的明珠,路遙一生窮苦,在正當事業最巔峰的時候隕落。令不少文學愛好者唏噓,為其悲痛。然而,路遙的死並不完全是因為貧窮或疾病。在路遙死前,他的妻子琳達給了他最後希望的破滅,琳達堅持要離婚。路遙花了七年時間創造了平凡的世界。在這七年裡,路遙幾乎每天都在創作。為了完成這部偉大的作品,路遙甚至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金錢、家庭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它。
  • 在平凡的世界裡我們仍然離不開路遙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陳曦三十年後我們仍然需要讀路遙很難想像,在每年出版近萬部長篇小說的今天,《平凡的世界》依然高居暢銷書榜首,並被列入高中生必讀書目,在各大高校圖書館的借閱記錄中名列前五。這部巨著的長銷不衰和路遙的英年早逝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疑問。路遙和他作品的魅力到底是什麼?
  • 他的書影響過馬雲和潘石屹,獲得茅盾文學獎,卻沒路費去北京領獎
    每一次走在人生低谷處的時候,或者碰到困難的時候,覺得這個坎過不去的時候,他都讀上一遍《平凡的世界》。也因此,潘石屹清楚《平凡的世界》裡面的每一個細節,對生一個人物都有深刻的理解。1991年3月,路遙得到一個好消息,他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 路遙:死前執意要見賈平凹,只為叮囑一句話,賈平凹聽後痛哭不已
    路遙一生,不管是誰想到或者是看到都會為之動容,因為他的一生實在是太過於艱辛和悲慘。1、幼年的不幸路遙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裡面,七歲那年家中實在是貧窮,無法多養育起一個人,經過多重商量,將他過繼給他的伯父家。
  • 平凡的世界充滿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義
    在內心極度孤獨分外渴望家人和朋友的溫暖時,等待和陪伴他的,只有一隻老鼠。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終於完成,路遙為此書的寫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的英年早逝顯然與此密切相關。因此,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寫作完成至路遙逝世後多年,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始終面臨著更大的困境。這便是關於《平凡的世界》的評價問題。從萌發《平凡的世界》的寫作慾念到該書第一部寫作完成的近4年間,路遙無暇顧及文壇風潮的變化。然而要考慮作品發表、出版的刊物、出版社時,路遙幾乎是猝不及防地面臨著來自「日新月異」的文學潮流的巨大打擊。
  • 路遙去世27周年:聽到《平凡的世界》獲茅獎,激動得想痛哭一場
    因此潘導演急忙給路遙回了信,告訴了自己的擔心。同時他還告訴路遙,《平凡的世界》再不擔什麼「政治風險」了,對電視劇三番五次的審查已經結束,《平凡的世界》是面向「改革」、面向「工農」、面向「老少邊」類型的正能量作品。遺憾的是,他不得不砍掉劇中許多非常好的所謂「雜戲」,使有些非孫少安和孫少平線索的戲,不得已變成現在這樣。
  • 即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去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鬥
    《平凡的世界》(選段)赤手空拳來到這裡,要怎麼生活下去呢?7歲時,路遙被父母過繼給了叔父家。飢餓的折磨小學時,路遙交不起米麵,只能在家裡蒸一些菜葉加麩糠的乾糧,帶到學校在灶房熱一下吃,屬於「半灶生」。上初中時,他交不起每月四五塊錢的夥食費,有時甚至連五分錢的清水煮蘿蔔也吃不起。他時常餓得發暈,餓得發瘋,餓得絕望。路遙對飢餓痛切的體驗,在他後來的作品中經常體現。
  • 17年後,路遙街頭偶遇了背叛他的初戀,想起過去種種,竟暴走失態
    無論是《人生》,還是《平凡的世界》,路遙筆下的悲劇惹哭了一批又一批讀者。很多人說他靠悲情"吸粉",但如果你了解了路遙的真實故事,就會對這本書多一層更深刻的理解。因為他的作品中處處都流露著自己人生的影子。1987年的春天,路遙到北京出差,看起來就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他的朋友海波當時也在北京,在魯迅文學院學習。路遙也住在那裡。
  • 路遙誕辰70周年,尋找一個真實的路遙
    在這次大會上,已故著名作家路遙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這份榮譽對路遙來說,實至名歸。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用手中的筆深刻描繪了1975年至1985年間波瀾壯闊的生活場景。這是黨和政府給他的最高褒獎,也是對他文學創作的再一次肯定。然而,這位被授予「時代先鋒」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將近30年了。
  • 這部小說感動了中國人,卻成了路遙生命裡最後的絕唱
    「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個永遠偉大的世界,我作為這個世界裡的一名普通勞動者,將永遠把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當做我創作的一個神聖的上帝。」這是路遙說過的一段話,這段話的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他為什麼要寫《平凡的世界》!
  • 紀念路遙誕辰七十周年!籤名本、主題帆布包聯合上線
    1949年12月3日,作家路遙出生在陝北清澗縣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如果他還健在,今年將滿70歲,應是一個作家收穫成就的年齡。可他卻在42歲那年,永遠地告別了這個平凡的世界,告別了那些熱愛他的朋友,也告別了冷落他的「敵人」與眾多非議。有人說,也許路遙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學版圖上,最後的一個殉道者。
  • 再讀《平凡的世界》,終於明白只有王滿銀才是那個「平凡人」!
    路遙先生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中寫到了很多男性角色,比如踏實肯幹的孫少安、比如勤奮好學的孫少平,路遙似乎對黃土高原之上的男性角色,有一種天生的好感。唯獨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王滿銀,路遙一下筆就給了王滿銀一個「遊手好閒」的角色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