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硒元素下降至致遠古動物滅絕 食物鏈崩潰

2020-11-23 中國網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時期海洋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驟然下降,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崩潰瓦解,最終形成全球性物種大滅絕事件。

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3次與海洋重要微量元素指數下降有關,這些微量元素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

澳大利亞科學家對遠古海底巖石進行了檢測分析,該巖石包含著硒、錳、銅、鋅和鈷。他們指出,這些微量元素對於海洋生命意義重大,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破壞整個海洋食物鏈,這將有助於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物種滅絕事件。

科學家通過研究6億年前海洋硒指數含量,發現每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時都出現了硒指數下降。該研究負責人、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Long教授稱,雖然我們也考慮過其它的解釋觀點,但是海洋微量元素嚴重損耗最有可能解釋地球物種大滅絕事件,並且該觀點此前從未被提過。這項研究意義重大,有助於我們理解地球未來的環境變化。

他們發現奧陶紀、泥盆紀和三疊紀時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均出現了海洋硒含量降至最低點,大約在1-2 ppt(納克/升)之間。Long教授指出,如果海水中沒有充足的微量元素營養,那麼海洋生命將逐漸滅絕消失。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海洋營養循環機制,確定未來不再出現這樣的災難。

這項研究檢測了全球多處海洋的1800個海洋巖石樣本,其歷史可追溯至35億年前。該研究呈現了地球物種大滅絕醞釀形成的新理論。

科學家使用雷射分析技術測量硒,它存在於6億年前海洋黃鐵礦巖石中,同時他們還測量了其它微量元素。研究報告合著作者、塔斯馬尼亞大學羅絲-拉奇(Ross Large)教授說:「像鋅、硒、銅、鈷、錳和硒等微量元素,對於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在海洋中的含量指數具有一個特殊的容差範圍,過多或者過少對生命都是有毒害的。」

羅絲解釋稱,目前表面海水硒含量為155ppt(納克/升),海底硒含量指數會有輕微波動。許多海洋生物,例如:浮遊植物、軟體動物、魚類,甚至是陸棲動物和植物都存在著硒耐受度。這種微量元素的指數破壞將對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產生漣漪效應,遠古時期海水硒含量下降,將影響浮遊生物生存,最終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大量海洋生物滅絕消失。(悠悠/編譯)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外媒:海洋食物鏈頂端向下可能發生物種崩潰
    (A)白化甚至死亡(B)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全球海洋分析顯示: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將會崩潰
    中國科技網10月13日報導(張微 編譯)世界首個全球性的分析報告,關於海洋對人類不斷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反應,為我們描繪了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嚴峻場景。  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阿德萊德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的報告說,預期的海洋酸化和氣候變暖可能導致世界範圍內支撐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各種關鍵物種數量的下降。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迷霧重重,「元兇」至今沒有查明
    當時,直殼鸚鵡螺和板足鱟正爭奪著食物鏈頂端的王座,直殼鸚鵡螺的體長可達6-10米,迅捷的移動速度和發達的眾多觸手使它們所向披靡,而板足鱟也有1.5-4米的體長,它們裝備了堅硬的外殼和一根銳利的尾刺,尚可匹敵直殼鸚鵡螺。不過,海洋生物的大繁榮時期戛然而止,一場滅頂之災導致85%的海洋生物從地球上消亡了,被生物學家稱為「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 食物鏈崩潰!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來了?美國海岸現大量海鸚死亡事件
    作者:文/虞子期5月,大家應該看過關於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就是說受到人類活動得影響,地球上的100萬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也就是說地球生物面臨的危機也是越來越大。而這些海鸚的死亡也給我們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白令海食物鏈的崩潰。一般情況來說,從深秋到冬季,海鸚死亡的數量通常不是那麼高。在他們發現的那些中,簇絨海鸚可能只佔發現的1%。而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間,這種情況就變了,COASST成員收集,測量和記錄了不到360隻成年和少年海鸚的遺骸。
  • 北冰洋生態將崩潰?科學家預警:海洋酸化惡化,或威脅整個食物鏈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新的研究表明,由於地球最大的碳匯——海洋吸收了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CO2),北冰洋海水的酸化將比預期的更加惡劣!科學家警告稱,CO2增加導致寒冷的北極水域海水酸度增加,這可能導致諸如貽貝(學名:Mytilus edulis)和「海蝴蝶」(翼足螺)等底層甲殼類海洋動物的腐爛,最終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
  • 世界首份全球海洋報告出爐:食物鏈要斷了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科學》:到下個世紀,海洋巨型動物中有18%可能會滅絕
    這包括像鯨魚、鯊魚、海龜、北極熊和帝企鵝等這樣頗受人類喜愛的動物。但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動物的危機將引發連鎖反應,這對整個海洋棲息地來說也是個壞消息。科學研究早就證明,海洋巨型動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將海洋巨型動物定義為體重至少為45公斤,棲息於海洋和海岸的大型生物。因為它們會吃更小的海洋生物,所以起到幫助調節這些海洋物種數量的作用。
  • 站在食物鏈頂端:盤點14種怪異的滅絕動物
    原標題:站在食物鏈頂端:盤點14種怪異的滅絕動物   感謝上帝,最近的進化出現了一種喜人的趨勢,即賦予大自然動物強大的思考能力,進而允許我們人類上升至食物鏈的頂端。如果生活在遠古時代,我們可能就沒有現在這麼幸運了。
  • 中班科學教案:海洋動物食物鏈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科學教案:海洋動物食物鏈 分頁標題#e#   四、了解食物鏈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萌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 科學家:地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臨生存威脅
    不久前,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地球上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而處於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這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由來自全球知名大學的七位科學家聯合完成,研究內容則由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比以往研究更具有參考價值。報告顯示,在南極洲,第二大帝企鵝群已經連續三年沒有繁殖後代,這導致帝企鵝數量崩塌式的下跌。
  • 曾經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海洋霸主巨齒鯊,為何還會走向滅絕?
    今天要說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那就是曾經的海洋霸主巨齒鯊,卻突然滅絕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無數的物種出現然後又消失了,而人類出現距今也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沒有人能夠知道萬事萬物的最後結局。縱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依靠科技發展就能夠長久生存的認識或許是錯誤的,無數生物的離開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 日本為海洋生物食物鏈編排「數列號」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形成了海洋食物鏈,但是給各種生物在食物鏈中準確定位並非易事。日前,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數字使海洋生物食物鏈關係一目了然的新方法,從而給它們編排出「數列號」。在食物鏈中,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的植物位於底端,而肉食動物位於上層,呈金字塔狀。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1M的沿岸到水深1000M全部都被不同生態類型的海洋生物所佔領海洋生命系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隨之也誕生了以腕足動物、投足動物、苔蘚動物、棘皮動物和筆石組成的古生物演化動物群,取代了以三葉蟲為主的寒武紀演化動物群,海洋霸主也開始易主(恐蝦類被頭足類的角石所取代)然而,死神也在悄悄接近在約4.4以年前的顯生宙第一次大滅絕降臨,橫掃海洋85%的物種
  • 日本海洋食物鏈將受汙染 海洋動物或因輻射變異
    專家們表示,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流入海洋,可能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或發生基因變異。  放射汙水洩漏源已找到  東京電力公司2日宣布,二號機組放射汙水洩漏的源頭已被找到:在二號機組取水口附近電纜豎井側面,混凝土牆壁上有約20釐米長的裂縫。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將注入混凝土封堵裂縫,並計劃啟動大型鋼製浮體存放1萬噸左右的汙水。
  • 千姿百態的食物鏈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平衡
    因此,地球某一種生物的增加、減少和消失或滅絕,都會影響到其它生物的增加、減少甚至滅絕。同時,由於人類也是生命世界中的一分子,故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種群的動態變化,或多或少地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農業蟲害(如蝗蟲)的爆發會導致作物產量銳減,從而影響人類的糧食安全。同樣,人類所有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也會影響某些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化,從而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1: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塑料碎片,是全球性的海洋汙染物。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微塑料已散落在全球各處,但科學家們才剛開始認識到它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核輻射致海洋動物面臨風險 將汙染食物鏈
    這是迄今為止檢測發現的最高水平,說明更多放射性物質流入海洋,但這種情況如何發生仍是一個未知數。據《紐約時報》報導,3月28日的海水樣本檢測結果顯示,銫的濃度達到安全限值的20倍。  紐約萊曼學院海洋與江河口研究所負責人約瑟夫·拉什林表示,海水中的輻射能夠以一系列方式威脅海洋動物的生存,放射性物質可直接導致海洋動物死亡,後代發生基因變異或者汙染它們的食物鏈。
  • 野生動物大滅絕或出現,人類何去何從?
    根據《 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發布的野生動物報告數據指出,科學專家們再次發出警告,保護大自然要與保護自己生命一樣才行,因為新的監測數據已經讓我們看到了生物數量大規模減少的情況,在近50年的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已經大規模下降,鳥類和魚類的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 野生動物大滅絕或出現,人類何去何從?
    所以科學家們擔心人類的未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只不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出現還存在改變的可能性,完全看人類是否可以做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所以後期我們再來看看,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個關於生物急劇下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