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發現石墨烯或可沿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健康風險

2021-02-08 澎湃新聞
中美科學家發現石墨烯或可沿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健康風險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科研團隊與中、美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對新材料石墨烯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的石墨烯能隨食物鏈傳遞,原本鮮有機會直接攝入石墨烯的高等生物,也可能間接「吃到」石墨烯,從而引發健康風險。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它的厚度僅0.335納米,相當於頭髮絲的二十萬分之一,但硬度卻是同規格鋼的200倍。它在導電性、導熱性等方面性能優異,應用潛力巨大。但石墨烯的大量使用也勢必導致其進入自然環境,評估它的潛在生態風險尤為緊要。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毛亮領銜的研究團隊,2011年來以斑馬魚、螺絲、蚯蚓、小鼠等生物為對象,系統研究了不同情況下石墨烯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發現,被水生動物攝入的石墨烯雖然大部分被排出體外,但仍有約百分之一的小尺寸石墨烯進入動物細胞,約千分之一最終進入肝臟。

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烯對生物的影響會隨食物鏈傳遞。以由細菌大腸桿菌、原生動物四膜蟲、無脊椎動物大型蚤和脊椎動物斑馬魚構成的水生食物鏈為例,水生高等生物既可以從環境中直接攝取石墨烯,又可以通過捕食蓄積了石墨烯的低等動物間接攝取。且在同等環境下,通過食物鏈攝入的石墨烯量高於從環境中直接攝取。

「這表明,即使是不太可能直接攝入石墨烯的人類,也可能因吃了受石墨烯汙染的魚而讓石墨烯進入體內。總體來說,低濃度石墨烯對生物和環境比較安全,但考慮到它可能與多種物質作用以及隨食物鏈傳遞的特點,對其進行安全評估和管理不能放鬆。」毛亮介紹,目前,研究石墨烯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以及對陸地高等動物影響的工作還在進行。將來,石墨烯對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生物作用機理將更加清楚。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環境領域權威雜誌《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原標題:研究發現石墨烯或可沿食物鏈影響高等生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1 塑料進入食物鏈 海鳥體內的塑料瓶蓋、鯊魚胃裡的塑膠袋、海龜鼻孔裡的塑料管以及海鹽產品中微塑料的存在,都在不斷地向人類傳達一個信號:塑料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一直以來,塑料對生物體的危害似乎都是圍繞著海洋生物和實驗室中的小鼠開展的。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據媒體報導,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2017-03-13 14:06,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 原始人飲食更健康?科學家發現,6000年前人類食物有大量的汞
    以食物為例,與過去只追求溫飽不同,現代人對品質和健康的要求也更高,這是因為在更加精確的數據分析下,人們發現有機食品更加安全有營養。於是不少人思考,如果我們像原始人一樣吃飯,是不是會更加健康呢?人們之所以這麼認為,主要是因為原始人的生活環境更加天然,他們很少受到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這樣的問題,所有的食物都來自於大自然的饋贈,採摘野果、捕捉野獸,都成為他們最基本的食物來源,既滿足了身體所需的能量,也更加乾淨健康。然而,問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原始人的飲食也不健康,雖然沒有了加工食品,但是他們也無法保障食物的安全性。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信息時報訊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
  • 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麥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來源: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6/3037
  •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 相關健康風險認知仍不足
    人類認知仍不足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夢然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會被濾食性動物吃掉並存留在它們體內,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但這似乎並不是最可怕的。
  • 「健康」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對健康有危害嗎?答案在這
    近日,包括美國CNN和英國《衛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在2018年歐洲消化醫學會腸胃病學學術會議上,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菲利普·施瓦布爾等人報告,在人類的糞便樣品中首次發現微塑料,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微塑料究竟是個啥東東?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講一講。
  • 富含花青素食物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巧克力、茶和漿果類食物含有包括花色苷(又名花青素)和其他化合物在內的豐富黃酮類物質,最新研究認為,這類飲食減少慢性炎症的功能或許能夠降低我們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由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以及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他們的研究重點調查香芹、百裡香、芹菜所含有的黃酮以及常見於紅葡萄、紅酒和巧克力當中的花色苷給人體帶來的好處。
  • 酒是這樣進入人類食物鏈的
    在沒有看NHK紀錄片《食之起源——酒》之前,片子哥只能發現這些表面現象,看完這部紀錄片後,片子哥看懂了原因,因此今天就借著推薦這部紀錄片的機會,聊聊關於酒的話題。 1 酒是這樣進入人類食物鏈的
  • 外媒:研究稱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據法新社6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南極土壤裡的微生物體內發現了少量聚苯乙烯,令人擔心微塑料汙染已經「深深」進入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系統。雖然微塑料滲入海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首次提供了南極陸地食物鏈受到汙染的證據。
  • 研究:塑料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 或已轉移至食物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5月31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 某些海洋生物體內已累積了大量塑料納米粒子(長度小於1微米的塑料粒子),而且這些粒子很有可能轉移到食物鏈中。
  • 中美科學家發現大熊貓牙齒能自我再生
    中美科學家發現大熊貓牙齒能自我再生) 核心提示:港媒報導還稱,研究團隊正在利用這些發現開發高性能材料,用於仿生人類假牙和耐用陶瓷。
  •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破壞越大的食物對健康也越不利!
    「植物性食物能夠降低人們患病風險」不同於以往的研究調查,這次研究,科學家們並不是籠統地從植物性飲食、非植物性飲食出發,而是選取了15種日常的食物,研究了它們對於健康與環境的影響。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將食物對健康與環境的總體影響聯繫在了一起。
  • 克隆動物食品進入食物鏈 公眾疑慮重重
    8月4日,英國食品標準署公開承認,據其調查,克隆動物食品已進入英國的食物鏈。一時喧聲四起,關於克隆動物食品的安全、管理以及倫理道德等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克隆動物食品已進入英食物鏈  上周,《國際先驅導報》的一則報導稱,一英國農場主將其所飼養的克隆母牛的後代所產牛奶拿到市場上銷售。報導一出,引起廣泛關注。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應該是經口進入人體的,我們食用海產品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 研究人員在模擬了海洋塑料微粒的現狀來養殖貝類,發現它們會攝入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停留在腸道中,並試圖消化它。一些更大的魚能吞下更多的塑料。食物鏈還具有富集作用,一些小型生物可能只吃下幾塊塑料,但是以他們為食的更大生物就會吃下更多塑料。
  • 研究表明石墨烯對人體和環境都存在潛在危害
    不過實際上石墨烯自首次在實驗室中分離出來到現在也已經有10年時間了,研究人員和整個行業似乎都還沒有意向真正將之帶出實驗室,做大規模商用,而且據說用於這種材料潛在負面影響研究的費用也不是很多。近來最新的兩項研究似乎對石墨烯而言不是很好的消息。其一,布朗大學的生物學者、工程師和材料科學家團隊檢測了這種材料對於人體細胞的潛在毒性。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stretchable micro-supercapacitor
  • 科學家發現食物鏈順序變動將排放更多二氧化碳
    >食物鏈順序變動將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量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若食物鏈頂層動物消除,淡水生態系統便會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至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