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研究稱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2020-06-24 參考消息

據法新社6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南極土壤裡的微生物體內發現了少量聚苯乙烯,令人擔心微塑料汙染已經「深深」進入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系統。

雖然微塑料滲入海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首次提供了南極陸地食物鏈受到汙染的證據。

這份發表在英國《生物學通訊》上的研究報告的作者說:「因此,塑料甚至進入了地球上最偏遠的土壤食物網中,對整個生物群和生態系統都構成了潛在風險。」

他們警告說,對於脆弱且已經面臨氣候變化威脅的極地生態系統來說,這也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壓力源。

科學家重點關注的是一種叫作「南極隱跳」的跳蟲——這種小型生物通常被稱作彈尾蟲,它們可以像跳蚤一樣跳躍,不過並沒有被列入昆蟲類。

研究報告說,它們是少數能夠在南極惡劣環境下生存的生物之一,而且是該地區幾個未被冰層覆蓋區域的「優勢物種」。

在喬治王島上,以義大利錫耶納大學科學家為首的研究人員從一塊覆蓋著一層綠色微藻、苔蘚和地衣的聚苯乙烯泡沫上採集到了這種生物。

利用一種紅外成像技術對這種跳蟲進行檢查並將圖像與聚苯乙烯碎片進行比對後,研究人員「確定」在它們的內臟中發現了少量的塑料。

研究報告的作者說,他們認為這些生物在吃平時的食物時吞下了這些塑料碎片。

錫耶納大學的埃莉薩·貝爾加米說,這項研究表明,塑料垃圾「無處不在」,甚至已經到達了偏遠的極地。她說:「南極隱跳在簡單的南極陸地食物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還說:「該物種攝入塑料的影響包括,微塑料可能重新分布到土壤表面,傳給它們共同的捕食者——苔蘚蟎。」

她呼籲對接觸塑料的潛在毒性反應進行更多研究,因為塑料與病原體、汙染物和抗藥性有關聯。(編譯/王雷)

相關焦點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微塑料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在南極洲的一種小型無脊椎動物身上,來自義大利錫耶納大學、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和義大利的裡亞斯特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發現了最新證據。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值得重視的環境問題之一。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塑料汙染進攻南極食物鏈,科學家發現聚苯乙烯
    義大利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南極隱孢子蟲腸道中發現熱塑性塑膠「聚苯乙烯」,意指微塑料汙染已向位處偏遠的南極洲食物鏈進攻。南極隱孢子蟲體型小,平均長度為1至2毫米,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刊登的研究指出,在南極惡劣的條件下,南極隱孢子蟲是少數得以生存的生物,甚至在未被冰覆蓋地區經常是優勢物種,主要吃苔蘚和地衣。
  • 研究稱北冰洋塑料微粒數量創紀錄 汙染或進入人類食物鏈
    專家警告稱,目前的塑料汙染規模有可能對整個地球造成永久性汙染。據以往的研究估計,在過去幾十年裡,至少有一噸塑料碎片被冷凍在北極的冰層中,使其成為全球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這比著名的太平洋大垃圾帶的集中程度還要高出許多倍。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12日報導,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  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
  •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審核-小文塑料汙染問題是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陸地上源源不斷地製造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又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海洋中。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塑料「汙染」浮遊生物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 研究:塑料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 或已轉移至食物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5月31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 某些海洋生物體內已累積了大量塑料納米粒子(長度小於1微米的塑料粒子),而且這些粒子很有可能轉移到食物鏈中。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你每月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人類已進入「吃塑料」時代
    在最近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報告稱,首次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它們的直徑在50到500微米之間。這項研究表明,塑料會最終到達人體腸胃。這對於我們,可能不是個好消息。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這些5毫米或者米粒般大小的塑料,來自降解後的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和塑料膠球。
  • 外媒:太平洋垃圾面積大於法德西總和 嚴重威脅人類食物鏈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22日指出,在太平洋漂浮的巨型「垃圾島」所包含的塑料垃圾是原先估計的16倍,對人類的食物鏈構成嚴重威脅。據報導,研究人員派出船隻進入太平洋「垃圾帶」,並在空中拍攝畫面後發現,太平洋垃圾帶所累積的垃圾估計達1.8萬億件塑料,重7.9萬公噸,足以填滿500架大型噴氣式客機,整個面積大於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的總和,而且數量還在急劇增加。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1 塑料進入食物鏈 海鳥體內的塑料瓶蓋、鯊魚胃裡的塑膠袋、海龜鼻孔裡的塑料管以及海鹽產品中微塑料的存在,都在不斷地向人類傳達一個信號:塑料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一直以來,塑料對生物體的危害似乎都是圍繞著海洋生物和實驗室中的小鼠開展的。
  • 南極10年前就有「塑料垃圾」,對人類的影響時間提前?
    為了進一步證明海洋汙染的嚴重性,科學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實例之後,又在南極地區進行了「冰芯」採集,通過對10年前南極的冰芯研究發現,也發現了微塑料垃圾的存在,該材料是採集在距南極海岸約2公裡,通過對長1.1米,寬14釐米的採集物研究,顯示出了14種微塑料中的 96個顆粒,所以在數量上還是比較大。
  • 氣候變化衝擊食物鏈 南極帽帶企鵝數量銳減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研究氣候變化對偏遠地區影響的科學家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的調查以來,南極洲西部的帽帶企鵝數量下降了77%。資料圖:帽帶企鵝。中新社記者 楊毅 攝帽帶企鵝,以其頭部下方狹窄的黑色而聞名,棲息在南太平洋和南極海洋的島嶼和海岸,以磷蝦為食。「我們看到的下降絕對是驚人的,」保護生物學家史蒂夫·福雷斯特說。他與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東北大學兩所大學的科學家們一起參加了剛剛結束的南極考察。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許祖菱):臺美研究團隊今年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研究認為,這些與周圍的海洋有機物、塑料微粒所形成的較大聚合體,恐會增加塑料微粒沉降海洋的速度與深度,影響表層及深層海洋生態系統;並推論塑料微粒會更容易沾黏至胞外聚合物,被魚蝦等攝食者攝取,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 悄無聲息崛起的第七大陸:被塑料包圍的海洋
    2016年上映的冷門電影,英國的《塑料海洋》,影片講述一個英國小導演無意中發現英國一些沿海海岸被塑料垃圾汙染破壞的問題、隨後繼續深入調查繼而發現了更大的全球性海洋塑料汙染問題,這部非常冷門的紀錄片揭露了一個嚴峻又刻不容緩的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正越來越成為被塑料垃圾包圍的海洋,並且這種趨勢,也在悄悄向我們身邊的陸地環境蔓延。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2:兩條沙蠋 據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com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稱,廢棄塑料的微小碎片損害了在海洋中生活的蠕蟲沙蠋當在實驗室裡把這些蠕蟲暴露在受汙染的沉積物中時,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活動性降低了一半,並伴有其它健康受損的跡象。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