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2021-01-08 澎湃新聞

微塑料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在南極洲的一種小型無脊椎動物身上,來自義大利錫耶納大學、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和義大利的裡亞斯特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發現了最新證據。

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值得重視的環境問題之一。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片。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

該研究稱,以往大多數微塑料相關研究集中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海洋生態系統,而陸地上的汙染卻被忽略。科學家們最近才開始著手研究土壤和陸地食物網絡中的微塑料汙染問題,此項研究提供了微塑料滲透進南極陸地食物鏈的首個證據。

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就已在南極洲觀察到漂浮或擱淺的大塑料碎片(大於1釐米)。最近,在南緯60°以北的地表水和沉積物中發現了中塑料碎片(1–10 毫米)和微塑料碎片(1–1000微米)。在南極群島的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曾被塑料纏繞,或誤食塑料碎片。有報導表明,南極海域多種抗生素耐藥性的傳播與擱淺塑料相關。

僅有不到1%的南極洲是未被冰層覆蓋的,小型且孤立的陸地以及淡水系統主要由微生物群落、苔蘚堤岸和極少數的無脊椎動物組成。土壤微節肢動物,在上一個冰川期前已經適應了極端但穩定的環境,與微生物、線蟲一起構成了簡單但有一定功能性的食物網絡。

讓研究團隊感到驚訝的是一種叫做Cryptopygus antarcticus的彈尾目昆蟲。這種只有1毫米長的無脊椎動物生活在土壤中,以苔蘚、藻類和地衣為食。2016年2月,在南極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塊這種生物賴以生存的被衝上海灘的聚苯乙烯泡沫。它和我們常見的塑料包裝沒什麼不同,上面長滿了苔蘚、藻類和地衣。

(a)喬治國王島沿海,收集到聚苯乙烯泡沫樣品(34×31×5釐米)(b,c)聚苯乙烯泡沫表面的特寫鏡頭,上面長滿了苔蘚、藻類和地衣。

為了確定彈尾蟲是否受到了聚苯乙烯的不利影響,研究人員將樣本帶回實驗室。他們利用紅外光譜技術窺視該生物的消化系統,並在其體內發現了少量微塑料碎片。他們在報告中稱,微塑料可能首先被塑料泡沫表面的藻類、苔蘚和地衣攝入,隨後在彈尾蟲進食時進入其體內。

e圖中紅色光譜區域即為在南極彈尾蟲體內發現的微塑料碎片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彈尾蟲體積很小,但在未被冰覆蓋的地區,它們被認為是南極洲的主要陸生物種之一。若該物種受到微塑料威脅,則會對該地區造成巨大影響。

錫耶納大學的埃莉薩·貝爾加米(Elisa Bergami)在接受法新社報導時表示,彈尾蟲攝入塑料可能使微塑料重新分布到土壤表面,傳給它們共同的捕食者——苔蘚蟎。同時,彈尾蟲體內的微塑料可能通過食物鏈流向企鵝、海豹等體積較大的動物,對正面臨全球變暖等多重壓力的南極構成新的威脅。

微塑料進入偏遠的南極土壤已成為事實,這意味著它已深深滲透進土壤食物網絡,並且可能已經成為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一部分。未來,研究人員計劃進行深入的量化研究,著重探討塑料汙染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外媒:研究稱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據法新社6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南極土壤裡的微生物體內發現了少量聚苯乙烯,令人擔心微塑料汙染已經「深深」進入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系統。雖然微塑料滲入海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首次提供了南極陸地食物鏈受到汙染的證據。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塑料汙染進攻南極食物鏈,科學家發現聚苯乙烯
    義大利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南極隱孢子蟲腸道中發現熱塑性塑膠「聚苯乙烯」,意指微塑料汙染已向位處偏遠的南極洲食物鏈進攻。南極隱孢子蟲體型小,平均長度為1至2毫米,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刊登的研究指出,在南極惡劣的條件下,南極隱孢子蟲是少數得以生存的生物,甚至在未被冰覆蓋地區經常是優勢物種,主要吃苔蘚和地衣。
  • 你每月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人類已進入「吃塑料」時代
    這項研究表明,塑料會最終到達人體腸胃。這對於我們,可能不是個好消息。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這些5毫米或者米粒般大小的塑料,來自降解後的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和塑料膠球。一些研究發現,金槍魚和龍蝦等海洋生物的體內有大量微塑料,全世界83%自來水樣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 微塑料究竟是個啥?
  • 海底1500萬噸塑料,4500米生物檢測出微塑料?誰是嫌疑人
    自1909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造出酚醛樹脂,這項發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人類因此進入塑料時代, 塑膠袋的廣泛使用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新的篇章。 但是由於塑料不可降解,每天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消耗各種塑料製品,塑料垃圾不斷增加, 陸地上, 海洋中塑料垃圾堆積, 給地球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海洋中存在的各種垃圾碎片被聯合國稱之為「溫柔的海洋殺手」。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審核-小文塑料汙染問題是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陸地上源源不斷地製造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又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海洋中。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1 塑料進入食物鏈 海鳥體內的塑料瓶蓋、鯊魚胃裡的塑膠袋、海龜鼻孔裡的塑料管以及海鹽產品中微塑料的存在,都在不斷地向人類傳達一個信號:塑料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一直以來,塑料對生物體的危害似乎都是圍繞著海洋生物和實驗室中的小鼠開展的。
  • 你的身體裡有微塑料!這次,不是開玩笑的…
    (圖源:wordlessTech)塑料進入人體?在開玩笑嗎?又一個朋友圈謠言?不,報姐在此慎重表示,根據CNN等多家媒體報導,澳洲科學家近期在人類的排洩物中發現了微塑料,這也意味著,微塑料可能已經進入了我們的食品中。
  • 99%海洋塑料或葬身魚腹 塑料或進入全球海洋食物鏈
    圖片來源:JOAN COSTA   數百萬噸——這可能是關於有多少塑料漂浮在世界海洋中的問題的答案。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中有99%消失不見了。究其原因,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是:魚吃掉了它們。   如果這種情況屬實,「有可能塑料已經進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鏈」。相關研究負責人、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學家Carlos Duarte說,「並且我們也是這個食物網的一部分。」   人類每年製造近3億噸塑料。大部分塑料最終被填埋或丟棄在垃圾堆中。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2017-03-13 14:06,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  近年來,海洋塑料汙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聯合國將其看作是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已在全球發起"清潔海洋"運動。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目前,科研人員逐步了解塑料進入海洋的循環過程和生態效應,評估其對海洋生態系統、人類健康的影響。但對於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說。備受關注的海洋微塑料2004年,英國學者理察·湯普森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微塑料甚至已經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並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儘管彈尾蟲體積很小,但在未被冰覆蓋的地區,它們被認為是南極洲的主要陸生物種之一。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近日,來自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的科研人員,針對目前塑料垃圾中對生態系統危害最大的微塑料垃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工作,通過微塑料的「地球環遊記」,為人們一步步揭曉它們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體的。什麼是微塑料垃圾?
  • 塑料汙染無處不在,在南極,體長不到1毫米的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
    在南極的一個偏遠島嶼上,科學家在一隻動物的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讓人們擔心塑料汙染可能會在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義大利和愛爾蘭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南極管蟲」(Cryptopygus antarcticus)的內臟中有塑料汙染的痕跡。該生物是一種生活在南極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據科學家介紹,這種微小的生物也被稱為彈尾動物,它的長度不到1毫米。
  • 微塑料入侵人體!嬰兒每天喝下160萬粒微塑料,連大腦都有塑料
    之所以塑料會汙染環境,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很難降解,而且伴隨著人類的使用,塑料製品不僅汙染陸地,同時也汙染海洋,進入到地球的生物鏈之中。 同時,很多塑料製品被生物誤食,不僅會導致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塑料,同時,在食物鏈的作用下,這些塑料也會重新被人類吃進肚子裡。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在動物的身體裡,這些塑料垃圾會對它們的器官造成物理損害,而且像小型特洛伊木馬一樣,攜帶有害化學物質,並幫助這些有害物質在食物鏈中累積。追蹤微型塑料的大量研究發現,不僅是在海洋中,而且在世界的河流、湖泊、農場,土壤以及大大小小的生物體內,都隱藏著大量的塑料。這些東西甚至漂浮在空氣中,不論是在密集的城市地區還是在遙遠的北冰洋。「它無處不在,」多倫多大學的微型塑料研究員切爾西·羅什曼說。
  • 南極10年前就有「塑料垃圾」,對人類的影響時間提前?
    為了進一步證明海洋汙染的嚴重性,科學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實例之後,又在南極地區進行了「冰芯」採集,通過對10年前南極的冰芯研究發現,也發現了微塑料垃圾的存在,該材料是採集在距南極海岸約2公裡,通過對長1.1米,寬14釐米的採集物研究,顯示出了14種微塑料中的 96個顆粒,所以在數量上還是比較大。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中是從歐洲某海邊沙灘收集來的微塑料碎片和塑料球,這些東西一直在環境中分解。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微塑料已散落在全球各處,但科學家們才剛開始認識到它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