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人體已被微塑料汙染!
塑料進入人體?在開玩笑嗎?又一個朋友圈謠言?
不,報姐在此慎重表示,根據CNN等多家媒體報導,澳洲科學家近期在人類的排洩物中發現了微塑料,這也意味著,微塑料可能已經進入了我們的食品中。
《紐約時報》更是發布消息:10月22日,歐洲聯合腸胃病學周發布新研究結果,首次確認人體內出現9中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主要是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名字太複雜記不住?這麼說吧,它們是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自1907年貝克蘭發明酚醛樹脂以來,塑料就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隨著大規模應用,隨之而來的塑料汙染也成了全球性難題。
雖然在大眾的認知裡,暫時還沒有把這種汙染和自身的健康聯繫起來。但實際上,微塑料汙染正在悄無聲息地逼近你我,大多數人還渾然不覺。
微塑料這個概念,其實早在2004年就出現了。一名英國科學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論文《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研究了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塑料碎片。也正是在文中,微塑料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雖然現在在學術界對於微塑料的尺寸還沒有普遍的共識,但通常認為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就屬於微塑料。
可能有人好奇:平時我們見到的不都是塑膠袋、塑料瓶之類的大件物品,這些微塑料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首先一個重要來源是大塊的塑料被分解。被丟棄的塑料在自然界中會逐漸降解,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而且在此期間,塑料從大塊變成顆粒,但仍然存在自然界中,還變得更加難以處理。
另一個來源是塑料顆粒工業產品。比如牙膏的添加物、沐浴露的磨砂成分、你蹦迪時臉上貼的亮片,都是微塑料。
甚至洗衣機清洗纖維衣物之後的殘留中,也有微塑料的存在。它們會經過河流、汙水處理廠等排入海洋環境中。
當微塑料的直徑小於5微米時,它們就有了個新名字,叫做「塑料微粒」。甚至有一些顆粒達到了納米級別,肉眼根本不可見。
然而,塑料微粒對環境的影響並沒有因為體型變小而減少。
科學家觀察到,塑料微粒早就入侵了海洋生態系統。因為粒徑小到肉眼不可見,所以它們也被稱為「海洋PM2.5」,是造成海洋汙染的一項主要載體。
幾年前有研究指出,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萬億個塑料碎片,可能重達26.9萬噸。這個駭人的數字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微塑料乃至塑料微粒,在全球範圍的海洋裡都有存在。
從2016年起,中國開始對近海微塑料進行監測。17年首次對北極、東太平洋實施了微塑料監測,都有發現塑料微粒的存在。
而就在今年年初,經過層層過濾和觀測,中國科考隊首次發現,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裡也有塑料微粒,含量甚至高於地球海洋中的平均水平。
早在海洋中發現塑料微粒的時候,就有科學家發出警告,說總有一天,這些塑料微粒會通過水源和食物鏈進入人體,並造成無法預測的影響。
果然,多處陸地城市用水水源中被檢測出含有微塑料。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報告顯示,歐洲國家72%的自來水中有塑料微粒。
而食物鏈中的塑料微粒累積更加可怕。由於微塑料十分細小,時常會被海洋浮遊生物誤食。
隨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隨著食物鏈層層傳遞,大量塑料微粒進入多種魚類貝類等海產品體內,此時塑料微粒就不只是一顆兩顆那麼少了,而是成倍增長!
最後它們變成了人類的食物,所以海鮮愛好者首當其衝,愛吃海味的朋友們基本都逃不掉。
但不愛海鮮的人也別高興太早。科學家還在全世界各地、多種食物中發現了塑料微粒,如食鹽、蜂蜜,簡直是無處不在……
攝入這些食物後,塑料微粒就成了你體內難以排出的一部分。研究人員估算,全球或許已經有50%的人身體裡存在塑料微粒。儘管這只是估計,但如此廣泛的影響確實不容小覷。
塑料微粒出現在人類的身體裡,好像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這還遠遠不是結局。最可怕的是,我們還不知道這些細小的微粒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
因為樣本太小、時間太短,目前並沒有因為塑料微粒導致疾病的案例。科學家只能推測,塑料微粒可能會影響人體淋巴系統等。
另外,它們在身體裡難以代謝,隨著時間推移還會變成更小的微粒!這時候情況會更加複雜,或許能夠殺死細胞。在大量累積後,未知的風險只會越來越多。
人體中含有微塑料這件事被爆出來後,有網友調侃說「看來塑料姐妹真的是塑料姐妹了」。在玩笑之餘,其實應該重視這件事,因為這件事關係著所有人的生命健康。
最近幾十年,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取了一定的應對措施,歐洲多國回收塑料瓶、中國發布限塑令等。
但效果呢?面對每年生產上億噸的塑料製品,大部分被填埋或被丟棄,得以回收的那9%,顯得多麼微不足道。
很多人說,要拯救我們的地球,但其實,地球不需要人的拯救,它怎麼樣都是地球。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P.S. 轉發本文,一起震驚你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