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發布一項新的研究成果:據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
其實,近幾十年來,塑料正迅速佔領著地球。我們也早已意識到塑料的危害,因此《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早在2007年12月31日就已發布,目的是為了限制和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汙染」。近期各地又發布了新的「限塑令」,包括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等。
即使我國的「限塑令」頒布的這些年,好像我們並沒有看到改善……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全球的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5300萬噸,這是聯合國標準(800萬噸)的6.6倍,而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次性醫療防護用品(PPE)廢料更加劇了目前的汙染情況。
這麼一說,是不是覺得連呼吸都充滿了塑料味,你以為這句話是僅僅是誇張,其實我只是陳述事實。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證實,微塑料可以飄浮在空氣中,藉助於大氣循環,隨著風和雨雪,降落到地球上每一個角落。
微塑料具有輕便、小粒徑的特徵,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大氣環境中也存在數量較多的微塑料,同時微塑料可隨著氣溶膠乾濕沉降等過程重新返回地面,所以即便是在偏遠地區能檢測到微塑料。如歐洲庇里牛斯山脈的空氣中檢測到數量較多的微塑料;北極積雪中發現每升雪水甚至含有上萬個微塑料顆粒;德國南部某鄉村公路雪樣中微塑料最多,濃度達到每升15.4萬個……這些監測結果已經充分說明微塑料能在空氣中進行遠距離傳輸。
(圖源網絡 大氣中微塑料概念圖)
但微塑料是怎樣進入大氣和傳輸的,尚沒有科學結論。通常認為環境中的微塑料受風力、磨損等作用而進入大氣環境,並可能與氣溶膠以及大氣中其他化學組成發生作用,在大氣環流作用下傳輸。
既然微塑料如此容易進入大氣,那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豈不是都沒有了保障?當然,如果任由情況發展下去,情況的確不容樂觀。
在2019年8月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也表示更擔心微塑料的入侵途徑。研究小組發現,他們的設備無法檢測到小於11微米的粒子,而在他們探測不到的更小範圍內,一定還存在更多的粒子。他們提出「更小顆粒的危害在於,它們可能被更大範圍的生物體吸收,如果它們達到納米尺度,它們就能穿透細胞膜,比更大的顆粒更容易進入器官。所以,我們可能面臨著一個大麻煩。」
(圖源網絡 微塑料)
正是由於微塑料可以輕易進入大氣循環,那麼海洋、土壤等整個生態圈都不能倖免。雖然人類對於微塑料的認知還不夠深入,但我們不難得知,想要控制微塑料汙染,根本手段是控制塑料垃圾進入環境。
從塑料製品使用方面來看,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為了針對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生態環境部針對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採取了源頭減量、替代使用、加強回收、開展治理等一系列活動。
從源頭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遏制微塑料的擴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特別在「限塑令」實施多年的情況下,我國廢棄塑料卻不減反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脫不了關係。據中華環保聯合會統計,我國2008年每天消費塑膠袋的數量達到30多億個,其中僅僅買菜就佔了10億多個……
「白色汙染」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歷了經濟快速野蠻生長後的陣痛,而現在已經持續成為了全球共同的傷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用品,是實現塑料垃圾減量至關重要的一步!
微信搜索:科溯環境,了解更多環保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