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不單是決定的球氣候發展的重要因素,還是人類目前和將來獲取淡水的有效途徑,就目前來說,全世界近8000座海水淡化廠,每天就為人類提供超過60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
同時海洋為地球提供了90%的生存空間,已知的海洋生物就有20多萬種,而人類所未知的海底世界還有95%,科學家預計實際的海洋生物數量是已知的10倍或者更多。
海洋對於人類不但充滿著神秘,還物產豐富,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未來糧倉」。但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只有5%~10%來自海洋。
按理來說,這證明我們人類還可以向海洋中索取更多。但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物種出現枯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部分魚類更難捕撈。
過度的捕撈和汙染讓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石油、重金屬、農藥、生活汙水等等,每年有數不盡的海洋汙染物被人類有意或無意地傾瀉入海,其中僅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就已經超過350萬平方公裡,比印度的國土面積還大,是法國面積的7倍多,而這個數字正以每年8萬多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加。它被稱為人類創造出的「第七大陸」!
塑料垃圾是「第七大陸」的主要組成部分,佔比41%。每年約有100多萬隻動物因海洋塑料垃圾而死,這其中還不包括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所造成的危害。
2004年「微塑料」首次被英國科學家提出,隨後其危害的不確定性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我國科研人員確定,不管是在海水中,還是在海底和海底沉積物當中,都有微塑料存在。
隨著研究深入,科研人員甚至在磷蝦體內發現了千分之一毫米左右的微塑料(想了解更多可以看一下我的另一篇文章《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微塑料的危害性正在逐漸顯現。
微塑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使人們在擔憂海洋汙染的同時,也開始擔憂:微塑料是否會「感染」整個食物鏈?
2020年7月一項來自英國科研人員的調查似乎給出了答案。他們對當地漁業「誤捕」的四種共46條深海鯊魚進行了胃和消化道檢查,發現近七成的採樣鯊魚含有微塑料和其他人造纖維。儘管這些塑料對鯊魚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認為,這已經突出了「塑料汙染的普遍性質」。
讓研究人員擔憂地不僅是微塑料鯊魚所佔的比例,還有一種合成纖維素顆粒。因為這種顆粒最常見於紡織品(包括口罩等一次性衛生用品)和衣物中,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這種材料變得越來越普遍,口罩等一次性衛生用品的回收問題變得越發棘手。
同時科研人員發現,鯊魚越大,裡面的塑料越多,最大的一條鯊魚胃和腸內含有154根塑料纖維。所以他們猜測,這些塑料應該是通過兩種途徑進入鯊魚身體的:(越能吃,體內塑料越多)
第一種、食物來源。
魚,甲殼類動物,海龜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它們都有微塑料攝取的記錄,並通過食物鏈中的生物蓄積傳遞給了鯊魚。
第二種、海底沉積物
深海鯊魚經常在海底進食,進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吸食進海底沉積物,雖然很大一部分會被它們立即吐出去,但還是有一些包含微塑料的沉積物被吞咽。
科研人員目前僅檢查了深海鯊魚的胃和消化道,並無法排除鯊魚身體其他部位(如肝臟和肌肉組織)也存在微塑料的可能,這需要更多的研究時間。
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微塑料會對食物鏈底層的浮遊生物和甲殼類動物的攝食行為、發育、繁殖、壽命產生負面影響,但處於食物鏈頂層的生物(比如鯊魚和人類)攝入微塑料之後,將如何影響它們的健康還知之甚少。
參與這項研究的一位研究人員這樣說:「我們對塑料的依賴以及對海洋保護機制的缺乏令人窒息。」鯊魚位於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們正在吃「塑料」,那處於整個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呢?
也許人類該限制或停止生產非必需品以外的塑料,並建立和健全海洋保護機制,為野生生物和人類提供恢復的空間。畢竟海洋不是我們的垃圾場,有更多的海洋生物總比有更多的塑料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