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海洋中每年至少新增68萬噸的廢棄漁網,而每年被這些廢棄漁網殺死的大型海洋生物(鯨魚、海豚、鯊魚、海龜等)多達10萬頭。
除了漁網,微型塑料給海洋生物帶來的傷害更大。法國發展研究院的勞倫斯莫裡斯院士曾指出,每年大約有1500萬只海洋生物因為塑料垃圾而死亡,微粒塑料的汙染面積以每年8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持續增長。
在海鳥、海龜的腸胃中,科學家發現了香菸、塑膠袋、打火機、瓶蓋等各種塑料製品。海洋塑料汙染已然成為全球海洋生物面臨的嚴重危機,對人類來說亦是一種嚴厲的警告與深刻的警醒。
微粒塑料:從研究進展到危害,現狀不容樂觀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學家在對海洋浮遊生物進行研究時首次在海洋中發現了微粒塑料。這些微粒塑料的直徑在5毫米以內,晶瑩剔透,形似魚卵,很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雖然研究結果令人震驚,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2014年,生態學家為研究海洋表面的微粒塑料進行了一次全球調查。該研究估計,至少有5.25萬億個微粒塑料漂浮在全球的海面上,總重量在24.4~26.9萬噸之間。
2018年,研究人員在超過114種水生生物的器官內都發現了微粒塑料,甚至在11000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了微粒塑料的存在的痕跡。
2020年,新的研究表明:在勒尼安海深層海流的運動下,新的微粒塑料聚集區正在形成,每平方米的海面就有200萬個塑料微粒。人類產生的塑料垃圾正在全面而深刻影響著全球的海洋生態系統。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經過光降解會產生色素及各種有毒化合物。
微粒塑料不但沒有營養、不能被生物消化,其中的毒性物質還能夠增加海洋生物患病的風險。在微粒塑料的影響下,兩棲動物、軟體動物、甲殼類以及魚類的繁殖和發育都將受到影響,產生的後代數量明顯減少,幼蟲發育畸形的數量明顯增加。
同樣的危害也會作用在人類身上。
塑料中的PBA(磷苯二甲酸鹽)、PBDE(多溴聯苯醚)等化合物均已在人類的體內發現,它能夠破壞人類的內分泌系統。其中,PBA能夠抑制雄性激素的分泌,PBDE還可以破壞甲狀腺激素,兒童和哺乳期的婦女最容易受到影響。
追本溯源:海洋中的「垃圾大陸」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據調查,海洋中90%的塑料垃圾都來源於陸地,另外10%則來自於漁船、貨船和鑽井石油平臺。每年至少有400萬噸管理不善的垃圾,從海岸50公裡的範圍內進入海洋;另外還有至少40萬噸的垃圾廢物通過河流進入大海,90%以上的廢物是來自於亞洲和非洲的10條主要河流。
這些垃圾進入海洋以後,會在洋流的推動作用下來一趟「免費的旅行」。例如,一隻被丟在加利福尼亞海岸附近的塑料水瓶,將會搭乘上加利福尼亞洋流這趟「列車」,一直向南行駛,到了墨西哥之後,它會「換乘」北赤道洋流,橫跨跨整個太平洋。在靠近日本海岸時,這個塑料瓶將會在黑潮洋流的帶動下,一路向北行駛。最後,在北太平洋洋流的作用下繼續向西移動。
上面的洋流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這4條順時針旋轉的洋流裹挾著太平洋20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每年將上百萬噸的垃圾聚集在一起。
衛星圖像也表明,在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亞熱帶環流區,有多個「垃圾大陸」正在形成,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也有同樣的現象。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中的「垃圾環流」分布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垃圾大陸的下面可能隱藏著規模龐大的垃圾堆。海洋生態學家估計,大約70%的海洋垃圾沉入了海底,衛星能夠觀測到的只佔30%。
大量的塑料覆蓋在海水表面會阻礙的光線進入海底,這片海域中的浮遊植物將會遭到毀滅性影響,而浮遊植物作為初級生產力,是能量金字塔中的基石——基石不穩,上層建築必然崩塌。屆時,被塑料垃圾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將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塑料汙染對海洋造成的傷害是多層次的,上層的漂浮性塑料被粉碎後沉到海底,對深海的生物會產生更大的傷害。
此外,科學家與探險者不止一次地發現,海龜經常將塑膠袋誤認為是水母,信天翁經常將塑料樹脂顆粒誤認為是魚卵,然後將它們餵給飢餓的雛鳥。
「垃圾大陸」持續擴張,清除垃圾路在何方?
1997年,查爾斯摩爾率領的探險隊在穿越太平洋時遇到了大面積的垃圾場,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海洋研究基金會擴散出去,以提高人們對海洋垃圾汙染的認知。
2014年,摩爾和他的探險團隊再次出發,這一次他使用了先進的無人機航拍技術,用來偵察海面上垃圾的範圍。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垃圾的面積比之前測量的範圍提高了100倍!該團隊還發現了一些永久性的「塑料島嶼」,其中垃圾帶的長度足足超過15米。
據粗略估計,全球70億人口中,有至少20億人沒有養成回收垃圾的習慣,有30億中沒有參與到塑料垃圾的廢物處理中,塑料垃圾汙染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危機。
對於應對方法,科學家一致認為:從國家層面限制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增加對生物可降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是阻止「太平洋垃圾大陸」持續擴張的最佳方法。
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清除掉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垃圾根本就是一場「Mission Impossible」。這些垃圾遠離大陸,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全球也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處理這些垃圾(處理垃圾帶來的費用足以使任何一個國家破產)。
而在未來的15~20年內,人類產生的垃圾量還將增加2倍,海洋垃圾大陸的持續擴張似乎已成定局。
令人欣慰的是,一小部分人的嘗試,正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Boyan Slat是一位了不起的荷蘭少年,他花了5年半的時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塑料清理系統。18歲時,他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The Ocean Cleanup,主要目標就是清除海洋垃圾、拯救海洋生物。如今,25歲的他不僅是海洋清理公司的執行長,而且成為了全球海洋垃圾處理方面的權威專家。
2015年,《時代》雜誌將Boyan Slat發明的海洋垃圾清理系統列為2015年的最佳發明之一。這項發明的最初設想是通過懸浮的剛性管道收集海洋塑料,如今已經升級為無人值守的自動清理系統。在電力的帶動下,這套設備可以完成自主收集垃圾的任務。
從高空俯視,這套系統就像位於海面的管道,但在管道的下方有一個剛性的網片(剛性材料是為了防止其他海洋生物被網片捕獲),這張網會不停地打撈海中的懸浮塑料,最終將這些塑料回收利用。
▲▲Boyan Slat發明的垃圾自動回收系統。
目前,Slat的項目已經得到了數百萬美元的贊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他的團隊。在太平洋,只有8%的塑料是微粒塑料,另外92%的塑料都能可以藉助Slat的設備收集起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大型的塑料也會逐漸轉變成微粒塑料,因此回收海洋垃圾其實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過程!
2017年12月,有193個國家籤署了聯合消除海洋塑料汙染的協議,包括麥當勞在內的大公司正在採取行動,從商店中去除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還有一些科技團隊將垃圾收集起來,將其改造成建築材料,但目前這項技術還沒有推廣普及。
回收海洋垃圾,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產生垃圾。正如Slat所說:「只要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垃圾回到海洋的機率就減少了99%」。
對於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汙染,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