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雙年展上的第七大陸與「人類世」

2020-12-04 藝術與設計雜誌

關於「站在人類角度去探索樹與生態問題」這一議題在藝術角度將會是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呢?如何站在科學角度但用藝術手段來表現呢?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在巴黎解開了謎底。

> Ferah Atlas Collective

第16屆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聚焦於我們這個星球上人類世的悲劇性影響,策展人博瑞奧德提出的主題「第七大陸」就是對這一悲劇的凝練。第七大陸既存在又不存在,它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數萬噸垃圾,運動、聚集、漂浮在海洋之中形成的巨大塑料垃圾山,覆蓋的海洋面積達到了340萬平方公裡,幾乎是澳洲大陸的一半,因此稱其為第七大陸並不誇張。但它實際上又不是大陸,因為並非天然形成,當然它也不可能有類似其他大陸那樣可供生活的氣候、地理和水文條件。這塊大陸展示的就是人類擴張導致的危及自身生存環境的危機。雙年展回應了這種危機,56位藝術家的220多幅作品和項目不僅展示出人類自大的悲劇結果,也進一步嘗試性地探討了人類面臨的新遭遇,提出克服現有危機的新經驗。

擴張與生態危機

> Pia Arke,《無題》(Untitled),1999

人類賴以生存和習以為常的基礎性設施到底會給動植物和生態水文帶來哪些影響?第16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的過半作品都聚焦在這個問題上。一個展覽中的展覽,《野生地圖集》用田野調查和目錄學的方法近乎全面地展示了這些問題。該作品是一個持續藝術項目中的一部分,由奧胡斯大學人類研究所與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聯合開發。

> Haegue Yang, 《中西方人》(The Intermediate-Occitanian)

視覺人類學家詹妮弗·德格、V·巴斯金·科菲、建築師周飛飛等共同策劃,併集合了100多位科學家、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家,關注種植園、機場、工廠、水壩、發電站和深海鑽井臺等基礎設施對區域生態與野生動物產生的影響,並調查這些影響是如何發生的。帶上耳機,就可以聽到參與到該項目中的科學家在海面以下錄製到的繁忙航運線、石油勘探鑽取、捕撈船的馬達「交響樂」。這裡本是魚類和鯨類的家園,噪音汙染的嚴重破壞性超過我們的想像,而噪音對那些依靠聲納活動的魚類來說,其致命影響遠遠超過對人類的影響。這一話題在本次雙年展上的呈現僅是這個大型藝術項目的一個小切片,就已經讓觀眾感到十分恐慌了。

> Piotr Uklański ,《無題東方承諾8》(Untitled ,EasternPromises VIII) ,2018

《希望的廢墟》在某種程度上撫平了這樣的恐慌,阿克塔什(Deniz Akta)的大型全景單色墨畫聚焦在記憶和遷徙中的城市景色,城市廢墟和拆遷留下的殘破,衝突結束後留下的不完整建築,經過藝術家真實、精細地描繪之後,沒有凌亂的色彩,統一在簡潔的單色之中。讓人不禁想到弗裡德裡希1823年創作的《希望的殘骸》。

> Evra/Zush,《有四個月亮的星球》(The Planet of Four Moons),2012-2014

在阿塔蘭的作品中,單色影像播放著水牛浸泡在石灰水狀的白色液體中,同一個房間中央,一副真正的水牛白骨擱置在一塊混凝土製作的低矮基座上。這種水牛的棲息地本來位於伊迪坦布爾新機場和周邊延伸而出的高速公路一帶,隨著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擴建,人類的生活空間嚴重擠壓了原生地動物的棲居空間,難道人類文明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自然生態的消失?這件裝置作品中還包括一段紀錄片,還原了本地水牛在這之前的生活環境。作品將環境的異化和文明的擴展共同展現到多媒體的裝置之中。

弗蘭肯斯坦的希伯來源頭

> 《神諭和聖母》(the Oracle and Tondo),2017

弗蘭肯斯坦是1818年由英國小說家創造出來的科幻形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怪人。當今,我們正面臨關於人工智慧的道德難題,在這個形象中得到了充分展現。然而,比這個西方的科學怪人形象出現更早的是希伯來傳說中的形象——Golem。本次雙年展中,約翰內斯·布特納(Johannes Büttner)的作品混合了16世紀的希伯來傳說和各種現代科技,7個有「生命」的假人頭朝下,身體由廢金屬、泥土、木頭鐵絲纏繞,裡面裝著帶有算法程序的機器馬達,搖搖欲墜地在房間中移動。這些假人的原型便是Golem,它們受到其他思想的控制而有了現在的行動,但也總是陷入某種失控和暴力之中。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是布特納裝置和表演作品的敘事起點,也是他思考能源、城市、神秘主義和戰爭危機的重要載體。

> Guclu Noztekin ,《南裡昂》(Neglyon),2019

> Gunes Terkol ,《這裡沒有女孩》(The Girl that Was Not There),2016

馬克斯·奧佩爾·施耐德(Max Hooper Schneider)的作品也是融合了民間傳說與未來恐懼的混合裝置。一場基於土耳其傳統諷刺劇《卡拉戈茲和哈瓦蒂特》的木偶戲正在播放,處於變異狀態的木偶相互打架,這場劇的觀眾是25個培育長成的方形西瓜,五五一排地整齊排列在邊長3米的正方形土壤床上。這些西瓜是對未來人類腦體合一這一新變體的科幻諷刺。

> 伊斯坦堡雙年展期間城市中的裝置

我們現在十分關注的人與機器、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的倫理邊界問題,在本次雙年展上,藝術家們用藝術的形式做出了各自的回應。

那些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在起訴人類生活中的浪費、貪婪。諷刺的是,本次伊斯坦堡雙年展在籌備階段,數個展覽的分展場中的一個,位於金角灣港口的原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造船廠遺址完全無法使用,因為該地受到石棉的嚴重汙染。正在探討人類宿命的伊斯坦堡雙年展自身也逃離不了宿命的捉弄。

> 第16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策展人尼古拉斯·波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

相關焦點

  • 「第七大陸」被發現 歷史上的1月30日
    南極洲(英文名稱:Antarctica;法文名稱Antarctique)又稱第七大陸,是世界上平均緯度和平均海拔最高的一個洲,也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
  • 地球上最後一塊被發現的大陸,被稱為第七大陸,淡水佔地球70%
    這七大洲所指的就是地球上的地塊大陸,最初他們本是一個整體,但最後慢慢分裂,形成如今的樣子。地球上的七塊大陸並不是都有人居住,由於環境惡劣,人類根本無法在那裡生存,到如今也只有各國的考察隊在那裡。這個地方就是南極洲,南極是地球上最寒冷的一塊大陸,整個南極都被冰川所覆蓋,並且這些冰川大多都是淡水。
  • 「第七大陸」的奧秘:登上人類最後發現的大陸,為何不願離開?
    你可知道,南極洲(Antarctica)曾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所以它被稱為「第七大陸」?南極洲位於地球的最南端,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其四周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大洲。白恩利安島是南極半島的一部分,上島遊覽需要乘坐衝鋒艇登陸。由於是第一次,許多人顯得手忙腳亂,再加上海面上的冷風颳面,很難受!
  • 從南溝村到盧卡城 中國美術學院參加義大利盧卡國際紙藝術雙年展
    2018年8月4日,第九屆國際紙藝術雙年展(Lucca Biennale,以下稱「盧卡雙年展」)在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區著名的千年歷史古城盧卡市總督宮正式開幕。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陳華沙、張婷、馬川、孔瓊珮作為首次參加該雙年展的中國大陸藝術家團隊之一,以傳統雙面黑宣創作的手工剪紙作品《紙的溫度(The Warmth of Paper)》受邀盧卡雙年展。
  • 定量證實「人類世」,人類的邊界在哪裡?
    「人類世」的歷史風雲「人類世」的出現並非一蹴而就。事實上,至少從 18世紀晚期開始,一些博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就已經注意到人類的介入對地球產生的潛在影響。早在1778年,法國博物學家布封就曾指出,人類的時代將成為地球的第七個亦即最後一個時代。
  • 人類創造了「第七大陸」,每年擴建8萬平方公裡,鯊魚正在吃塑料
    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不單是決定的球氣候發展的重要因素,還是人類目前和將來獲取淡水的有效途徑,就目前來說,全世界近8000座海水淡化廠,每天就為人類提供超過60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同時海洋為地球提供了90%的生存空間,已知的海洋生物就有20多萬種,而人類所未知的海底世界還有95%,科學家預計實際的海洋生物數量是已知的10倍或者更多。
  • 2019新加坡雙年展宣布展覽主題 ——「Every Step in the Right...
    本屆雙年展由新加坡美術館主辦,受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委任,這檔為期四個月的國際當代藝術展覽,將於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3月22日舉行,預計呈獻在過往雙年展體系中未曾展出過的當代藝術現地製作和委約作品。
  • 一周武漢:雙休日不限單雙號,武漢設計雙年展開幕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通令,嘉獎參加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運動員教練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28日籤署通令,嘉獎參加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代表團運動員、教練員。嘉獎令指出,在舉世關注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中,全體運動員、教練員作為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的代表,徵戰賽場、勇攀高峰,傳遞友誼、共築和平,取得了運動成績與精神文明雙豐收,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榮譽,為國旗爭了光,為軍旗添了彩!
  • 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
    寫在前面: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在人類社會,只要有宗教存在,就會有宗教聖地。比如中國大陸,僅佛教聖地就有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等處。耶路撒冷,基督教的誕生之地在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之前,基督教的三大聖城分別是義大利羅馬、土耳其伊斯坦堡(1453年,拜佔庭被奧斯曼軍隊攻陷)和俄羅斯莫斯科。基督教傳入歐洲,最早就是從希臘和羅馬開始的。
  • 以雙年展為媒 助力文化共振效應——藝術介入城鎮化的繼續探討
    呂澎在接受採訪時強調,「雙年展的功能是它到底能為一個城市帶來什麼,為這片土地上居住的人們帶來什麼,向來到這裡的人們展示什麼。最直觀的是人口流量的增加,而慢慢發酵變化的是整體氣質的改變。因而,我們強調的不是策展小組想做什麼,而是策展小組能為安仁帶來什麼。」
  • 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伊斯坦堡一定不能錯過
    雙腳同時站在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堡,背負著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和希臘移民的輝煌文明,既是固若金湯的城池,又是船隻如梭的港口。昔為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堡;昔為奧斯曼帝國,今為土耳其共和國。由於兩洲各國間的商貿等各種交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率領軍隊西侵歐洲時,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建造了一座浮橋。東羅馬帝國時期十字軍東徵時,曾乘船渡過這裡,直逼耶路撒冷。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後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
  •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雙年展「怪物劇院」:用藝術探討怪物
    2020阿德萊德雙年展現場。同時,雙年展也是阿德萊德藝術節的一部分。當我躺在蜂巢上時,蜂蜜的清香與剛砍下的木頭氣味混合在了一起。在我的右耳旁,蜜蜂穿梭於通向外界的透明管道。當他們擊中有機玻璃時,他們的翅膀震動,發出低沉的雜音。
  • 第三屆當代戲劇雙年展開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文 韓墨/圖11月25日下午,第三屆「當代戲劇雙年展/深圳福田」在深圳市少年宮劇場舉辦開幕式。本屆雙年展將於11月26日至12月5日,在10天的時間裡為觀眾獻上11臺先鋒戲劇,以及多場藝術展覽、工作坊、創意對談會。
  • 山東舉行「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新聞發布會
    經過策展團隊的集體研究和多方徵求意見,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確定以「和動力」為主題。「和」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全球面臨巨大挑戰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用藝術上的和諧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這一主題也得到了全球各地藝術家的廣泛回應和支持。經過多輪審議,本屆雙年展共吸引了30多個國家的378位藝術家共596件作品參展,其中,國外藝術家93人。
  • 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展 五大洲268件作品參展
    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開幕式 李小芳 攝中新網深圳12月10日電 (記者 鄭小紅)12月10日,以「家園與共生」為主題的第二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開幕,共有來自五大洲61個國家的268件作品參展,其中中國作品191件,國際作品77件。
  • 地球地質新紀元「人類世」明年開始?也有人說1610年開始
    Stoermer於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他們認為自1784年瓦特發明蒸汽機以來,人類的作用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地質營力(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全新世」已經結束,當今的地球已進入一個人類主導的新的地球地質時代。       地質學家會根據地球上的一些重大變化來做地球紀年,比如大陸運動、小行星撞擊地球、重大的氣候環境變化。
  • 「人類世」真的來了?人類世的「金釘子」都是啥?
    在墨西哥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全新世這個名詞屢屢被提起,這引起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的反感。然後他打斷了一個演講,說到:「不要再使用全新世,我們現在已經不在全新世了。」然後稍加思索,他提出「我們現在處於人類世」。
  • 土耳其馬爾馬拉海底隧道通車 4分鐘橫跨歐亞大陸
    連接歐亞大陸的馬爾馬拉海底隧道,於當地時間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90周年之際正式通車。馬爾馬拉海底地鐵隧道通車儀式,在位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亞洲區的於斯庫達爾地鐵站的廣場前舉行。土耳其總統居爾在通車儀式上對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居爾說:「伊斯坦堡在歷史上是三朝古都。如今我們生活在共和國時期,伊斯坦堡依然修建了很多偉大的工程項目。不要認為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只是連接亞歐大陸之間最短的距離,這個隧道同時也將亞歐兩端遙遠的國家連接在了一起。
  • 《鬥羅大陸》奧斯卡第七魂技居然和蒼蠅有關?寧榮榮直呼嫌棄
    《鬥羅大陸》是如今幾部還原度較高的超人氣國漫,也正因為其劇情基本遵循原作,受到廣大原著黨以及萌新漫迷的認可與支持。在鬥羅大陸的設定中,前期對於一個魂師而言最能體現戰力的要素主要有三,一是魂師自身天賦修為,二是其武魂,三則是日後所配魂環以及魂環所攜帶的魂技。
  •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首站在京開啟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以「Re-睿」為主題,借回眺思考未來,從人類文明的偶合、生活的日常以及自身的感知出發,建構一個別樣的中國園林式的藝術場域。四位參展藝術家分別從文明的共識、生活的日常、自身的感知等不同維度呈現了藝術家們「Re」的探索。展覽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進入展廳來體驗,藉助藝術的視角重新構想未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