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陳述根本,作者 | 陳根
2018年6月,以色列維茨曼科學研究所的 Ron Milo 教授先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論文,論文中計算了地球上的生物量分布並且指出,僅佔據地球生物總量0.01%的人類,已經導致了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將近一半的植物滅絕。
2年後的12月9日,Ron Milo 教授團隊在 《自然》(Nature) 發文,其研究指出,2020年或將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人類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
再一次,「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一概念進入大眾的視野。不管承認與否,一個由人類自己創造的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已經來到。人類世讓人類愈發認識到,必須以一種新的歷史思維去反思人類的過去、審視人類的現在,合理地規劃人類的未來。
「人類世」的出現並非一蹴而就。事實上,至少從 18世紀晚期開始,一些博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就已經注意到人類的介入對地球產生的潛在影響。
早在1778年,法國博物學家布封就曾指出,人類的時代將成為地球的第七個亦即最後一個時代。
1854年,威爾斯地質學家和神學教授託馬斯·詹金在其所講授的地質課上提出,若以未來的化石記錄回看現在,當今可以被稱作「人類時代」,「所有近期的巖石,或許都可以被稱作靈生(Anthropozoic)石」。
而到了1873年,義大利神學家和地質學家安東尼奧·斯託帕尼就已明確將人類所生活的時代稱之為「靈生代」(Anthropozoic era)。
但「人類世」作為一個概念出現,則最先發端於21世紀的地質學領域。
2000年,大氣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岑(Paul Crutzen)和生物學家斯託莫(Eugene Stoermer)在《國際地球圈-生物圈計劃研究通訊》上聯合發表的《人類世》一文,認為人類作為一種地質力量已經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除非發生重大災禍,如火山爆發、傳染病、核戰爭、行星撞擊等,人類作為一個重要的地質營力將存在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之久」。
人類世概念從提出之日起就牽動著對於人類終極命運的廣泛思辨。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時隔七年,保羅·克魯岑聯合美國化學家威爾·史蒂芬和美國環境學家約翰·麥克尼爾在《人類環境雜誌》上發文,重申了「人類世」這一概念。他們認為,人類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地球的自然過程。在人類世時代裡,人類將不再以旁觀者的身份研究自然世界,而是成為了自然變革的主導原因。
2019年5月,英國科學雜誌《自然》報導,由科學家組成的「人類世工作組」投票決定,正式確立這一新的地質時代概念,在地質年代表上加上「人類世」,起始時間為20世紀中期,並計劃在2021年前向國際地層委員會正式提交人類世的議題。這同時加速了科學界和公眾對「人類世」概念的接受。
就在12月9日Ron Milo 教授團隊刊發的研究論文中,Ron Milo的研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變化。他們的研究表明,在20世紀初,人造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左右。而今天,人造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重約1.1兆噸上下。
在1900年至今的這段時間裡,總生物量略有下降,而人為質量快速增加,如今正以每年超過30吉噸(即300億噸)的速度不斷產生。過去100年,建築、道路、機器等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個人每周都會產生相當於其體重的人為質量。
研究稱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2040年超過3兆噸。這也從定量的角度嚴格證實了「人類世」的提議,並且給出了一個以質量為基礎的人類世時代特徵。
事實上,自「人類世」概念被提出起,其就一直作為一個爭議話題存在。在部分觀點中,人類世更像是一個劃分人類歷史的單元,而不是確定地球歷史的科學概念。然而,即便人類世不能成為一個地質新時代,這一概念的出現也足以說明,人類和地球正經歷著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人類作為一種地質力量在持續不斷地改變著地球,並對之施以不可逆轉的影響。用更加具體也更為專業的表述來說,人類世是「人類活動作為主要的外部地質營力對地表形態、地球環境和地球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使地球系統演化改變原有速率,地球系統演化進入自然與人類共同影響地球未來的地質歷史新階段」。
人類作為一種地質力量對地球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地質沉積率的改變。人類的農業活動和建築工程,極大地加快了地球表面的侵蝕和風化速度,由人類引發的風化率比自然風化率高出一個數量級。
二是循環的波動和氣溫變化。工業化時代以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工業化時代以前高出三分之一,是近 10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導致氣溫,特別是最近二十年的氣溫加速上升,已達到6000萬年以來的最高溫度。
三是生物的變化。有證據表明,人類與很多動物和植物的滅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物種的加速滅絕和生物數量的下降,已經從陸地蔓延到了海洋。人類導致的生物種群的變化速度堪與冰河期來臨時相提並論。
四是海洋的變化。20世紀以來,全球海平面已經上升了 10~20釐米,預計未來100~200年內海平面將上升至少1米。與此同時,海水正經歷著過去3億年來速度最快的酸化過程,眾多海洋生物將面臨生存威脅。
當然,針對人類作為一種地質力量而存在,人類世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闡釋了站在新的地質時代,如何看待人類生存空間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世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其包含的社會意蘊則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思考意義。
人類世重塑了歷史中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進入21世紀,大歷史興起,將歷史的時間跨度拓展到地球誕生之時,即138 億年之前。與大歷史類似,人類世概念的提出,同樣是將人類歷史的時間維度融合於地球歷史的時間維度之中,從而讓人類歷史與地球歷史或自然歷史形成一種真正的對話。
此外,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都作為改造地球的中心存在,而人類世則有望打破這一人類中心,從人類中心轉向人類主體。
對於人類中心來說,一方面,人類在歷史敘事中佔據不可動搖的中心位置,是歷史中的絕對主體。與人類相比,地球、自然與其他物種只是人類歷史的背景,甚至是作為人類的他者而出現的。另一方面,人類中心主義還意味著人類可以正當且合理地對其他物種進行支配。
而在人類世的背景下,人類不再被看作是特殊的一類,而是被視為地球上諸多物種中的一種。儘管人類依然作為一種地質力量而出現,但由於人類對地球環境和生態造成的危害同樣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存在,因而人類並不能獨善其身或具有某種超越性,而是與其他物種一樣,受制於所有生物共同的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人類世是個有趣的思想實驗。不論它是否真的能成為地球歷史的一個新時代,氣候、環境和生態都因人類本身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它讓人類愈發認識到,必須以一種新的歷史思維去反思人類的過去、審視人類的現在,以及合理地規劃人類的未來。
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因為人類有什麼特殊性,而是因為人類與地球、與其他物種一樣,都面臨著共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