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來了?人造物質量首超生物量

2020-12-11 今日科學

本報訊(見習記者辛雨)12月10日,《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建築、道路、汽車等人造物體的質量現已超過地球上的生物總量,而每周的新增物量相當於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新學院大學城市生態學家Timon McPhearson說:「如果你以前不相信人類統治著這個星球,那麼現在你應該相信了。」未參與該研究的奧地利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社會生態學家Fridolin Krausmann補充說:「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比較。」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在一場即將到來的大滅絕中,人類「消滅」了無數的物種。研究人員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主導的新時代——人類世。」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物質量的變化。研究表明,過去120年的變化是巨大的。

20世紀初,人造物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左右。從那時起,材料大約每20年翻一番,如建築材料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磚過渡到混凝土,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開始使用瀝青鋪路,二戰後各種建設也持續增加。同時,由於森林砍伐等原因,總生物量從1900年開始逐漸下降到1.1萬億噸左右。

今年,人造物質量最終超過了地球上的總生物量。這種轉變的時機取決於生物量的估算是否含水。如果把水算在內,生物量在2037年之前仍將大於人造物質量。研究人員表示,即使在今天,這種對比也令人警醒:塑料的質量是動物總量的兩倍。

研究人員總結說,這些發現為人類世的概念增加了分量。「這是一個跡象,轉變確實發生了,這個名字是合適的。」Milo說。

美國博爾德環境研究組織「未來地球」負責人Josh Tewksbury說,這項新研究鞏固了人類對地球影響的證據,但這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具體問題。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環境人類學家Eduardo Brondizio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城市缺乏足夠的住房、汙水處理廠和其他基礎設施,缺乏人造材料對人類來說是不公平的,而且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他認為,「不是基礎設施本身不好,我們的建設方式才是問題所在。」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的Xuemei Bai說,基礎設施將繼續擴張,且發展中城市的擴張速度最快。她指出,生產原材料涉及的所有能源都可能危及國際氣候目標的實現,但城市提供了一種規模效益,如城市的人均道路和自來水管道較少。此外,她還認為,技術和政策的創新可以幫助減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國際人類世工作組成員韓永明認為,這項研究確實非常重要,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但是,人類世本身是一個地層學概念,它的具體年代還需國際地層委員會根據地層標準定義。國際地層委員會正在從地質學角度出發,如尋找層型剖面,來確定人類世的具體時間。

「地層時代的劃分有一定標準,並非通過某一方面的特徵變化就能確定。」韓永明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該研究很好地展現了人類活動對地球變化的影響,但人類世的具體時間定義尚不能簡單確定。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3010-5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造物質量首超全球生物量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在一場即將到來的大滅絕中,人類「消滅」了無數的物種。研究人員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主導的新時代——人類世。」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物質量的變化。
  • 「人類世」來臨!人造物的質量首超全球生物質量,這意味著什麼?
    據報導,根據今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團隊估算了從1900年開始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物質量的變化情況,發現當人類進入到21世紀後,伴隨著人造物質量的飛升,截止到2020年,人造物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人類世」真的來了
  • 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人類世」來了嗎?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使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在一場即將到來的大滅絕中,人類消滅了無數的物種。研究人員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主導的新時代——人類世。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變化。研究表明,過去120年的變化是巨大的。
  • 研究發現:人造物的質量今年首次超過全球活生物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2月10日報導,道路、建築物、瓶子、磚塊或玩具的質量有史以來首次超過了全球活生物的質量。這項追溯到1900年的研究表明,在動植物的公斤數迅速減少的同時,混凝土、磚塊、附聚物或塑料等人造物品卻在以日益加快的速度增長。報導稱,人造物積累的重量每20年就翻一番,接下來的20年中預計將翻三番。
  • 二〇二〇年:人造物質量超過全球生物質量
    在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稱:2020年是標誌著人造物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在過去100年裡,建築、道路、機器這類人造物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這一研究結果提醒所有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
  • 全球人造物重量首次超過總生物量
    他們試圖用該數據來展示人類對地球的改變。這組數據的意義十分具有象徵性,它告訴我們人類在塑造我們的世界以及周圍地球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影響。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反思自身角色的一個原因,思考我們每日的消費,思考我們如何才能在物質世界與人類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 2020年成轉折點,地球生態失衡,人造物超過自然生物量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人類自從150萬年前開始掌握火的奧義,開始製作工具以後,地球上就出現了「人為質量」,也就是人為創造的非自然的東西。數十萬年間由於人類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低下,「人為質量」和「地球生物質量」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人類的力量還不足以戰勝自然的力量。
  • 定量證實「人類世」,人類的邊界在哪裡?
    2年後的12月9日,Ron Milo 教授團隊在 《自然》(Nature) 發文,其研究指出,2020年或將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人類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這同時加速了科學界和公眾對「人類世」概念的接受。就在12月9日Ron Milo 教授團隊刊發的研究論文中,Ron Milo的研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變化。他們的研究表明,在20世紀初,人造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左右。而今天,人造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重約1.1兆噸上下。
  • 研究顯示人造物質量總和超過地球所有生物
    【新華社微特稿】以色列一項研究顯示,地球上所有人造物品質量總和已經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質量總和。研究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依據這份報告,道路、建築以及其他人類製造和建造的物體總質量達1.1萬億噸。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人造物體質量首超總生物量 | 一周科技導讀
    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總生物量近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指出,2020年人造物體質量首次超過總生物量,人類或許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100多年來,人造質量快速增加,如今正以每年超過300億噸的速度不斷產生。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2040年超過3兆噸。
  • 《自然》論文:2020年或為人造質量超過活生物量轉折點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環境科學研究論文指出,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該論文稱,過去100年裡,建築、道路、機器這類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最新研究結果提醒人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
  • 研究稱人造物體質量將超過全球活生物量
    據外媒CNET報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人造物體質量(人為質量)進行了統計,並將其與地球的活生物量(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生物的質量)進行了比較,發現天平已經向人類的創造物傾斜。「我們發現,地球正好處於交叉點;在2020年(±6),最近大約每20年翻一番的人為質量將超過全球所有的活生物量,」該研究說。全球人口數量一直在增加,同時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消耗生物質(砍伐森林就是一個例子),且沒有放慢腳步。該研究表明,到2040年,人造物體質量可能達到地球活生物量的兩倍以上。
  • 只佔地球總生物量0.01%的人類消滅了83%的哺乳動物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對地球上所有生命進行的評估指出,儘管人類在地球生命的總生物量中微不足道,但仍然佔據著明顯的統治地位。該研究稱,全世界76億人口只佔地球總生物量的0.01%,然而自從文明誕生之後,人類已經導致了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將近一半的植物消失,而人類飼養的牲畜卻急劇增多。
  • 有點憂傷,76 億人類原來只佔地球生物量的 0.01%
    人類確確實實是渺小的。這份「地球生物量普查」研究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 Ron Milo 教授主導。他跟其他研究人員花了 3 年時間,梳理相關的現有科學文獻並作出統計和估算。
  • 地球已進入「人類世」 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了巨大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有科研人員認為應該單獨為此設立一個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近日,由34名科學家組成的「人類世工作組」投票決定確立一個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
  • 全球首顆P波段雷達衛星「生物量」將於2022年發射
    全球首顆P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生物量」將由歐洲空間局於2022年發射。18日,記者從在重慶召開的中歐科技合作「龍計劃」第四期2019陸地遙感高級培訓班上獲悉,該衛星能遙感測量目前森林的數量和高度,將極大幫助全球在森林生物量上的研究。
  • 「人類世」真的來了?人類世的「金釘子」都是啥?
    新聞背景據《自然》雜誌近日報導,權威科研小組「人類世工作組」投票決定,認可地球已進入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該工作組計劃於2021年向國際地層委員會提交正式提議,如果通過,歷史書或將改寫。那麼,什麼是人類世?為什麼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對人類又意味著什麼?人類世的由來在人類世之前,地球處在全新世。
  • 美國國家科學院:全球76億人口只佔地球生物量的0.01%
    這份「地球生物量普查」研究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 Ron Milo教授主導。Milo 教授發現,在全球 5500 億噸碳的生物量中,植物佔了 82%,細菌佔了 13%,餘下的從昆蟲到真菌再到鯨魚或大象,都只佔了地球生物量的 5%。雖然地球表面的 71% 都為海洋所覆蓋,但研究表明,湛藍海水之下的生物只佔地球生物量的 1%。絕大多數的生物(86%)以陸地為基礎,另外 13% 則是埋藏在地表下的細菌。
  • 最快速人造物是誰?一鐵井蓋約每秒69公裡飛出,去了哪裡沒人知道
    如果有人問起什麼物質速度最快,相信很多人會異口同聲回答:光,如果有人問起最快人造物是誰?估計有人第一時間想到飛行在星際空間中的人造物,因為最遠人造物與我們相距200多億公裡,說它速度最快也無可厚非,然而NASA公開數據顯示,最遠人造物旅行1號向外飛行速度只有每秒17公裡,說實在的,這種速度還沒有地球公轉速度快,因為地球公轉速度約29.78公裡/秒。
  • 最快速人造物是誰?一塊鐵井蓋每秒69公裡飛出,去了哪裡沒人知道
    如果有人問起什麼物質速度最快,相信很多人會異口同聲回答:光,如果有人問起最快人造物是誰?估計有人第一時間想到飛行在星際空間中的人造物,因為最遠人造物與我們相距200多億公裡,說它速度最快也無可厚非,然而NASA公開數據顯示,最遠人造物旅行1號向外飛行速度只有每秒17公裡,說實在的,這種速度還沒有地球公轉速度快,因為地球公轉速度約29.78公裡/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