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憂傷,76 億人類原來只佔地球生物量的 0.01%

2020-12-05 愛範兒

人在仰望星辰的時候最容易產生渺小的感覺,但在為 KPI 和房貸打拼的時候,我們往往又會忘記這一點。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份研究表明,全世界 76 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只佔地球生物總量的 0.01%。人類確確實實是渺小的。

這份「地球生物量普查」研究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 Ron Milo 教授主導。他跟其他研究人員花了 3 年時間,梳理相關的現有科學文獻並作出統計和估算。

Milo 教授發現,在全球 5500 億噸碳的生物量中,植物佔了 82%,細菌佔了 13%,餘下的從昆蟲到真菌再到鯨魚或大象,都只佔了地球生物量的 5%。

雖然地球表面的 71% 都為海洋所覆蓋,但研究表明,湛藍海水之下的生物只佔地球生物量的 1%。絕大多數的生物(86%)以陸地為基礎,另外 13% 則是埋藏在地表下的細菌。

(圖自衛報)

讓人驚訝的是,人類馴化、養殖牲畜的行為在這份研究裡舉足輕重。

就全球的哺乳動物而言,其中 60% 是我們所飼養的家畜(以牛和豬為主),36% 是人類,只有零星的 4% 是野生哺乳動物。而以雞、鴨為主的家禽,則佔了整個地球上鳥類的 70%。

換句話說,如果你按比例跟地球上的 100 只哺乳動物和 100 只鳥類共處一室,將你包圍的會是一群美味的牛、豬、雞和鴨。

說好的神奇的地球,物種的多樣性呢?

(圖自 Dreamstime.com)

跟 0.01% 的渺小相比,人類的殺傷力更有存在感。

研究統計發現,自進入人類文明以來,地球上 83% 的野生哺乳動物已經滅絕,80% 的海洋哺乳動物失去蹤影,50% 的植物和 15 % 的魚類也難逃滅頂之災。

人類一個響指,聽起來比滅霸厲害多了。

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的影響過於龐大,科學家甚至將 1950 年代至今稱作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

這個地質時代的開始以核試驗、塑料汙染和雞的馴化為標誌。科學家解釋稱,工業化使雞的品種多樣性大幅度下降,現在即使看雞骨形狀,也跟雞的祖先大不相同。

另外一項同樣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也表明,近 50 年來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物種被認為已經滅絕。科學家瑟瑟發抖,將這稱為「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

(白犀牛,現在已經是個瀕臨滅絕的物種,圖自 Mashable)

Milo 教授表示,這次「普查」是首次對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包括病毒)進行的全面分析。他說,

我希望人們可以了解到人類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希望這項研究可以對人們的消費方式世界觀帶來積極影響。

「我們的飲食選擇對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棲息地有著巨大的影響。」Milo 教授特別提到了吃這件事,他說,自己在做完研究之後肉吃得更少了。

題圖來自路透社

相關焦點

  • 美國國家科學院:全球76億人口只佔地球生物量的0.01%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份研究表明,全世界 76 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只佔地球生物總量的 0.01%。人類確確實實是渺小的。Milo 教授發現,在全球 5500 億噸碳的生物量中,植物佔了 82%,細菌佔了 13%,餘下的從昆蟲到真菌再到鯨魚或大象,都只佔了地球生物量的 5%。雖然地球表面的 71% 都為海洋所覆蓋,但研究表明,湛藍海水之下的生物只佔地球生物量的 1%。絕大多數的生物(86%)以陸地為基礎,另外 13% 則是埋藏在地表下的細菌。
  • 只佔地球總生物量0.01%的人類消滅了83%的哺乳動物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對地球上所有生命進行的評估指出,儘管人類在地球生命的總生物量中微不足道,但仍然佔據著明顯的統治地位。該研究稱,全世界76億人口只佔地球總生物量的0.01%,然而自從文明誕生之後,人類已經導致了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將近一半的植物消失,而人類飼養的牲畜卻急劇增多。
  •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飛行昆蟲的總生物量下降了76%
    據克雷菲爾德業餘昆蟲學學會主席,昆蟲學愛好者馬丁·索格(Martin Sorg)稱,在過去的37年中,他從德國鄉村收集了8000萬隻昆蟲雖然該協會的藏品被認為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寶藏,但它也獲得了「證據」的美譽,證明了自6600萬年前白堊紀-古生物滅絕事件以來地球最嚴重的滅絕階段之一,在消滅恐龍。據索格說,自從協會開始收集昆蟲和他的幾名志願者以來,每年收集的飛行昆蟲的總生物量下降了76%,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可能對全球食物鏈和生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 大自然開始清算人類?一場反噬76億人的災變正在發生!
    如果北極在高溫中甦醒,地球就非常危險。它並非與你無關的呼籲,可能在地球形成高溫「閉合迴路」。世界氣象組織呼籲緊急應對北極高溫,然而,有幾個人聽到這樣的吶喊。012020,災難之年是偶然還是必然?並非僅僅只有北極,2020年,多災多難。
  • 大自然開始清算人類?一場反噬76億人的災變正在發生
    亂砍亂伐、過度放牧、肆意建立有汙染工廠、任意捕殺動物……人類只佔地球上所有生命的 0.01%,但我們使用了 83%的資源。人類為了自己的 一己私慾,早已讓大自然 千瘡百孔。要知道只需要 5千兆噸TNT當量核彈,爆炸後產生的煙塵將遮天蔽日,地球就會陷入 黑暗與 嚴寒之中。地表水凍結,動物渴死,植物凍死,人類將面臨水源、食品、燃料缺乏,黑暗、疾病、強輻射損傷和空氣嚴重汙染。
  • 科學家揭露:原來人類只有0.76級
    科學家揭露:原來人類只有0.7級科學家將宇宙文明分為了七個等級,並將人類文明劃分為0.76級別,也就是說人類一直以來連一級文明都沒有邁入,但是事實上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已經非常快了。尤其是在近200年的時間以來,人類都已經將腳步邁入到了外太空中。但為什麼說人類的文明都還沒有到達一級文明呢?何為一級文明?又何為七級文明?
  • 「人類世」來了?人造物質量首超生物量
    本報訊(見習記者辛雨)12月10日,《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建築、道路、汽車等人造物體的質量現已超過地球上的生物總量,而每周的新增物量相當於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新學院大學城市生態學家Timon McPhearson說:「如果你以前不相信人類統治著這個星球,那麼現在你應該相信了。」
  • 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人類世」來了嗎?
    圖片來源:HUSEYINTUNCER/ ISTOCK12.10日,《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建築、道路、汽車等人造物體的質量現已超過地球上的生物總量,而每周的新增物質相當於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
  • 2020年,人類製造的東西,首次超過了世界所有生物總和
    人類活動逐漸增加,今年創造歷史。12月9日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令人震驚,這標誌著2020年將是人造材料超過地球生物量的總和。120年中建造更多的建築物,道路,構築物和物體,人類生產的材料的數量從不到0.1噸增加到大約1噸(1萬億噸)估計。
  • ISME | 全球生物群落尺度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之間的聯繫由土壤碳含量所驅動
    DOI: 10.1038/s41396-021-00906-0摘  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生態學中長期爭論的焦點。結果表明,土壤碳(C)含量與全球生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生物量的關係和比例有關。該比值提供了一個綜合指數,用於識別地球上那些生物多樣性比生物量高的區域,反之亦然。
  • 2020年成轉折點,地球生態失衡,人造物超過自然生物量
    因為疫情的原因,2020年已經被人們視為世界格局的重新布局的轉折點;除了這個「轉折點」以外,2020年也成為了人類發展和地球自然生態環境的轉折點。我們知道人類作為地球生態鏈中的霸主,憑藉自己的智慧以及勤勞的雙手成為了改變自然環境以及地球地理地貌的主要力量。
  • 科學家發現,地球半徑正在以每年0.01毫米的速度縮小!
    人類出現在太陽系內,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面對複雜的自然環境,人們一直渴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此進行探索,試圖找到合理的應對方式。在此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除了板塊運動以及自然作用等,整個地球的半徑似乎正在不斷縮小,只不過這個數字並不大,所以人們並沒有明顯的感覺到這一變化。
  • 人類文明才0.76級,若是達到10級會是什麼模樣?是幾億年後的事情
    科學家給出答案人類一直自詡文明前進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這是因為人類只用了200年的時間,幾乎就已經完成了質的飛躍,甚至人類還首次將腳步邁入到了外太空中,只是如果人類以為自己不過只發展了200年的文明,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的話,顯然這種理解有失偏頗的,如果不是人類前面幾百萬年幾千年的積累,人類也不可能在近200年來迎來高速發展!
  • 一杯太空茶,俯瞰人類的憂傷
    前兩年最當紅的美國科幻片,傳遞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類太空感悟:《地心引力》最後將落點放在,地球母親無比安全、溫暖,我們無論走多遠,都是她的孩子,還是媽媽的懷抱最幸福。而《星際穿越》則在挑戰地球人的倫理,人類必須去尋找類似地球的家園,哪怕捨棄個別家庭的團聚,也要把人類的受精卵送到新的星球,培育出新的太空人類。我經常陷入這種糾纏,人類到底要不要探索浩淼神秘又兇險無常的宇宙?
  • 皖維高新淨利3.8億上市23年最高 聚乙烯醇產能31萬噸佔全球16.76%
    皖維高新主導產品為聚乙烯醇(PVA),去年,其產能為31萬噸,約佔全球185萬噸的16.76% 。截至2019年底,皖維高新研發人員737人,佔期末員工總數的15.46%,佔比較上年上升2.04個百分點。
  • 人造物質量首超全球生物量
    ,而每周的新增物量相當於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在一場即將到來的大滅絕中,人類「消滅」了無數的物種。研究人員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主導的新時代——人類世。」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物質量的變化。
  • 人類發現「地球2.0」?!
    天文學家稱,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該星球距離地球1400光年,有60億年歷史。克卜勒-452b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運行。
  • 地球存在了46億年,真的只出現了我們這一代人類嗎?
    2021-01-09 14:13:14 來源: 闖哥新鮮事 舉報
  • 「氮氮」的憂傷
    那麼,「氮氮」的憂傷又從何談起呢? 氮氣佔地球大氣的78%,然而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稱為「惰性氮」。人類一直想探究的常溫常壓固氮方法,但目前還無法做到。
  • 科學家發現,地球半徑正在以每年0.01毫米的速度縮小
    人類出現在太陽系,地球是我們的生活家園。面對複雜的自然環境,人們迫切希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探索,並試圖找到合理的應對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因為釋放了大量的氣體,人們不禁想像,如果地球內部會失去更多的物質,那麼體積會減少嗎?受這些問題的啟發,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先進科學技術的幫助下,他們又開始測量地球的半徑。特別是,人們通過阿爾卑斯山推測,在過去2億年中,地球的半徑縮短了2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