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氮」的憂傷

2020-11-24 騰訊網

氮是許多生物過程的基本元素,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營養物質。它存在於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中,是構成諸如DNA等核酸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氮與生命及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那麼,「氮氮」的憂傷又從何談起呢?

自然界中的氮循環(圖片來自網絡)

「供不應求」的憂傷

氮氣佔地球大氣的78%,然而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稱為「惰性氮」。這種形態的氮對生命直接無效,分子態氮必須通過某種反應轉化為其他形態的氮化合物,進入自然界的氮循環後才顯示出活性。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連結起來,而整個氮循環中,固氮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固氮決定生物圈的輸入貢獻有多少,想要完成氮循環中其他形態的轉化,必須有最初的輸入量來驅動。

自然界中固氮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生物固氮。土壤中的一些細菌微生物可以在常溫常壓下固氮,比如魚腥藻、念珠藻和顫藻等固氮藍細菌中所含有固氮酶。豆科植物的根部有很多瘤狀突起,這是根瘤菌的入侵增殖造成的,根瘤菌可以將空氣中游離的氮固定下來,轉變為植物所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供植物生活所需。人類一直想探究的常溫常壓固氮方法,但目前還無法做到。

(圖片來自網絡)

自然界中第二種固氮方法稱為「高能固氮」,自然界中的閃電、宇宙射線、火山爆發等活動可以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硝酸鹽,並通過降水到達地面。此種固氮作用是很弱的,只能一定程度上補充活性氮。

(圖片來源網絡)

在農業生態中,如果缺少活性氮就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有機質耗竭、土壤侵蝕甚至沙漠化;尤其在溼潤的熱帶,土壤遭受強烈的風化和淋溶,土壤養分貧瘠,土壤氮素和磷素成為受限的營養元素。由於農業生產中農作物對氮的需求遠大於生物固氮途徑的供應量,科學家研究實現了工業固氮,以H2和N2在催化劑、高溫、高壓下合成氨。氮肥的發明,才使得農業生產不再因缺少氮而憂傷。

(圖片來源網絡)

「供過於求」的憂傷

但是我們知道,生活中不如意的事總是很多,憂傷就像地鼠一樣永遠打不完。氮的過量「活化」,使得自然界原有的固氮和脫氨失去平衡,氮循環被嚴重擾亂,越來越多的活性氮開始向大氣和水體過量遷移,循環開始出現病態,導致全球環境問題。中科院大氣所在讀博士生梁晶晶與合作者近期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氣科學進展》)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的氮肥施用水平對環境汙染有著潛在的威脅。

研究人員利用包含動態氮循環過程模塊的陸面模式在中國進行了區域尺度模擬試驗。作者進行了不同施肥量的敏感性試驗,以探究農田施肥量對土壤固碳、耗水量以及氮素淋溶損量的影響。文章作者梁晶晶指出,與施肥量減半的試驗結果相比,採用實際施肥量的試驗可以提高GPP(總初級生產力,指植物光合作用固碳的能力)1.97%,增加蒸騰量0.43%,並提高5.35%的氮素淋溶損量(水汙染指標)。

實驗結果表明,在大多數地區,施用氮肥可以增加水分利用效率(GPP與蒸騰量的比值,植物生長指標),尤其是在冬季,土壤中殘留氮肥的增加對作物的生長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實際施肥與減半施肥的結果對比中可以發現,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各月的GPP和蒸騰量都增加。然而,從2月份開始,水分利用效率的增長率急劇下降,甚至在5月份達到負值,表明這一時期的肥料用量可能超過了適宜作物生長的含氮量閾值,施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伴隨著作物在夏季生長旺盛期所需肥料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恢復為正值,但仍保持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換言之,這種施肥量可能太多,無法維持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總體而言,適當的施肥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過度施肥則會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這意味著浪費資源甚至形成氮汙染。

2001-2014年農田地區,實際施肥與施肥減半(紅線),以及施肥減半與不施肥(黑線)之間(a)GPP,(b)蒸騰作用和(c)水分利用效率變化的百分比的季節變化

氮汙染對環境能造成哪些危害呢?首先是破壞水資源,水體中氮素過多會導致富營養化,造成「赤潮」現象,降低水的使用價值和導致魚類等水生動物死亡。其次是對地球大氣的破壞,N2O(俗稱「笑氣」)可以和臭氧發生化學反應,消耗臭氧從而增加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N2O同時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其單分子增溫潛勢是CO2的200多倍,加速全球變暖。最後,亞硝酸根(NO2-)可以誘發各種疾病甚至致癌,而硝酸根(NO3-)是其來源。近年來,不少地區的地下水中檢出NO3-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非常值得關注。

澳大利亞雪梨海岸紅藻泛濫爆發赤潮。(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赤潮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圖片來自網絡)

何以解憂?

氮既是生命要素又是日益增長的環境汙染因子,這是區別於一般汙染物的特殊研究對象,可謂「少亦憂,多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農業生產中氮肥利用率低、損失率高、對環境壓力大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一些人少地多的發達國家,採用了改進施肥技術和方法,以及降低產量目標以減少氮肥施用量等對策。但是,我國人多地少,保證糧食高產、滿足人口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求是首要目標。我們希望找到既能獲得儘可能高的產量,又能最大限度地減輕對環境的壓力的氮肥施用與氮素管理技術。目前,氮肥深施,磷、鉀和中微量營養元素等平衡施肥都是可行的方法。此外,7、8月是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主要降水季節,容易由於降水而使地表水與地下水銜接,而將地表硝酸鹽帶入地下水。為防止硝酸鹽淋溶汙染地下水,這一時期速效氮素化肥的追施宜採取少量多次的形式。

科研人員目前的迫切任務是,儘快研發和改進考慮人類活動的陸面模式,並同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耦合起來。通過大量的不同情景的數值模擬,加深我們對人類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認識,從而科學有序地指導人類社會的發展。既要發展生產、合理利用資源、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又要努力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汙染。氮循環和氮汙染的平衡之路,還很遠很遠。

參考文獻:

2. 高拯民,張福珠,環境中氮循環與氮汙染研究現狀與展望,環境科學叢刊

3. 劉全鳳,淺談氮循環及氮汙染,現代農業科技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尿素氮 尿素氮數值的影響因素
    其實我們是可以通過檢測尿液裡面的尿素氮來判斷一個人的腎臟是否健康的,那您知道尿素氮偏高的症狀有哪些嗎?您知道尿素氮偏高的原因是什麼嗎?想要知道尿素氮的正常值是多少的話,那就來看看文章內容吧。認識尿素氮尿素氮是檢查我們身體排尿的功能是否正常的,也是可以檢查出任的腎臟功能是否正常的,也是可以直觀看出一個人的腎臟健康狀況的,一旦數值變化的話,就證明您的腎臟出現了問題的。
  • 柑橘與營養元素「氮」!缺氮與氮過量的具體症狀
    氮在蛋白質中的平均含量為16%~18%。 5、氮是某些維生素和生物鹼的組成成分 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和生物鹼(菸鹼、茶鹼等)等都含有氮,它們是輔酶的成分,參與作物的新陳代謝。 6、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組成成分,如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都含有氮。
  • 總氮、氨氮、硝態氮、凱氏氮的關係與區別!
    本文梳理了水體中氮元素中的常見存在形態以及各自的概念和測試方法。以期給您的研究和學習提供參考。一、氮元素的關係進入水體中的氮主要有無機氮和有機氮之分。無機氮包括氨態氮(簡稱氨氮)和硝態氮。氨氮包括游離氨態氮NH3-N和銨鹽態氮NH4+-N;硝態氮包括硝酸鹽氮NO3--N和亞硝酸鹽氮NO2--N;有機氮主要有尿素、胺基酸、蛋白質、核酸、尿酸、脂肪胺、有機鹼、氨基糖等含氮有機物;可溶性有機氮主要以尿素和蛋白質形式存在,它可以通過氨化等作用轉換為氨氮;凱氏氮包括有機氮與氨氮,不包括硝態氮。
  • 氮對植物的作用,以及缺氮的症狀和防治
    一、氮對植物的作用氮元素對於植物生長至關重要。它在植物生長中起到許多作用,是葉綠素合成的必須元素。 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氮為銨離子(NH4 +)或硝酸根離子(NO3-)。常見肥料有尿素,胺基酸水溶肥等。1、氮是植物體內維生素,胺基酸和能量系統的組成部分。
  • 總氮丶氨氮丶硝酸鹽氮丶亞硝酸鹽氮丶凱式氮區別,塗山環保
    氮在水中存在的形式是什麼?影響因素有哪些?  自然界氮素蘊藏量豐富,以三種形態存在:分子氮N2,佔大氣的78%; 有機氮化合物;無機氮化合物。其中水體中的氮主要包括有機氮和無機氮兩大類,其總量稱為總氮(英文縮寫為TN)。
  • 液態氮簡介
    液態氮      第三,液態氮是一種低溫液體,沸點為-196℃,液態氮噴射到脫髮區域後,使皮膚迅速降溫,形成一層薄霜,這種迅速降溫過程會直接殺死附著在皮膚表面的真菌和蟎蟲。,液態氮存在下的低溫變脆而容易破裂,或收縮而使接頭出現裂縫。      15. 所有裝填液態氮的容器和管線應有適當釋壓裝置以避免壓力過高。      16. 須備隨時可用於火災及溢洩的緊急處理裝備。      17. 查閱液態氮的相關法規。      個人防護設備      呼吸防護: 1.正常情況,不須任何呼吸防護具。
  • 廢水脫氮脫磷技術小結脫氮技術
    一、生物脫氮因為化學法成本高,而且會產生二次汙染,所以生物脫氮技術往往成為首選。汙水生物脫氮主要是靠一些專性細菌實現氮形式的轉化。1. 氨化反應 含氮有機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分解轉化為氨態氮NH4+或NH3。2. 硝化反應 硝化菌把氨氮轉化為硝酸鹽。3. 反硝化反應 反硝化菌把硝酸鹽轉化為氮氣。
  • 氮,磷,鉀的作用!
    氮是植物體內許多重要有機化合物的成份,在多方面影響著植物的代謝過程和生長發育。氮是蛋白質的主要成份,是植物細胞原生質組成中的基本物質,也是植物生命活動的基礎。沒有氮就沒有生命現象。氮是葉綠素的組成成份,又是核酸的組成成份,植物體內各種生物酶也含有氮。此外,氮還是一些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B6等)和生物鹼(如菸鹼、茶鹼)的成份。由於土壤中氮的供應不足,所以我們常需施氮肥,尤其隨著高產、優質工程的進行,我們更應注意氮肥的施用。
  • 為什麼含氮鹼基要叫含氮鹼基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的。
  • 總氮丶氨氮丶硝酸鹽氮丶亞硝酸鹽氮丶凱式氮總是傻傻分不清楚?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是除氮專家!
    其中水體中的氮主要包括有機氮和無機氮兩大類,其總量稱為總氮(英文縮寫為TN)。有機氮是指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氮,如蛋白質、胺基酸、肽、尿素、有機胺、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等。農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汙水中存在的有機氮主要是蛋白質及其分解產物一多肽和胺基酸。但某些工業廢水中可能有其他含氮有機化合物。
  • 一氧化二氮的故事
    一氧化二氮是什麼?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是一種無色有甜味的氣體,化學式為N2O,又稱「笑氣」、氧化亞氮,能溶於水、乙醇 、乙醚及濃硫酸 。是一種氧化劑,在一定條件下能支持燃燒,但在室溫下穩定。遇乙醚、乙烯等易燃氣體能起助燃作用,可加劇火焰的燃燒。
  • 氮對焊縫金屬的危害及控制
    氮與氫一樣,在熔池結晶時溶解度突然降低,此時會有大量的氮氣析出,當來不及析出時就會形成氣孔。氮與鐵等形成化合物,並以針狀夾雜物形式存在於焊縫金屬中,使焊縫的硬度和強度提高,塑性、韌性降低,影響了焊縫接頭的力學性能。氮的來源主要是周圍的空氣。
  • 一氧化二氮與環境的關係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下屬地球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島健太郎在南極採集冰雪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南極冰雪所含大氣中,一氧化二氮濃度1952年為290ppb(lppb為十億分之一) ,2001年上升到316ppb。研究人員認為,隨著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積擴大,氮肥使用日廣,氮肥所揮發的一氧化二氮在大氣中的含量因此劇增。一氧化二氮進人大氣後,需要120年才能得到完全分解。
  • 刷屏了的氧化亞氮是誰?
    3月9日,一則茶顏悅色長沙德思勤店因無證經營和違規添加氧化亞氮被食藥監部門查封的消息瞬間在網絡引爆,一時間,眾議紛紛,有網友針對其違規添加氧化亞氮的事實,不由發問:「我一不小心就吸毒了?」    刷屏了的氧化亞氮是個什麼鬼?瀟湘晨報記者走訪多方,為讀者釐清查封緣由。
  • 滲氮和氮碳共滲
    隨著氣相中氮的不斷滲入,使α達到飽和氮含量Cmax,即τ1時刻。在τ1~τ2時間內,氣相中的氮繼續向工件內擴散而使α過飽和,引發α→γ´反應,產生γ´相。深度時間繼續延長,表面形成一層連續分布的γ´相,達到γ´的飽和極限後,表面開始形成含氮量更高的ε相 。
  • 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土壤無機態氮主要是銨態氮和硝態氮。它們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為植物吸收利用。銨態氮為陽離子,能為土壤膠體所吸收成為交換性陽離子,但也有一部分在進入粘粒礦物晶架結構中後,被閉蓄於晶層間的孔穴內成為固定態銨。   1.有機態氮   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難易分為3類:   第一、 水溶性有機氮   一般不超過全氮的5%。
  • J Agr Food Chem:湖南農大|低氮提升油菜氮利用率新機制
    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AND FOOD CHEMISTRY主題:低氮提升油菜氮利用率新機制標題:Low Nitrogen Enhance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by Triggering NO3– Uptake and Its Long-Distance Translocation
  • 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
    有機氮化合物在好氧菌和氨化菌的作用下被分解轉化為氨態氮。  ⑵硝化反應  生物硝化反應是亞硝化菌、硝化菌將氨氮氧化成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是由一群自養型好氧微生物通過兩個過程完成的:第一步先由亞硝酸菌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稱為亞硝化反應,第二步由硝酸菌將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
  • 硝態氮超標,怎麼高效去除?
    一、廢水中硝態氮的來源自然界中的氮以氨氮、硝態氮和有機氮為主要存在形式,隨著工業的發展,水汙染日益嚴重,水中的氮含量也增加,許多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硝態氮,如國防炸藥製造過程中用到大量的硝酸鹽作為原料,機械化學等工業使用硝酸鹽作為氧化劑,煉油等一些行業產生的含氨氮廢水經過硝化後也轉化為硝態氮
  • 氮及其氧化物知識點總結
    今天一起來分享氮及其氧化物知識點。一.氮氣與氮的固定氮元素的存在:氮氣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與空氣接近,難溶於水;化學性質:氮氣的化學性質穩定,通常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可作保護氣。二.氮的固定將大氣中游離態的氮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物理性質:一氧化氮無色無味氣體,有毒,不溶於水;二氧化氮紅棕色刺激性有毒氣體,易溶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