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海鮮,海鮮吃著塑料長大:1400萬噸的微塑料彌散海裡

2020-10-13 不眨眼的魚



根據一項新研究的估計,全世界海洋底部至少發現了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

對3km深度海洋沉積物的分析表明,海底塑料的數量可能是浮在表面的塑料數量的30倍。

「我們需要徹底杜絕這種情況」

科學機構CSIRO已在距南澳大利亞海岸距離288-349公裡處,深度1,655-3,016米的六個位置收集了沉積物碎片並進行分析。

研究人員分析了51個樣品,發現除去水的重量後,每克沉積物中平均含有1.26件微塑性物質。


微塑料的直徑為5毫米或更小,主要是較大的塑料物體破碎成小塊的結果,但是這些塑料很難降解。

CSIRO首席研究通過《海洋科學前沿》上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在如此遙遠,如此深的地方探測到微塑料」表明塑料被擴散得如此之廣。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科學家得出結論,目前在海洋底部有1,440萬噸的微塑料顆粒

儘管這似乎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研究人員說,這只是每年釋放到海洋中的塑料量的一小部分。這項研究還表明,海底微塑料的總重量是海麵塑料廢物量的34至57倍。9月的一項研究估計,2016年在河流和海洋中發現了大約2000萬噸的塑料。先前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之前估計,每年大約有850萬噸塑料被釋放到海洋中。

另一項研究估計,海洋表面漂浮著25萬噸塑料。儘管這些估計中存在不足,但它們是根據最佳可用信息計算得出的。

也許,現在該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消費習慣對環境的影響,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阻止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

研究人員說,目前無法分辨塑料顆粒的年限,或者它們是否曾經是塑料製品。但是,顯微鏡下的碎片形狀表明它們曾經是人類的日用品。這表明了,人類大規模和不規範地使用塑料對環境的破壞,問題其實很嚴重。要知道,與釋放到環境中的塑料廢料總量相比,海洋中的塑料廢料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藍色的海洋並不是裝最多的塑料的地方。大多數塑料廢料實際上將流向海灘,流向了內陸,而不是海上。


我們需要了解塑料廢物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潛在危害。從海洋生物中也時常能找到很多的垃圾,畢竟從浮遊生物到大鯨魚,都會可能吃掉大量的塑料,甚至較小的塑料碎片。

這項研究的結果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布的:上個月,全世界70個國家的領導人籤署了一項協議,承諾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包括排放塑料廢物進入海洋的目標。

但是,包括美國,巴西,中國,俄羅斯,印度和澳大利亞在內的許多主要國家均未參與此協議。

也許,塑料是時候給予更多的關注了,包括研發可替代的新材料,如何控制回收循環利用。

相關焦點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間50多項調查魚貝類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汙染的報告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微塑料存在於海洋動物的腸道、肝臟等各個部位中,軟體動物(如貽貝、牡蠣、扇貝和烏賊)中的微塑料含量為0-10.5MPs/g,甲殼類動物為0.1-8.6MPs/g,魚類為0-2.9MPs/g。
  •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有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近期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稱,所有的常見海鮮體內均發現微塑料成分近期《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將會有2900萬噸的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全世界每米海岸線向海中排放110磅塑料。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廢棄物預計將增加兩倍,最終總量可能達到6億噸,相當於300萬頭藍鯨。昆士蘭大學研究員Francisca Ribeiro介紹,當各類海洋生物吃進這些微塑料後,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最後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進入人體。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還以碎片、顆粒狀的微塑料形式出現在海洋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飲水中和餐桌上,影響人類健康,成為重大環境隱患。專家指出,微塑料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將持續危及海洋生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
  • FoxNews: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近期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稱,所有的常見海鮮體內均發現微塑料成分近期《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將會有2900萬噸的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全世界每米海岸線向海中排放110磅塑料。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廢棄物預計將增加兩倍,最終總量可能達到6億噸,相當於300萬頭藍鯨。昆士蘭大學研究員Francisca Ribeiro介紹,當各類海洋生物吃進這些微塑料後,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最後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進入人體。
  • 食用海鮮樣本中檢測出塑料,我們還能不能放心食用海鮮?
    據澳大利亞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海鮮樣本中都檢測出塑料。這項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中,討論了小塊塑料是如何通過海洋食物鏈一步步汙染海洋環境的。研究員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就目前研究結果,吃海鮮的人平均每吃一份海鮮
  • 海鮮中含有塑料!國外研究發現100%的海鮮樣品中都含有
    這項研究表明,每種塑料中至少發現了痕量的塑料汙染,其中沙丁魚中的含量最高。據報導,科學家使用一種新技術來同時識別和測量每種海鮮樣品的組織中所含的五種不同類型的塑料。這些塑料經常最終在水道和中分解,繼續分解成微塑料,這是非常小的塑料碎片,經常被各種規模和類型的海洋生物食用。
  • 一項研究發現,每一個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料
    每年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其中一些在太平洋垃圾漩渦中非常明顯,也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帶,位於北美和日本之間。然而,在我們的海洋中發現的最常見的碎片——塑料微粒——卻不那麼明顯。微塑料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大約芝麻籽大小。小於100納米的納米塑料也存在於海洋環境中。
  • 海鮮含大量微塑料毀掉國人身體?
    原標題:海鮮含大量微塑料毀掉國人身體?太扯   秋季各種海鮮水產大量上市,傳說中海鮮裡含有大量微塑料正毀掉國人身體,是真的嗎?「量子原塑」能防癌症還可治糖尿病、高血壓和皮膚病?每天只用4小時的「分段睡眠法」,真的能睡出「高效率」?滴幾滴眼藥水,就能有效治療白內障?
  • 臺媒:將海洋漂浮塑料微粒吃下肚 海鮮成新食安兇手
    ,有6到8成都是塑料,這些塑料碎裂成無法分解的塑料微粒,吸附和釋放有毒物質,成為魚、蝦、貝類的食物,再經由食物鏈,通通被人類吃下肚,造成新食安危機。據報導,臺灣綠色和平發布「海鮮中的塑料」報告,從2002年至201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2.04億噸增加至
  • 這種海鮮未來竟然有望取代塑料?你一定吃過
    海鮮與塑料製品,乍看之下八竿子也打不到的二者,卻還和更風馬牛不相及的科研扯上了關係。還記得先前鮑叔也介紹過鮑魚的科研妙用嗎?現在看來海鮮的寶藏用處依舊還有待開發,而這次的主角是大家更為熟悉的——魷魚。這種蛋白正是環保的塑料替代品。
  • 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在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如今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之內的海水中,已經有1200萬噸-2100萬噸的微塑料垃圾在其中,特別是偏遠海域中,因為此前缺乏可靠的採集評估數據,所以,科學家們一開始還並未發現如今大西洋已經儼然變成了「塑料垃圾場」。
  • 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大西洋成為「塑料垃圾場」在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如今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之內的海水中,已經有1200萬噸-2100萬噸的微塑料垃圾在其中,特別是偏遠海域中,因為此前缺乏可靠的採集評估數據,所以,科學家們一開始還並未發現如今大西洋已經儼然變成了「塑料垃圾場」。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的文章,首次提出了 「微塑料」 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微塑料的來源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初級品,這類微塑料是在牙膏等家庭清潔用品、建築材料和工業應用中,專門生產的粒徑小於 5mm 的塑料顆粒;另一種是次級品,這類微塑料是大型塑料製品經過風吹日曬等作用,分解成碎片或機械降解為微小的顆粒狀。
  • 海鮮中含微塑料殘害身體?
    流言:海鮮中含有大量微塑料,而這些海鮮正在毀掉無數中國人的身體!真相:「海鮮裡可能含有微塑料」的說法並非最近出現,早在2018年,它就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自然界中微塑料廣泛存在。奧地利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從芬蘭、日本、俄羅斯等8個亞歐國家分別選擇了1名志願者,進行飲食控制實驗,最終提供的糞便樣本顯示,在8個樣本中,發現了多達9種類型的微塑料。但這些微塑料是否對人體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依然是未知數。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表明海產品當中的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有可見的危害。並且,談到食品安全對人體的影響,就不能不談劑量。
  • 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那麼,怎樣理解微塑料存在的現狀及潛在危害?如何減少微塑料?聽聽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的解讀。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與大型塑料總體一致。「五大海洋渦旋中聚集了很多塑料,其中當然也有微塑料。還有些聚集在沿岸海灘、水體,河流入海口附近或一些潮間帶中。」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在國內,我們做過整個沿海地區的微塑料觀測,發現我國近海區域微塑料濃度水平相差不多,都是在很小的數量範圍內。
  • 英媒:海洋汙染導致海鮮愛好者可能誤食塑料微粒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你天天吃海鮮,那麼這意味著你一年可能吞下了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而且情況還會變得更加糟糕。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而6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塑料微粒。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 科學家在海鮮樣本中發現不同程度塑料殘留物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12日發布一項研究顯示,在5種不同的海鮮樣本中都發現了塑料殘留物,不同種類海鮮中塑料含量也有較大差異。埃克塞特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學者合作開展了這項研究,以便評估海洋塑料汙染的影響,相關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月刊上。
  • 【科普】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那麼,怎樣理解微塑料存在的現狀及潛在危害?如何減少微塑料?聽聽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的解讀。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與大型塑料總體一致。「五大海洋渦旋中聚集了很多塑料,其中當然也有微塑料。還有些聚集在沿岸海灘、水體,河流入海口附近或一些潮間帶中。」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在國內,我們做過整個沿海地區的微塑料觀測,發現我國近海區域微塑料濃度水平相差不多,都是在很小的數量範圍內。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估計很多人對白色塑料汙染的危害性都不會太重視,可是經常科學家大量的研究卻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塑料是一種難以降解的物質,如果它進入人體,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影響。可能有人會說了,我們又不傻,怎麼會主動去吃塑料。可是我們能夠避免主動吃塑料,卻難以避免被動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海鮮,尤其是來自於海洋的野生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