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被稱為微塑料。近幾年,微塑料日益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已在淡水、深海、土壤,以及北極海冰、積雪、空氣,甚至食物中發現了微塑料。
那麼,怎樣理解微塑料存在的現狀及潛在危害?如何減少微塑料?聽聽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的解讀。
概念
微塑料有種類、大小和形狀、顏色之分
國際上對微塑料的關注較早,而我國是於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的。
「微塑料最先發現於海洋中。」李道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在使用專門的網具(網孔一般為330微米)捕捉浮遊動物時,也捕獲到了很多塑料。」他介紹,這樣的網具是目前用於監測海洋微塑料的主要工具。最常見的用於採集海洋表層水體微塑料的Manta網,其歷史上獲得的大量有關微塑料數據具有參考價值。粒徑330微米以下的微塑料,則要用孔徑更小的網篩或濾膜過濾水體等方法獲得。「方法和設備孔徑不同,得到的數據也會大不相同。」
微塑料分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前者指直接生產出來的微塑料,如化妝品中使用的塑料小球等;後者由大的塑料垃圾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過程變化而成。李道季介紹說,從數量上來說,次生微塑料數量更多。
李道季提醒說:「微塑料並不是指單一的某種塑料。就種類來說,因添加劑不同,會有幾十種、甚至幾百種;按大小來說,有毫米級的、微米級的,有人認為還有納米級的;顏色、形狀也不相同。所以,微塑料其實是一個統稱。」
現狀
海洋微塑料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全球海洋中到底有多少微塑料?目前全球並沒有公認的數據結論。「海洋中的塑料本身處在一個動態過程,微塑料也會不斷降解。」李道季指出。
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與大型塑料總體一致。「五大海洋渦旋中聚集了很多塑料,其中當然也有微塑料。還有些聚集在沿岸海灘、水體,河流入海口附近或一些潮間帶中。」
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在國內,我們做過整個沿海地區的微塑料觀測,發現我國近海區域微塑料濃度水平相差不多,都是在很小的數量範圍內。但南北河流差異顯著,北方河流中的微塑料濃度水平總體低於南方一些河流。」
微塑料因吸附性強,且可以通過大氣等遠距離傳輸,一度引起公眾的擔憂,甚至有人認為吃魚類等海鮮也會讓人「微塑料中毒」。對此,李道季解釋說,微塑料造成的後果要取決於它的濃度和量,「實際上,起碼在海洋中,微塑料並沒有達到很高的濃度。微塑料確實可能會通過一些食物進入人體,但很微量,目前的結論認為它風險很低。」
「海洋生物攝食微塑料並不是『大魚吃小魚,人吃大魚』這麼簡單。海洋生物和人一樣,不同生長階段吃的東西不一樣。我們研究還發現,有些海洋生物根本就不會誤食微塑料。」
清除
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塑料垃圾
塑料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因對它的不當處置引發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塑料垃圾會分解出微塑料,所以杜絕和『消滅』微塑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塑料垃圾。」李道季指出。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今年聯合印發的《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對不可降解塑膠袋和一些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禁限都有明確規定。在此基礎上,李道季提醒普通公眾也要改變個人的使用習慣,儘量做到循環利用,對於產生的塑料垃圾一定要妥善處理,使其進入正規的回收處理系統,而不是隨意丟棄到環境中。
國際上同樣將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當作「頭號」環境問題對待,把微塑料汙染治理擺在優先位置。「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努力,最終能達成共識,督促各國採取一致行動,推動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方案的出臺。」
「海洋塑料垃圾問題是國際性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自己管好就可以解決的。再加上塑料垃圾具有持久性、難以降解,會在海洋中逐步累積,如果不有效控制,將威脅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李道季強調道。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