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周「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科學家總結身邊隱藏的「微...

2020-11-24 四川婦聯

人們用塑料製作各種器物,塑膠袋、塑料瓶、吸管……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我們在使用塑料的同時,也在不斷「吃下」塑料。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曾通過對52項研究資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也就是說,我們每周都會吃進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並結合新研究,指出我們生活中的微塑料來源及其危害,並給出建議如何從個人開始「減塑」。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水環境工程中心副主任 吳辰熙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丁雪佳

民間環保機構擺脫塑縛總幹事 鄭 雪

什麼是微塑料?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通常認為是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有些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

微塑料的來源主要分為兩類:

!

初級微塑料

由於工業需要,直接生產出微小尺寸的塑料顆粒,如具有磨砂功能的化妝品、牙膏、洗滌劑、某些拋光劑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塑料顆粒。

2016年廣州地區一次市場調查發現,市面上含有去角質功能的潔面、沐浴產品中,68%含有塑料微粒。

!

次級微塑料

塑料垃圾進入環境後,由於風與水的機械磨損和光、熱、微生物等化學和生物的降解作用,使尺寸較大的塑料碎裂成尺寸較小的碎屑。

它們來源廣泛、成分複雜,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更為嚴重,是水體中主要的微塑料來源。

日常生活中,除了我們能直觀看到的像塑料包裝袋、塑料打包盒、塑料吸管等塑料製品外,有些塑料隱藏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化纖衣物

每當清洗聚酯、聚醯胺和氨綸纖維等材料製成的衣物時,比如戶外裝備、衛衣和套衫,都會掉落約70萬根微纖維。

輪胎

各種天然及合成橡膠中約60%被用於製造輪胎。在英國,每年行駛中輪胎磨損產生的粉塵約有6.3萬噸。

洗滌凝珠、片劑

有清潔作用的洗滌劑、消毒水都包含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微塑料,與化妝品中禁用的微珠是同種物質。

菸頭

香菸濾嘴由不可生物降解的醋酸纖維素製成。這種纖維如果在使用過後脫落,會釋放尼古丁等大量有毒物質。

亮片

裝飾用的亮片被不少人喜愛,但大多數是由很難降解的PET或聚氯乙烯薄膜製成。

溼巾

嬰兒溼巾、卸妝溼巾等一般是由聚酯、聚乙烯、聚丙烯或和天然纖維混合而成。溼巾不易溶解,會堵塞下水道,還會製造塑料纖維。

茶包

很多茶包含有聚丙烯「骨架」,不能完全生物降解。這種骨架會在堆肥或土壤中被降解成小顆粒。

油漆

道路標識、船和房屋塗色用的熱塑油漆,會產生布滿海洋表面的塑料粉塵。最好選擇用亞麻籽油或乳膠為粘合劑且不含塑料的油漆。

外賣杯

外賣杯表面塗有一層聚乙烯,降解後會碎成小顆粒。

GESAMP Reports and Studies,No. 90;2015

微塑料悄悄進了身體

白色塑膠袋、塑膠產品……我們對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塑料汙染早已不陌生,但當塑料變成無數個微粒遍布環境中,是否讓人心生恐懼?

嬰兒時期就開始攝入微塑料

《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一項研究發現,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製備的每升嬰兒配方奶粉中,嬰兒可能攝入多達1600萬個微塑料顆粒。

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微塑料」

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胡蘿蔔、生菜、西蘭花、土豆、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蘭萊頓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萵苣和小麥作物根部的裂縫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後傳播到可食用部分。

小麥植株積累的0.2μm塑料顆粒螢光標記

這意味著,通過食物鏈傳遞,微塑料可能存在於我們的所有飲食中,包括穀物、蔬果、貝類、牛羊肉、奶製品,最終到達人類的身體。

空氣和水也難逃微塑料的「汙染」

日本的《西日本新聞》曾報導,福岡工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福岡市內的空氣裡檢測出了浮遊的微塑料顆粒。

美國華盛頓一家公益網際網路通訊社(Orb Media)聯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對10多個國家的自來水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全球83%的自來水中含有塑料微粒,這意味著數十億人的飲用水受到塑料汙染。

據分析,在自來水樣本裡發現的塑料微粒大小超過了2.5微米,這比1納米要大出2500倍,而目前的標準水處理系統無法過濾掉所有這些塑料微粒。

這些研究都提示我們,微塑料汙染早已無孔不入。

微塑料如何危害健康?

當微塑料進入食物鏈時,也會威脅人體健康:

微塑料表面容易吸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農藥、阻燃劑、多氯聯苯等。衣物因摩擦、烘乾脫落的微塑料,散布在空氣中成為可吸入粉塵進入人體;流入海洋後,海洋生物吞下、蓄積在體內,能通過食物鏈傳遞,最終進入人類食物鏈,可能會導致一些化學物質在人體蓄積,不利於人體健康。

愛爾蘭高威梅雅理工學院專家馬洪指出兩大顧慮,分別是小型塑料分子,以及窩藏在微型塑料上的化學分子與病源體。納米級的纖維可能穿透細胞,也可能穿透器官,令人擔憂。

2018年,歐洲腸胃病學會首次報告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這提示我們,微塑料會到達人體腸胃,可能影響消化系統。

微塑料原則上可以通過人類的胃腸系統轉移到淋巴循環系統,通過胎盤被未出生的嬰兒吸收,並且可以通過肺部被人體吸收,最終造成免疫系統的反應,影響身體細胞健康。

而關於人類的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塑料添加劑似乎也與代謝、甲狀腺、生殖和呼吸系統疾病之間存在聯繫。但其關聯性還需要更多研究進一步證明。

目前,微塑料研究仍處於萌芽階段,不確定因素和知識斷層令我們難以就其危害給出定論。但人們不該抱有僥倖心理,應儘可能使用其他替代品代替塑料製品,減少日常微塑料攝入數量,規避未知健康風險。

作為個人,如何「減塑」:

減少塑料垃圾,應從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開始。快遞包裝、外賣包裝等塑料製品很難回收利用,它們能輕易進入環境中,變成微塑料而造成汙染。

其次,購買個人護理品時注意查看成分表,儘量不選擇帶塑料磨砂成分的;購買衣物時選擇羊毛或棉質等天然材質的。▲

相關焦點

  • 你每周「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科學家總結身邊隱藏的「微塑料」
    人們用塑料製作各種器物,塑膠袋、塑料瓶、吸管……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我們在使用塑料的同時,也在不斷「吃下」塑料。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曾通過對52項研究資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 你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
    You could be swallowing a credit card's weight in plastic every week你可能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每周平均吞下5g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
  •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體內…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更何況,脆弱的嬰兒似乎也在承受著塑料微粒進入體內的潛在影響。記者 | 張夢然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原文首發於2020年10月20日,標題為《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塑料微粒已經「伸向」嬰兒……》,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海洋塑料汙染有多嚴重?英國科學家:平均每人一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在大西洋,來自於英國國家海洋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分別設置了12個取樣點,以此來判斷大西洋中的微塑料垃圾汙染情況。,因為此前對於一些偏遠海域,科學家們的檢測是不到位的,因為那裡處於遠海地區,科學家們並不認為它們也會受到微塑料垃圾的波及。
  • 塑料正在反噬人類,你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當於一張銀行卡
    筆者-菲君 在很多人看來,塑料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物質,只要不觸及高溫,在一般情況下塑料都不會溶解,更何況在自然界中一隻塑膠袋完全降解也需要20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就算我們身邊使用的塑料製品再多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但這恰恰是人類對於塑料認知的誤區。
  • 塑料微粒正在腐蝕人類種族健康,每周吃一張信用卡?
    塑料顆粒正在進入人體。據CNN報導,世界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時,它們會被濾食動物吃掉,並留在體內,通過食物鏈。但這似乎不是最可怕的。關鍵問題是我們還不知道相關的健康風險,很難評估攝入對人類的危害。
  • 嬰兒出生就受到塑料威脅?研究者:人類一周吃下一張信用卡
    塑料製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一個水瓶、一個收納袋、一張椅子等等,都有可能是由塑料製成的。塑料是一類塑造性極強的材料,這也決定了它們會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並給人類帶來眾多便利,但不可降解的塑料以及塑料微粒的出現也意味著給人類和自然動物造成健康風險,如今這一問題似乎越來越明顯了。
  • 人類每天會吃進去一張信用卡,塑料問題迫在眉睫,嬰兒體內都有
    如果你要說這個時代最可怕的問題是什麼,或許有人會告訴你,這個時代最可怕的問題是戰爭是核武器,或許也有人會告訴你是氣候災害是人心,但是其實這些都不是現在這個時代最迫在眉睫的問題,最可怕的事情是塑料問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示,塑料微粒現在正在逐步的進入人體的內部。根據美國有線電視的報導顯示,全球每年都會生產幾億噸的塑料。預計到2050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會增長几倍。
  • 您在一生中會吃掉相當於兩個垃圾箱的塑料
    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一項研究中,WWF International 的研究人員對塑料給人類造成的影響進行了量化,並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一個人平均每周要吃下大約 5 克塑料—大約是一張信用卡的塑料含量。隨後,路透社根據這些發現進行了推斷,確定了如果每周攝入 5 克塑料,一生攝入的塑料總量是多少。
  • 科學家首曝光!你扔掉的垃圾正被你一口口吃掉?
    但我告訴你,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吃塑料。在上篇文章中我就提到過,全球每人每周會吃掉一張信用卡!人類扔給自然的垃圾,正被自然還回來現在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每年有超過64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佔比最大的是食品包裝和塑膠袋。而且90%的海洋塑料是微觀的,科學家將它們比作一種「湯」。
  • 人一生可能攝入20公斤微塑料顆粒 足以裝滿兩個回收箱
    近日,有科學家在北極取的冰芯樣品中都發現了塑料珠和細絲。而在塑料汙染環境、危害野生動物的同時,微塑料顆粒也在進入人類的身體——通過人們喝的水到食用的海洋生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份報告展示了人們一生中的「塑料攝入圖譜」。隨後路透社用數字秤對塑料進行了稱重。
  • 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在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如今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之內的海水中,已經有1200萬噸-2100萬噸的微塑料垃圾在其中,特別是偏遠海域中,因為此前缺乏可靠的採集評估數據,所以,科學家們一開始還並未發現如今大西洋已經儼然變成了「塑料垃圾場」。
  • 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大西洋成為「塑料垃圾場」在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如今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之內的海水中,已經有1200萬噸-2100萬噸的微塑料垃圾在其中,特別是偏遠海域中,因為此前缺乏可靠的採集評估數據,所以,科學家們一開始還並未發現如今大西洋已經儼然變成了「塑料垃圾場」。
  • 我們已經吃了多少塑料?
    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WWF International)2019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人們每周可能攝入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塑料量。塑料來源主要是注入塑料瓶的飲用水,但也會通過食用貝類等食物攝入。人類往往是將貝類整個的食用,因此貝類消化系統中的塑料也會被人體攝入。路透社利用這項研究的發現來說明這些塑料在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在一年之內,我們攝入的塑料量相當於一個消防員頭盔。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它可以累加起來。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但是人類作為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些塑料微粒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隨著食物被人體攝入。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 「微塑料」被端上餐桌?大自然正用自己的方式給人類上重要一課
    就拿塑料的發明來說,在上個世紀初,當塑料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人類歡呼雀躍,認為這絕對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然而,時至今日人類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相信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聽說過白色殺手——塑料,它充斥著海洋,改變著海洋的生態環境,充滿海洋生物的胃,造成大量海洋物種死亡甚至滅絕。而從前那些無法跨越大洋的病毒通過依附在微塑料上飄到了大洋彼岸。
  • 這是你每天「吃掉」的塑料,看起來很可怕!
    #什麼叫微塑料? 大家都知道,塑料垃圾是一種難以降解的垃圾,但在風吹日曬之下,許多塑料也還是會變小,風化,慢慢分解成一些十分細小的顆粒,這就是微塑料了。 你都吃過哪些塑料?
  • 塑料微粒正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你的體內!
    一項科學研究認為,無數日常食品和飲料中都會存在塑料微粒,譬如水、飲料、海鮮和鹽,這其中,最大的塑料攝取來源應該是飲用水,普通人每周僅飲用瓶裝水或自來水,就可能攝入多達1769顆塑料微粒。 報告還指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一個很重要來源是人造衣服纖維、牙膏中的微小珠粒,以及稍大一些的塑料碎片。
  • 扔掉的塑料又回到胃裡了?!
    人們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製品,這導致了塑料汙染,特別是微塑料汙染越發嚴重。近日,一批科學家在北極地區蘭開斯特海峽鑽取的冰芯中就發現了微塑料,這意味著地球上最偏遠的水域也已經受到了汙染。科學家們在蘭開斯特海峽的四處地點鑽取了18根最長兩米的冰芯,冰芯中肉眼可見不同形狀和尺寸的塑料顆粒和纖維。這是一片孤立水域,但在冰芯所封存的物質中,科學家還是發現了塑料。事實上,冰芯中的微塑料就數量和尺寸而言都異乎尋常,而且冰芯形成至少已有一年,這意味著汙染物可能從更接近北極的水域漂浮到蘭開斯特海峽。
  • 塑料微粒影響幾何?人類認知仍不足
    原標題:塑料微粒影響幾何?人類認知仍不足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導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3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當它們進入海洋,會被濾食性動物吃掉並存留在它們體內,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但這似乎並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