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用塑料製作各種器物,塑膠袋、塑料瓶、吸管……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我們在使用塑料的同時,也在不斷「吃下」塑料。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曾通過對52項研究資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也就是說,我們每周都會吃進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並結合新研究,指出我們生活中的微塑料來源及其危害,並給出建議如何從個人開始「減塑」。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水環境工程中心副主任 吳辰熙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丁雪佳
民間環保機構擺脫塑縛總幹事 鄭 雪
什麼是微塑料?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通常認為是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有些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
微塑料的來源主要分為兩類:
!
初級微塑料
由於工業需要,直接生產出微小尺寸的塑料顆粒,如具有磨砂功能的化妝品、牙膏、洗滌劑、某些拋光劑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塑料顆粒。
2016年廣州地區一次市場調查發現,市面上含有去角質功能的潔面、沐浴產品中,68%含有塑料微粒。
!
次級微塑料
塑料垃圾進入環境後,由於風與水的機械磨損和光、熱、微生物等化學和生物的降解作用,使尺寸較大的塑料碎裂成尺寸較小的碎屑。
它們來源廣泛、成分複雜,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更為嚴重,是水體中主要的微塑料來源。
日常生活中,除了我們能直觀看到的像塑料包裝袋、塑料打包盒、塑料吸管等塑料製品外,有些塑料隱藏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化纖衣物
每當清洗聚酯、聚醯胺和氨綸纖維等材料製成的衣物時,比如戶外裝備、衛衣和套衫,都會掉落約70萬根微纖維。
輪胎
各種天然及合成橡膠中約60%被用於製造輪胎。在英國,每年行駛中輪胎磨損產生的粉塵約有6.3萬噸。
洗滌凝珠、片劑
有清潔作用的洗滌劑、消毒水都包含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微塑料,與化妝品中禁用的微珠是同種物質。
菸頭
香菸濾嘴由不可生物降解的醋酸纖維素製成。這種纖維如果在使用過後脫落,會釋放尼古丁等大量有毒物質。
亮片
裝飾用的亮片被不少人喜愛,但大多數是由很難降解的PET或聚氯乙烯薄膜製成。
溼巾
嬰兒溼巾、卸妝溼巾等一般是由聚酯、聚乙烯、聚丙烯或和天然纖維混合而成。溼巾不易溶解,會堵塞下水道,還會製造塑料纖維。
茶包
很多茶包含有聚丙烯「骨架」,不能完全生物降解。這種骨架會在堆肥或土壤中被降解成小顆粒。
油漆
道路標識、船和房屋塗色用的熱塑油漆,會產生布滿海洋表面的塑料粉塵。最好選擇用亞麻籽油或乳膠為粘合劑且不含塑料的油漆。
外賣杯
外賣杯表面塗有一層聚乙烯,降解後會碎成小顆粒。
GESAMP Reports and Studies,No. 90;2015
微塑料悄悄進了身體
白色塑膠袋、塑膠產品……我們對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塑料汙染早已不陌生,但當塑料變成無數個微粒遍布環境中,是否讓人心生恐懼?
嬰兒時期就開始攝入微塑料
《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一項研究發現,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製備的每升嬰兒配方奶粉中,嬰兒可能攝入多達1600萬個微塑料顆粒。
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微塑料」
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胡蘿蔔、生菜、西蘭花、土豆、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蘭萊頓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萵苣和小麥作物根部的裂縫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後傳播到可食用部分。
小麥植株積累的0.2μm塑料顆粒螢光標記
這意味著,通過食物鏈傳遞,微塑料可能存在於我們的所有飲食中,包括穀物、蔬果、貝類、牛羊肉、奶製品,最終到達人類的身體。
空氣和水也難逃微塑料的「汙染」
日本的《西日本新聞》曾報導,福岡工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福岡市內的空氣裡檢測出了浮遊的微塑料顆粒。
美國華盛頓一家公益網際網路通訊社(Orb Media)聯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對10多個國家的自來水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全球83%的自來水中含有塑料微粒,這意味著數十億人的飲用水受到塑料汙染。
據分析,在自來水樣本裡發現的塑料微粒大小超過了2.5微米,這比1納米要大出2500倍,而目前的標準水處理系統無法過濾掉所有這些塑料微粒。
這些研究都提示我們,微塑料汙染早已無孔不入。
微塑料如何危害健康?
當微塑料進入食物鏈時,也會威脅人體健康:
微塑料表面容易吸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農藥、阻燃劑、多氯聯苯等。衣物因摩擦、烘乾脫落的微塑料,散布在空氣中成為可吸入粉塵進入人體;流入海洋後,海洋生物吞下、蓄積在體內,能通過食物鏈傳遞,最終進入人類食物鏈,可能會導致一些化學物質在人體蓄積,不利於人體健康。
愛爾蘭高威梅雅理工學院專家馬洪指出兩大顧慮,分別是小型塑料分子,以及窩藏在微型塑料上的化學分子與病源體。納米級的纖維可能穿透細胞,也可能穿透器官,令人擔憂。
2018年,歐洲腸胃病學會首次報告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這提示我們,微塑料會到達人體腸胃,可能影響消化系統。
微塑料原則上可以通過人類的胃腸系統轉移到淋巴循環系統,通過胎盤被未出生的嬰兒吸收,並且可以通過肺部被人體吸收,最終造成免疫系統的反應,影響身體細胞健康。
而關於人類的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塑料添加劑似乎也與代謝、甲狀腺、生殖和呼吸系統疾病之間存在聯繫。但其關聯性還需要更多研究進一步證明。
目前,微塑料研究仍處於萌芽階段,不確定因素和知識斷層令我們難以就其危害給出定論。但人們不該抱有僥倖心理,應儘可能使用其他替代品代替塑料製品,減少日常微塑料攝入數量,規避未知健康風險。
作為個人,如何「減塑」:
減少塑料垃圾,應從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開始。快遞包裝、外賣包裝等塑料製品很難回收利用,它們能輕易進入環境中,變成微塑料而造成汙染。
其次,購買個人護理品時注意查看成分表,儘量不選擇帶塑料磨砂成分的;購買衣物時選擇羊毛或棉質等天然材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