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菲君
在很多人看來,塑料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物質,只要不觸及高溫,在一般情況下塑料都不會溶解,更何況在自然界中一隻塑膠袋完全降解也需要20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就算我們身邊使用的塑料製品再多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但這恰恰是人類對於塑料認知的誤區。
全球每年生產的超過3.3億噸的塑料中,就有超過百分之30會被排放到海洋中,在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受到風化作用不斷破碎成小的碎片和微粒,最後走進魚類的肚子裡。
塑料微粒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最終還是會回到人類的餐桌上,被人體吃進體內,而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給出的數據顯示,全球每人每周吃進的塑料量大約2千顆以上,這就相當於吃掉了一張銀行卡。
此外,在人類日常使用的塑膠袋、一次性餐具中也攜帶著大量溶解的塑料微粒,但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誤食的塑料微粒最大來源不是食物或者日用品,而是飲用水。
美國紐約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瓶裝水塑料微粒含量的測試,研究人員從9個國家19個地區中分別購買了259瓶瓶裝水,並使用一種名為尼羅紅的螢光染料對塑料微粒進行標記,這使得原本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微粒在藍光的照射下得以顯現出來。
測試結果讓人難以置信,超過百分之93的瓶裝水中都出現了塑料微粒,據計算,平均每升水中含有的塑料微粒數量就有10顆作用,它們的直徑只有髮絲粗細,而直徑小於100微米的塑料微粒數量則更多,每升水大約擁有314顆。
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塑料微粒在人體內「潛伏已久」,該大學的研究人員組織了一場實驗,邀請8位分別來自日本、芬蘭、義大利、波蘭以及俄羅斯、英國等,年齡在30歲以上65歲以下的人群進行了排便檢測。
這些受試者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之間並不認識,但研究的結果卻驚人地相似,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的體內含有的塑料類型多達9種以上,而平均每十克糞便中就含有大約20顆塑料微粒。
隱藏在人體內的塑料微粒直徑一般在50到500微米的範圍內,這些塑料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關鍵的塑料製品,包括牙膏洗面奶中的柔珠,又或是塑料杯中被溶解的塑料粒子。
微塑料的存在範圍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廣泛,如今即使是在8千多米高的珠穆朗瑪峰乃至萬米深海底也出現了塑料微粒的身影。
而自然界生物體內所儲存的塑料量則更為誇張,來自紐西蘭奧克蘭洞穴的Ana-Markic博士在研究中發現,紐西蘭市面上常見的9種魚類中已經8種被檢測出塑料微粒,此外,人們最常食用的貽貝類海產品「青口」,被檢測出大約每20隻就含有九十塊以上的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的本質是聚乙烯,人體內既不含有分解聚乙烯的酶,腸道也無法將其消化,只能是通過排便將部分塑料微粒排出,但累積在人體內的塑料微粒還是不斷增多的,而我們不知道的是,繼續「食用」塑料在未來會對人體產生怎樣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