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裡有無數微塑料,那海鮮還能吃嗎?終於有點科學數據了

2020-11-05 松鼠雲無心

微塑料已經成了整個地球的環境公害。有大量的研究報導了微塑料的發現,甚至是食鹽中都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海洋是微塑料的最終「集結地」,不同來源的數據不盡相同,但都說明一件事情:海水裡的微塑料,就像天上的星辰,數不勝數。

關於微塑料的研究有一些年頭了,不過到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還是停留在發現和檢測微塑料方面。至於它們對於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研究還相當有限。

有一些研究探索微塑料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大致上說,尺寸足夠小的微塑料顆粒能夠吸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以及致病微生物,也能夠進入海虹、牡蠣等低等生物的體內,從而影響它們的生長。有一項研究發現,微塑料表面成為了致病微生物的載體,天長日久就能促進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出現和傳播。在微塑料表面,抗菌素抗性細菌的濃度是周圍水中的5000倍。當這些微塑料被動物攝入,就可能誘發疾病。

這對於生態和海產養殖行業是一種危害,或者至少說是不利的。

不過很多人更關心的是:吃這些海產品,會影響健康嗎?

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之前的很多說法也都是一種「往壞了考慮」的推測——面對一種新出現的現象或者事物,這樣的思考邏輯是合理的。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用證據去驗證那些推測,從而給出「更接近事實」的結論。

最近有兩項研究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向是中國幾家機構所做的研究,發表在今天3月份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這項研究考察了一處已經密集運營了幾十年的水產養殖場,沉積物中的微塑料主要是纖維素聚合物以及聚丙烯,濃度在51-88塊/公斤的範圍,尺寸在0.5到2毫米之間。研究結果顯示,各種養殖的海產品中都有微塑料的存在,不過數量不多,每個個體中只有一兩個。考慮到在動物體內積累的量有限,研究者認為食用這些海產品不會帶來健康風險,這些微塑料對於商業養殖的影響沒有之前推測的那麼大。

另一項德國學者的研究發表在今年7月份的《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研究中在歐洲海鱸的飼料中加入了螢光染料標記的微塑料顆粒,顆粒大小在1-5微米的範圍。連續餵養16周之後,通過手動螢光顯微鏡計數,得出每克魚肉中的微塑料含量在0.36±0.28個。這個量,相當於魚每吞下近2千萬個微塑料,才會有一個轉移到魚肉中。

這兩項研究,都是針對特定海產物種、特定微塑料而得出的結論,並不見得能代表所有的海產品和其他特徵的微塑料情況。它們的意義在於,對深入全面地探索和認識微塑料對海產品本身以及人類健康的影響,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法和一些具體數據。

相關焦點

  • 海鮮中含微塑料正殘害無數中國人?9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通常醫學上證明一種方法是否有效,要採用循證醫學方法,即隨機、雙盲、大樣本、長時間研究,研究數據經統計處理差異顯著,才能證明科學有效,才可以推廣。 當前研究表明,成年人睡眠時間在6.5至7.4小時之間,死亡率最低,而少於4.5小時或高於9.4小時,死亡率明顯增高。如果連續19小時不睡覺,人的腦力和體力狀態與醉酒是一樣的。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牡蠣、貝類、蝦、魚等海鮮,都含有成百上千的塑料顆粒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針對廢塑料對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貽貝平均含有約900個塑料顆粒,6個牡蠣含有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科學家們還在金槍魚、龍蝦中發現了大量塑料。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而最新消費數據顯示,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美國是軟體動物消費大國。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間50多項調查魚貝類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汙染的報告進行了分析。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 海鮮含大量微塑料毀掉國人身體?
    原標題:海鮮含大量微塑料毀掉國人身體?太扯   秋季各種海鮮水產大量上市,傳說中海鮮裡含有大量微塑料正毀掉國人身體,是真的嗎?「量子原塑」能防癌症還可治糖尿病、高血壓和皮膚病?每天只用4小時的「分段睡眠法」,真的能睡出「高效率」?滴幾滴眼藥水,就能有效治療白內障?
  • 你的身體裡有微塑料!這次,不是開玩笑的…
    (圖源:wordlessTech)塑料進入人體?在開玩笑嗎?又一個朋友圈謠言?(圖源:makeup.com)甚至洗衣機清洗纖維衣物之後的殘留中,也有微塑料的存在。它們會經過河流、汙水處理廠等排入海洋環境中。當微塑料的直徑小於5微米時,它們就有了個新名字,叫做「塑料微粒」。
  • 我們吃海鮮,海鮮吃著塑料長大:1400萬噸的微塑料彌散海裡
    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對3km深度海洋沉積物的分析表明,海底塑料的數量可能是浮在表面的塑料數量的30倍。「我們需要徹底杜絕這種情況」科學機構CSIRO已在距南澳大利亞海岸距離288-349公裡處,深度1,655-3,016米的六個位置收集了沉積物碎片並進行分析。
  • 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概念微塑料有種類、大小和形狀、顏色之分國際上對微塑料的關注較早,而我國是於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的。「微塑料最先發現於海洋中。」李道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在使用專門的網具(網孔一般為330微米)捕捉浮遊動物時,也捕獲到了很多塑料。」他介紹,這樣的網具是目前用於監測海洋微塑料的主要工具。最常見的用於採集海洋表層水體微塑料的Manta網,其歷史上獲得的大量有關微塑料數據具有參考價值。粒徑330微米以下的微塑料,則要用孔徑更小的網篩或濾膜過濾水體等方法獲得。「方法和設備孔徑不同,得到的數據也會大不相同。」
  • 海洋汙染遠超預期!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大西洋成為「塑料垃圾場」在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如今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之內的海水中,已經有1200萬噸-2100萬噸的微塑料垃圾在其中,特別是偏遠海域中,因為此前缺乏可靠的採集評估數據,所以,科學家們一開始還並未發現如今大西洋已經儼然變成了「塑料垃圾場」。
  • 海洋魚類有寄生蟲?海鮮還能吃嗎?
    作者:孫棟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當前,疫情肆虐,我們需要眾志成城,也需要科學觀念。我國和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樣,都有著食用海洋魚類的悠久歷史。那麼美味可口的海洋魚類還能吃嗎?是不是以後也要談「魚」色變了?本文就從魚類寄生蟲的角度做一個粗淺介紹,回答一下「海鮮還能吃嗎?
  • 海洋汙染遠超預期!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在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如今大西洋海面以下200米之內的海水中,已經有1200萬噸-2100萬噸的微塑料垃圾在其中,特別是偏遠海域中,因為此前缺乏可靠的採集評估數據,所以,科學家們一開始還並未發現如今大西洋已經儼然變成了「塑料垃圾場」。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2018 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1300 萬噸塑料廢棄物流入海洋,這些塑料廢棄物通過物理降解產生了大量的次級微塑料,這些汙染物漂浮在海洋中,形成了海洋中的 「PM2.5」,通過呼吸或吸附在某些食物上,進入魚類、貝類、甲殼類、哺乳類動物的體內,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 【科普】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概念微塑料有種類、大小和形狀、顏色之分國際上對微塑料的關注較早,而我國是於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的。「微塑料最先發現於海洋中。」李道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在使用專門的網具(網孔一般為330微米)捕捉浮遊動物時,也捕獲到了很多塑料。」他介紹,這樣的網具是目前用於監測海洋微塑料的主要工具。最常見的用於採集海洋表層水體微塑料的Manta網,其歷史上獲得的大量有關微塑料數據具有參考價值。粒徑330微米以下的微塑料,則要用孔徑更小的網篩或濾膜過濾水體等方法獲得。「方法和設備孔徑不同,得到的數據也會大不相同。」
  •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有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近期《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將會有2900萬噸的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全世界每米海岸線向海中排放110磅塑料。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廢棄物預計將增加兩倍,最終總量可能達到6億噸,相當於300萬頭藍鯨。昆士蘭大學研究員Francisca Ribeiro介紹,當各類海洋生物吃進這些微塑料後,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最後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進入人體。
  • 環保科普 | 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微塑料有種類、大小和形狀、顏色之分國際上對微塑料的關注較早,而我國是於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的。「微塑料最先發現於海洋中。」李道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在使用專門的網具(網孔一般為330微米)捕捉浮遊動物時,也捕獲到了很多塑料。」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微塑料已被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攝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在計算每種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 FoxNews: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近期《科學》雜誌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將會有2900萬噸的塑料廢棄物進入海洋,相當於全世界每米海岸線向海中排放110磅塑料。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廢棄物預計將增加兩倍,最終總量可能達到6億噸,相當於300萬頭藍鯨。昆士蘭大學研究員Francisca Ribeiro介紹,當各類海洋生物吃進這些微塑料後,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最後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進入人體。
  • 終於弄清99%海洋塑料垃圾去向,上億噸的海洋垃圾,該如何處理?
    摘要:研究終於弄清99%海洋塑料垃圾去向,上億噸的海洋垃圾,該如何處理?可以回收利用嗎?海洋垃圾回收值得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方法?據調查每年有約800萬噸海洋垃圾流入海洋,然而海面上的海洋塑料垃圾僅佔全球塑料垃圾的1%,其他的這些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是不是很好奇?
  • 科學闢謠|「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海鮮中含微塑料殘害身體?
    流言:海鮮中含有大量微塑料,而這些海鮮正在毀掉無數中國人的身體!真相:「海鮮裡可能含有微塑料」的說法並非最近出現,早在2018年,它就已經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自然界中微塑料廣泛存在。奧地利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從芬蘭、日本、俄羅斯等8個亞歐國家分別選擇了1名志願者,進行飲食控制實驗,最終提供的糞便樣本顯示,在8個樣本中,發現了多達9種類型的微塑料。但這些微塑料是否對人體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依然是未知數。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表明海產品當中的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有可見的危害。並且,談到食品安全對人體的影響,就不能不談劑量。
  • 「科普」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聽聽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的解讀。概念微塑料有種類、大小和形狀、顏色之分國際上對微塑料的關注較早,而我國是於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的。「微塑料最先發現於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