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居然會「催情」: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2020-11-25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來源:蝌蚪五線譜公眾號

  讓科學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的是,細菌可以作為單細胞海洋生物的催情劑,而海洋生物,可以算是所有動物最親的「近親」了。

  這是已知的細菌促進真核生物交配的先例,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和動物。

  而這些海洋生物是原生生物,也屬於領鞭蟲類。它們吃細菌,同時又是磷蝦這樣的小海洋動物的食物。

  費希爾氏弧菌促進了單細胞海洋生物-領鞭蟲類的聚集和交配。微管蛋白被標記為金色,突出了細胞的形狀和鞭毛;肌動蛋白被標記為藍色,顯示出獨特的有機物

  幾年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尼科爾。金(Nicole King),同時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研究員,她發現,某些細菌會使這些單細胞領鞭蟲類生長成為多細胞群體。

  這項新髮型表明,領鞭毛蟲會偷偷通過「觀察」某些細菌來了解它們自身生活的環境,從而調節它們的活動。

  這個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和其他動物在過去的六億年間是如何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

  一個與眾不同的細菌引起了多細胞玫瑰花結的形成,而這個「玫瑰花結」是由一個單一細胞多次分裂而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生物性發光的海洋細菌費希爾氏弧菌(Vibrio fischeri)促進了玫瑰花形領鞭毛蟲的聚集和交配。當然,交配有時候也是因為環境的變化。

  金表示:「很多進化論都贊同這樣的觀點,即在外界壓力大的情況下,生物就會發生交配,通過有性繁殖,生物的遺傳信息得以重新組合,就像洗牌一樣。 我們有望獲得一種新的等位基因組合,而這種組合對即將出現的情況可能有更強的適應性,從而這種生物能夠更好地在這個新環境中生存下去。「

  她還說:「細菌很擅長整合大量有關環境的信息,因為不同種類的細菌有不同的營養需求,領鞭毛蟲可能是將細菌視為環境條件的代表或者一種實時指標,來判斷下一刻環境的好壞,以便做出更好的準備。」

  領鞭蟲類的交配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團,以前甚至還不清楚它們是否是有性繁殖。

  2013年金的研究團隊發現,飢餓也會引發它們的交配,儘管只有一小部分細胞會發生交配,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費希爾氏弧菌能夠引起領鞭毛蟲更加快速的反應,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有大量的細胞交配。

  金表示:「領鞭蟲類在它們的生命周期中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們可以進行無性繁殖,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它們也可以進行有性繁殖,而且這種有性繁殖行為能夠通過在細菌中暴露一小時後被觸發。」

  這一項新發現表明,其他生物,包括一些因為無法交配而很難在實驗室裡展開研究的生物,我們或許可以通過一些細菌「催情劑」來幫助它們完成交配。

  金說:「有一種可能,這些動物可能需要來自環境細菌的一些特別的誘因,而這些誘因又往往是實驗室不能提供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阿里爾。沃茲尼卡(Arielle Woznica)發現這些細菌引起了單細胞的聚集,於是,他們和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喬恩。克拉迪實驗室(Jon Clardy『s lab)合作,繼續追蹤了這個觸發器--一個被稱為EroS的細菌經常分泌的蛋白質。

  他們發現,EroS是一種軟骨素酶,它會分解一種特定類型的硫酸鹽分子,這種分子可以在玫瑰花形領鞭毛蟲的細胞外基質中找到,之前還被認為是動物獨有的。如果這種酶的功能被抑制,單細胞就不會發生聚集。當然,來自其他水生細菌的軟骨素酶也會產生這種促進交配的作用。當他們研究EroS的工作機制,他們也會繼續探討細菌和軟骨素酶之間的相互作用。

  那麼,這個研究結果對動物有何影響呢?比如人類和他們的細菌夥伴--所謂的微生物。金表示:「舉個例子,我們希望可以通過研究簡單的領鞭蟲類認識到一些關鍵的生物分子,然後研究腸道微生物所在的複雜環境,看看這個環境下是否也有這些生物分子。」

  哈佛醫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約瑟夫。格特爾(Joseph Gerdt),也是這項研究的聯合第一作者,他表示:「我認為,通過展示一種新型的細菌誘導的行為,我們可以激發其他人在自己的研究體系裡進行類似的研究,看看他們是否可能沒有注意到相關細菌扮演的角色。」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了這項研究,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首次發現細菌「春藥」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2017年9月9日/生物谷BIOON/---科學實驗有時會取得意料不到的發現。對多細胞生物進化感興趣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促進玫瑰花形領鞭毛蟲(Salpingoeca rosetta)聚集在一起形成玫瑰花形群體(rosette-shaped colonies)的細菌。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對不同種類現代細菌的分子進化研究發現,在一類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產生甲烷的厭氧細菌以及生長在極濃的鹽水中的鹽細菌、可以在自然的煤堆裡生長的嗜熱細菌、在硫磺溫泉中或是海底火山區生長的嗜硫細菌等類群中,核糖體RNA(rRNA)的分子序列與一般細菌的rRNA分子序列十分不同,其相差程度比一般細菌rRNA分子序列與真核生物(細胞中含有細胞核的生物)的rRNA分子序列的差異還要大。
  •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25   今日/總瀏覽:1/1750
  • 新發現的古細菌或能解答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圖中從斑馬到樹木,都是真核生物。線粒體是真核生物細胞的能量之源。研究發現,這種神秘的微生物其實是真核生物關係最近的近親。從植物到真菌,從昆蟲到人類,所有複雜生物都屬於真核生物。這說明「洛基」可以幫助我們研究真核生物的形成過程。換句話說,「洛基」也許將有助於我們解開人類和所有複雜生物的起源之謎。作為神祗的洛基常常被描述為「一個極其複雜、令人困惑、性格自相矛盾的人物」。而真核生物也是如此。真核生物究竟是如何出現的?
  • 什麼是原核生物?什麼是真核生物?
    什麼是原核生物?什麼是真核生物?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原核生物:缺乏將細胞核和其他細胞成分分割開來的膜結構的細胞或生物體。包括病毒、細菌和藍綠藻。(《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具有細胞核和其他細胞器。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是由一個類似於細胞核的細胞(胚、孢子等)發育出來,包括除病毒和原核生物之外的所有生物。與古核生物、原核生物並列構成現今生物三大進化譜系。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誕生了一種被稱為內共生學說的生命起源假說,該學說認為,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起源於共生於真核生物細胞中(之內)的原核生物。線粒體起源於好氧性細菌,而葉綠體源於內共生的光合自養原核生物的藍細菌。新的研究表明,該假說可能進化為一個更激進的解釋。
  •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是被原始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
    (3)線粒體的起源----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是來源於細菌,是 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這種細 菌與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長期的共生過程 中通過演化變成了線粒體。 另一種假說即分化假說,認為線粒體在進 化過程中的發生是由於質膜的內陷,再經 過分化後形成的。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
    只不過,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劃分到底,都是有三種最基本的生命體構成,這三種生命體也就構成了生命之樹的三個主要分支。分別是細菌、真核生物、古細菌。有過了解的認知道,我們人類、動物和大多數植物都是由真核生物構成,其原理就是真核生物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皮膚、肌肉等等,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些細胞相互協調、合作,各自分工明確,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生物。
  • 細胞生物——真核生物的誕生,分道揚鑣的冤家又合體了
    其實,厭氧菌體內的生化反應就跟我們現在的「無氧呼吸」類似,有機物代謝不完全,會產生丙酮酸等簡單有機物,而這些有機物卻能被好氧菌利用氧氣進一步分解,本就濃度不高的氧氣很容易被局部性耗竭,所以真細菌和古菌這對冤家就這麼「邂逅」了。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目前,細菌存在於各處,但是卻沒有存在於單細胞微生物中。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宇宙簡史:細菌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和古菌、真核生物有什麼不同
    太陽系中恆星與行星非等比大小示意圖約38億年前,古菌出現古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態,美國微生物學家卡爾·烏絲在1977年提出了三域系統,將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生命形式分為: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個域。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對迄今為止最接近真核生物的古細菌進行詳細的新陳代謝和細胞研究。人們認為,當兩種類型的單細胞合併,其中一種吞噬另一種時,真核生物就出現了。來自古菌域的一個細胞被認為吞噬了另一種細菌細胞,後者屬於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um)一類,被吞噬的細菌進化成了真核生物的產能細胞器——線粒體。
  • 為何真核生物如此多樣?因為祖先就形色各異-虎嗅網
    一些「不合群」的古細菌細胞從其他細胞中分離出來,構建了真核生物這個全新的生物分支。這就是我們所知的真核生物起源的故事了。她認為:基於已知的真核生物的多樣性,這些生物的共同祖先「不可能是某個單一的細胞「。找出真核生物的首位共同祖先會是一場艱難的鬥爭。比如說,這種細胞還沒有形成細胞核。它沒有能將糖類等分子轉變為更益於代謝的能量形式的線粒體,它甚至沒有微管——真核細胞中的一種骨架狀的蛋白質結構,能夠分割細胞內的空間,使得物質能更精準有效的運送到需要的地方。
  • 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進化之一,是20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了!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科學家對一組神秘單細胞生物的生態學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支持了氫在真核生物(第一個有核細胞)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觀點。地球生命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發生在大約20億年前,第一批真核生物出現(含有獨特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這第一個真核血統隨後將產生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高等生物,但其起源尚不清楚。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並不像大腸桿菌(原核生物),只有一個大環狀DNA,而是許多線狀的染色體,不僅在編碼基因的內部存在內含子,不同非編碼區擔負的功能也各異,更是有承擔著末端保護等特殊結構的功能序列。傑夫·伯克表示:「如果人工染色體排序過於雜亂,它會自行刪除,酵母也就死了。」
  •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加拿大著名微生物學家RogerStanier曾指出:「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細胞之間的差異是當今世界中已發現的最大的單一不連續性」。雖然許多原核生物已經具有帶有膜的內部組織結構,但真核生物的複雜程度卻遠高於此。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將轉錄與翻譯過程分隔開,為基因調控提供更多選擇;眾多細胞器組成的內膜系統使細胞具有精密高效的運輸和代謝功能。
  • 【微知識】微生物學—原核生物
    像所有其他生物樣,微生物能被分 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兩類生物是根據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結構、亞細胞結構和超微結構不同而劃分的。微生物中細菌是原核生物,而其他的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是真核生物。複雜的植物和動物也是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許多生理學和結構方面的差異。
  • 古代人為了催情真是什麼手段都用了!
    幾百年以來,很多國家的人們都開始摸索怎麼樣催情以得到滿足他們的情慾,且不管是否有科學的依據,只要一類方法出來後,人們覺得是真的,都去嘗試。中世紀求刺激的男女們認為麻雀腦在催情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桌上能見到麻雀實在是那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幸運的事。牡蠣:在西方國家,牡蠣稱為「神賜魔食」,日本人則稱為「根之源」。 小日本貴子說話太暴露了。一個心理學家認為只是因為牡蠣特殊的形狀經常被比作女人的生殖器,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刺激男性性慾望。蛇血:這個偏方子在中國也是傳了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