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明確浮遊生物全球分布情況 每年產生一半氧氣
據新浪科技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搭乘「塔拉」號科考帆船漂洋過海,歷時三年半時間在全球210處海洋科考點採集了大約35000種浮遊生物標本通過對所採集標本深入分析,科學家們首次明確了各種浮遊生物的全球分布情況,並完成了對其基因分析工作,這是迄今科學家們對全球浮遊生物最全面的認識。提起海洋浮遊生物,我們通常會想到它們可以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氧氣。通過研究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浮遊生物的特點並非僅限於此。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動物,還有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漂浮於海洋中的各種微生物。
-
顯微鏡下的海洋浮遊生物,是有多精彩?
硅藻通常用一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裡,各產生一個新的下殼。在陽光照耀下,當鐵和二氧化矽充足時,硅藻就分裂成更小的單元,蓬勃發展。你千萬別小看了這小小的硅藻,它們每年製造了約20%的地球氧氣,吸收超過67億噸的矽,為海洋貢獻了近一半的有機物產量。
-
歷時最久的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衛報採訪英國海洋生物學會(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的連續浮遊生物記錄(Continuous Plankton Recorder, CPR) 團隊使用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器搜集海洋資料。CPR長1米,形狀像魚雷,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地球上歷時最長的全球海洋調查不可或缺的工具。
-
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眾所周知,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一些植被茂密、氧氣含量大的森林區域也會被人們稱為「森林氧吧」,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就有著「地球之肺」的美譽。亞馬遜雨林,圖片來源 Veer圖庫但是你們知道嗎,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但卻是海洋生命支撐系統關鍵部分。
-
小浮遊立大功 歷時最久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每個海洋生態系統都依賴浮遊生物作為其基本食物來源,而且我們呼吸的氧氣有一半是浮遊生物釋出的。他們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對地球上所有生命來說,他們是必要的存在。 CPR調查是同類研究中歷時最長的海洋科學計畫,始於1931年。當時科學家Alister Hardy爵士調查北海浮遊生物對鯡魚的影響。今年6月,CPR調查的總距離將達到700萬海哩,相當於繞地球320圈。
-
很微小很美妙 那些你從未在意過的海洋浮遊生物
攝影師Christian Sardet專注拍攝浮遊生物二三十年,《紐約客》網站特約作者Nicola Twilley從他即將出版的攝影集中挑選了幾張精彩的作品,帶我們初探神秘而絢爛的海底漂流世界。本文為編譯,有部分刪節。
-
產生地球10%的氧氣!海洋中的塑料汙染減少製造氧氣的生物數量
你可能認為這只是我們吃的魚的問題,但海洋塑料似乎還有另一個主要影響:它們可能會減少地球上製造我們呼吸的氧氣的生物體的數量。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塑料汙染對一種名為原綠球藻的細菌的影響。這些生物體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而是浮遊在水中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二、浮遊植物浮遊植物是自然水體中的原始生產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並產生大量氧氣,成為水域中最基本的餌料資源
-
海中精靈 尋秘美麗的海洋浮遊生物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下您的公眾號,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對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我們知道多少呢?許多人都知道,它們產生了氧氣,滋養了海洋生物,甚至能影響氣候。然而,這些小生物長什麼樣呢?我們卻知之甚少。先來看一段精美的視頻吧!
-
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
-
浮遊生物有沒有影響!如何處理!
但有時也因水質過肥或是水中原本有機物很豐富的塘,在養殖蝦的過程中很易出現水體中浮遊生物多的情況,那麼這些浮遊生物對小龍蝦有沒有影響呢? 其實水中的這些浮遊生物也是分很多種,至於對龍蝦有沒有害則完全看浮遊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來論了。
-
【科普】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23億年後氧氣才出現,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但卻是海洋生命支撐系統關鍵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氧氣從何而來?第一次大氧化事件造成了什麼影響?離開了氧氣生命還能存活嗎?
-
氧氣竟然「殺害」了這麼多生命,比恐龍滅絕還慘烈!
23億年後氧氣才出現,我們都知道氧氣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來源其實並不是樹木,而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這些浮遊生物雖然很微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它們每年產生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
-
在有氧氣之前,地球上生物呼吸的是什麼?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新媒體專電 在有氧氣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呼吸的?西媒稱,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砷。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28日報導,在地球上第一次產生氧氣之前,地球上的生命早已發展擴散。實際上,迄今發現最早的生命有機體化石遺蹟可追溯到37.6億年前,但許多人認為生命應該起源於更早的時代,至少在40億或41億年前。
-
最新數據顯示了浮遊植物如何大規模地將碳從大氣中排出
地球上最吸引人的事情之一是生命塑造地球和地球塑造生命的方式。我們只需回顧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OE),就可以看到生命體是如何塑造地球的。在這種情況下,被稱為藍藻的浮遊植物向大氣中注入氧氣,消滅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並為多細胞生命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早期的地球滿足了生命出現的最初條件,現在,生命形式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大氣、地貌和海洋。而這些變化的基礎就是浮遊植物。
-
把藻類放入血管,人就能自主產生氧氣,再也不用呼吸了
筆者-小文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中的一種真核生物,以水生為主,它們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並且體型和體態各異,小到只有1微米做魚的單細胞邊毛躁,大到可以長達60公尺以上的褐藻。部分藻類和其它真核生物一樣有細胞核,並且擁有夜跑和細胞器,比如說線粒體等等,而藻類在生存的過程中是需要氧氣的,它們也利由葉綠體來進行光合作用,並且,據資料顯示,地球的光合作用超過九十都是由藻類來進行的。
-
把藻類放入血管,人就能自主產生氧氣,再也不用呼吸了
筆者-小文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中的一種真核生物,以水生為主,它們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並且體型和體態各異,小到只有1微米做魚的單細胞邊毛躁,大到可以長達60公尺以上的褐藻。部分藻類和其它真核生物一樣有細胞核,並且擁有夜跑和細胞器,比如說線粒體等等,而藻類在生存的過程中是需要氧氣的,它們也利由葉綠體來進行光合作用,並且,據資料顯示,地球的光合作用超過九十都是由藻類來進行的。
-
「百慕達」浮遊生物大普查 發現20新物種 圖
(路透社圖片) 「百慕達三角」是地球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區域之一,傳聞中曾有一連串的飛機、航船在此失蹤。不過,科學家的勘查船卻勇敢地闖進了這片傳說中的恐怖海域,發現它的海底世界其實像海洋其它地方一樣生機勃勃,物種豐富,其中不少還是百慕達獨有的新物種。
-
地球上的氧氣從哪裡來?光合作用或許不是主要來源
地球之所有會產生生命,很大一個原因是地球上有眾多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雖然有很多有一部分生物不用依賴氧氣,比如厭氧性細菌,但是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離開了氧氣就不能生存。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氧氣,而其它星球上沒有呢?地球上的氧氣最早從哪裡來呢?
-
海洋裡這種不起眼的植物,卻製造了地球上90%的氧氣!
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沒有食物,可能最多活2-3個星期;如果沒有水,可能最多活1個星期;而如果沒有氧氣,可能連5分鐘都活不過。無色無味卻無處不在的氧氣,我們平時可能都忽略它的存在,然而它卻是地球上大多數生物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