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浮遊立大功 歷時最久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2020-08-27 環保信息中心

環保信息中心綜合外電;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

衛報採訪英國海洋生物學會(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的連續浮遊生物記錄(Continuous Plankton Recorder, CPR) 團隊使用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器搜集海洋資料。

CPR長1公尺,形狀像魚雷,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地球上歷時最長的全球海洋調查不可或缺的工具。

每個海洋生態系統都依賴浮遊生物作為其基本食物來源,矽藻是最常見的浮遊藻類類型之一。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CPR調查始於1931年 是同類型研究中歷時最長的海洋科學計畫

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團隊將CPR裝在亮黃色盒子中,派送給自願參加調查任務的各種商船,不管是渡輪或貨運船。船舶離開港口後,船員便用鋼絲將CPR設備固定於船尾後扔往舷外,就能開始搜集資料。

每個海洋生態系統都依賴浮遊生物作為其基本食物來源,而且我們呼吸的氧氣有一半是浮遊生物釋出的。他們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對地球上所​​有生命來說,他們是必要的存在。

CPR調查是同類研究中歷時最長的海洋科學計畫,始於1931年。當時科學家Alister Hardy爵士調查北海浮遊生物對鯡魚的影響。今年6月,CPR調查的總距離將達到700萬海哩,相當於繞地球320圈。

自89年前從英國赫爾前往德國的第一趟航程至今,CPR調查設備幾乎沒有改變。目前為止分析樣本數已經來到25萬件,樣本的地理分布非常廣泛。這巨大的採樣範圍使科學家們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看見海洋的健康狀態,更清楚了解海洋環境的變化。

今年6月,CPR調查的總距離將達到700萬海哩,相當於繞地球320圈。照片來源:CPR Survey臉書

CPR調查成員格雷戈裡(Lance Gregory)說,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民科學計畫之一。雖然調查主持單位是擁有全球最大浮遊生物學圖書館的海洋生物協會,但調查能夠執行,皆仰賴商船同意帶著記錄器出航到世界各地。

另一位CPR調查成員威爾森(Dave Wilson)說:「我們有許多的志願者,從起重機操作員到船舶代理人和碼頭管理員,還有拖回我們設備的水手長和船長都是。」

CPR調查已儲存超過2億種物種的紀錄 任何人都能免費取得資料

新冠肺炎(COVID-19)讓這項研究面臨90年來最大威脅,比第二次世界大戰還要嚴重。因為在旅行限制之下,CPR要往返港口變得非常困難。

但是,儘管新冠肺炎影響了許多生物學研究,CPR調查還是能夠在重要的運輸路線上繼續進行,因為志願船員不需要具備特殊的科學知識。CPR設計強韌、不易壞且技術含量低,由隨著拖曳的動力旋轉的小型螺旋槳驅動,維護成本低。

執行任務時,海水從CPR前面的小孔進入,每拖曳10海哩,它就會過濾3立方公尺的水。在CPR內部,海水帶進的浮遊生物隨著過濾用的絲布往內卷進入留存盒中,由其中的甲醛保存。經過數十年的實驗和測試,這些記錄器一次最多可以拖曳500海哩,絲布每卷10公分代表10海哩的樣本。

CPR調查負責人強斯(David Johns)說:「我們已經獲得了超過2億種物種的生物學紀錄。所有人,不管是學生還是資深科學家,不管是什麼用途,都可以免費從網路上使用這個資源。」

根據定義,浮遊生物是在海洋中漂流而無法逆流遊泳的生物。由於它們非常依賴海洋的規律,因此研究它們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的健康狀況,也能得知地球的健康狀況。研究持續的時間越長,預測未來趨勢的價值就越大。尤其現在氣候危機當頭,預測能力是前所未有地珍貴。

CPR設計強韌、不易壞且技術含量低,由隨著拖曳的動力旋轉的小型螺旋槳驅動,維護成本低。

CPR研究科學家之一奧斯特(Clare Ostle)博士分析了800多種不同類型的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浮遊動物,包括幼魚和水母。

她說:「春季浮遊生物開始蓬勃生長,是收集樣本的關鍵時期。很多人依賴這些資料做研究,因為自己的監測活動在新冠肺炎期間無法繼續進行。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除了塑料汙染的紀錄 浮遊生物研究還提供疾病傳播、海洋健康的資訊

調查的範圍隨著時間逐漸變化。自2017年以來,由於北極地區的冰融化,新增加西北水道。同時隨著研究問題的變化和新技術的出現,可以從舊樣本中收集新資料。奧斯特說:「例如,有人來找我們想回溯塑料汙染資料。CPR第一次撈到完整的塑膠袋是在1965年。那以後的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塑料漁具殘骸被記錄設備捕到。」

奧斯特曾與普利茅斯大學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教授合作,確認自80年代起,公海中的塑料大量增加。2004年這項開創性的研究中,湯普森創造了「微塑料(microplastics)」一詞,形容小於5公釐(mm)的塑料碎片。現在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了,學界甚至還發現浮遊生物會吃它們。

浮遊生物研究還提供疾病傳播方面的重要見解。在加拿大西海岸,食用被汙染的魚卵的人感染霍亂後,科學家利用浮遊生物調查繪製出霍亂弧菌的傳播圖,發現該霍亂弧菌會附著在某些浮遊生物的表面,像是魚卵。

然而,現在浮遊生物能帶給我們最重要的知識就是氣候危機如何影響海洋。浮遊生物的分布變化可用來測量海水溫度的上升。從30多年來的樣本,奧斯特發現冷水域的浮遊生物繁殖區域明顯縮小了,暖水域的浮遊生物則紛紛朝著兩極移動。

「這對魚類和海鳥族群以及許多其他以浮遊生物為食的海洋動物都有重大影響。浮遊生物還吸收碳排放,是我們必須保護的巨大天然碳匯。」奧斯特說。


參考資料

衛報(2020年6月19日),Tiny plankton tell the ocean's story – this vast marine mission has been listening

相關焦點

  • 歷時最久的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衛報採訪英國海洋生物學會(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的連續浮遊生物記錄(Continuous Plankton Recorder, CPR) 團隊使用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器搜集海洋資料。CPR長1米,形狀像魚雷,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地球上歷時最長的全球海洋調查不可或缺的工具。
  • 劉光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
    三、研究方向與興趣  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  目前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1)浮遊動物生物多樣性,主要研究我國近海浮遊動物的多樣性及其變化規律;(2)浮遊動物分子生態學,主要通過獲取浮遊動物種群動態、遺傳變異、種群補充及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學證據,研究浮遊動物的多樣性、進化歷史及浮遊動物對環境波動的響應等;(3)海洋橈足類生物學與實驗生態學,主要研究海洋橈足類的生殖生物學及其培養技術,橈足類對赤潮生物的攝食及其與浮遊植物的相互關係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顯微鏡下的海洋浮遊生物,是有多精彩?
    炎炎夏日,除了空調西瓜冰激凌,最令人嚮往的,莫過於海浪沙灘和陽光。當你興衝衝地擁抱嚮往已久的大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浪」了幾天的你,是不是覺得這茫茫的大海,一成不變的沙灘,有些枯燥了?不用急,這個時候,你需要換一種角度來看看這片風景,在顯微鏡下,海邊其實還隱藏著一個肉眼難以察覺的秘密世界。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原標題: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黃邦欽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 海中精靈 尋秘美麗的海洋浮遊生物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下您的公眾號,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對海洋中的浮遊生物,我們知道多少呢?許多人都知道,它們產生了氧氣,滋養了海洋生物,甚至能影響氣候。然而,這些小生物長什麼樣呢?我們卻知之甚少。先來看一段精美的視頻吧!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在廈門市檳榔中學開展的科學公開課中,‍陳妍如、馬澤原兩位小記者用簡潔凝練又略帶童趣的語言,通過介紹史蒂芬.施泰因克教授關於浮遊有孔蟲的講座,向我們介紹了這樣一群從侏羅紀時代就存在的「大海裡的小巨人」:它們很小卻分布廣泛、它們生命力頑強,對水溫十分敏感,所形成的化石對海洋環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後,小記者們還通過問答的形式解答了我們對這一生物的諸多疑問。
  • 科學家明確浮遊生物全球分布情況 每年產生一半氧氣
    據新浪科技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搭乘「塔拉」號科考帆船漂洋過海,歷時三年半時間在全球210處海洋科考點採集了大約35000種浮遊生物標本。通過對所採集標本深入分析,科學家們首次明確了各種浮遊生物的全球分布情況,並完成了對其基因分析工作,這是迄今科學家們對全球浮遊生物最全面的認識。提起海洋浮遊生物,我們通常會想到它們可以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氧氣。通過研究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浮遊生物的特點並非僅限於此。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動物,還有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漂浮於海洋中的各種微生物。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感謝這些浮遊生物:產生地球一半的氧氣
    提起海洋浮遊生物,我們通常會想到它們可以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氧氣。通過研究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浮遊生物的特點並非僅限於此。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動物,還有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漂浮於海洋中的各種微生物。
  • 很微小很美妙 那些你從未在意過的海洋浮遊生物
    很微小很美妙 那些你從未在意過的海洋浮遊生物 編譯 楊洋 2015-06-04 17:42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家繪製全球浮遊生物發光圖
    你可能會認為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海洋生物的發光行為在太空中是無法看到的,然而如果這些生物的數量足夠多,並且儀器足夠敏感,那麼這一切真的能夠實現(如上圖),而且能為人類提供一幅有關海洋健康的動態圖像。
  • 健康海洋 健康人類——2020全球公益直播即將上線
    北京2020年6月5日 /美通社/ -- 近年來,海洋汙染、海洋動物死亡、海洋生態受損等海洋問題頻現,保護海洋成為必要之舉。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世界海洋日官網指出,今年是生物多樣性的「超級年」,「為可持續海洋創新」成為今年的海洋日主題。
  • 科考隊員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採集實驗
    科考隊員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採集實驗 (5/8)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浮遊生物泵在海洋微塑料垂直運移的應用
    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李道季教授課題組成員在西太平洋、東印度洋用一種新型的原位大體積過濾技術(丹麥KC-Denmark公司生產的深水浮遊生物泵)進行了大量採樣工作(Daoji Li et al.2020),來對微塑料垂直運移等相關規律進行研究(見圖1)。
  • 觀海洋顏色,知其健康狀態
    如果海洋的底部較淺,那麼被散射的藍光就觸及底部然後反彈,海洋呈現出的藍色會是淡藍色;如果海洋的底部較深,那麼海洋會呈現出深藍色。 除了深淺,海洋底部的顏色也會影響海洋的顏色。例如希臘的淺海,由於它的底部是白色的沙子或巖石,這些沙子或巖石不僅反射藍光,也會反射綠光,於是那裡海洋呈現出的是一種綠藍混合的碧綠色。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海洋PM2.5」 人類健康新威脅
    這一新興的海洋汙染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在短時間內迅速引起全球重視,已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的四大全球環境問題之一,被聯合國列為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  微塑料從何而來?我們如何監測並評估其汙染程度?它將給海洋生態和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
  • 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
  • 微觀世界的探索,揭開海洋生物的秘密,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眾所周知,樹木的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我們人類呼吸消耗氧氣,但絕大多數氧氣並非這些樹木產生,事實上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的微生物產生。然後,我們對於這些微觀世界的了解實在有限。現在,生命科學,還能探索微小海洋生物的奧秘。4月6日《Science》報導,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幫助人類研究出新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