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生物泵在海洋微塑料垂直運移的應用

2020-11-22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近年來微塑料汙染問題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在過去的十年裡,大洋垃圾帶的大小增加了10倍,這表明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數量在迅速增加。經過眾多學者研究已經證明:微塑料廣泛存在於海洋的各個水層,但是人們對微塑料在大洋中的垂直運輸過程知之甚少。同樣,目前傳統的採樣方式是用CTD採水器來獲取微塑料樣品,然而CTD採水器所獲得的水量有限,用這種方法來估算水層中微塑料的含量會造成濃度值的異常偏高或者偏低。李道季教授課題組成員劉凱博士在2019年經研究發現,至少需要8m3的水量,才能有效的估計水體中微塑料的含量(Liu,Kai et al. 2019)。

  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李道季教授課題組成員在西太平洋、東印度洋用一種新型的原位大體積過濾技術(丹麥KC-Denmark公司生產的深水浮遊生物泵)進行了大量採樣工作(Daoji Li et al.2020),來對微塑料垂直運移等相關規律進行研究(見圖1)。

圖1西太平洋與東印度洋採樣點。NEC、NECC、SEC、KC、ITF代表北赤道海流、北赤道逆流、南赤道流、黑潮和印尼通流(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根據Sprintall et al.等人的研究,其將海水分為表層海水(0-200m)、鹽躍層水(200 - 600米,位於鹽躍層內)、中層水(鹽躍層以下600 - 1500米)、深層水(1500 - 4000米)。李道季教授課題組成員結合這些信息在西太平洋與東印度洋分別了布置了3組相對應採樣站位,其每次過濾水樣為10000L,具體採樣計劃見圖2。

圖2 每個採樣站的採樣深度(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採樣結束後,經過嚴格後處理與統計後得到結果,SK-1、SK-2、SK-3微塑料的豐度為1.2-2、0.3-1.5、0.2-1.5 n/m3,平均值分別為1.48、0.84和0.53 n/m3。SY-1、SY2和SY-3微塑料的豐度分別為1.0 - 3.5、0.5 - 2.3和0.2 - 1.3 n/m3。(見圖3、圖4)。

圖3  PO 站位(SK-1、SK-2、SK-3)和IO站位 (SY-1、SY-2、SY-3)水體中MPs的垂直分布。(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PO站位表層水的平均值(±SD)為1.20±0.57 n/m3;滷躍層水平均值為0.88±0.45 n/m3;中層水平均值為0.84±0.52 n/m3,深層水平均值為0.43±0.22 n/m3。IO站位表層水的平均值(±SD)為1.37±0.58 n/m3;中層水水為1.28±1.04 n/m3;滷躍層水為1.27±0.38 n/m3。在兩個採樣區域的表層水中檢測到最高豐度的微塑料。

圖4 各水層微塑料的豐度(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通過進一步分析其發現,在PO和IO站位微塑料具有相同的分布趨勢。另外在這兩個區域中微塑料的豐度沒有明顯差異,但在PO站位中,這種垂直分布模式在不同採樣點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認為,微塑料的豐度隨著深度的增加呈指數級下降,但是只在SK-2、SY-2和SY-3發現了這種趨勢(見圖5),同時發現,水溫和微塑料豐度之間存在弱對數關係。

圖5 隨採樣深度的變化MPs豐度垂直剖面圖(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在兩個站位中,共採集到367個微塑料(PO站位173個、IO站位194個),碎片和纖維分別佔61%和25%。碎片類微塑料在這兩個位點的樣品中佔主導地位,分別佔PO和IO站位收集到的微塑料碎片的57和64%。總體而言,在這兩個地區,纖維類微塑料豐度從地表水到鹽躍水層,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隨後在中間水層有所增加。

  在粒徑方面,PO站位中微塑料顆粒的粒徑範圍為30.12 - 4559.73μm,平均粒徑為668.36μm。在IO站位,粒徑的範圍為38 - 6330μm,平均大小為645.14μm。總體而言,微塑料的大小隨著採樣深度的增加而顯著減小,通常在表層水中檢測到較大的微塑料顆粒(見圖5)。

圖6 隨採樣深度變化各站位平均粒徑變化圖(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在微塑料成分上,共檢測出25種聚合物,其中PET、PTFE、PMMA、PP、PVC佔到了72%(見圖7)。

圖7 聚合物在各個水層的含量(引自,Daoji Li et al.2020)

  此次研究中共發現了25種不同的聚合物。儘管PP的密度低於海水的密度,但在所有的取樣水層中仍能識別出這些顆粒。密度較大的粒子(PET、PMMA、PTFE和PVC)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因此微塑料垂直分布似乎與聚合物密度沒有什麼聯繫。在PO區域的所有深度都發現了大量PET塑料,在IO區域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

  同時發現,微塑料的大小隨採樣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較大的微塑料顆粒在表層水被發現。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水力條件、生物淤積和微塑料特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水層中微塑料顆粒不僅包括從表面向下沉積的,還包括水下環流橫向轉移的微塑料顆粒。

  李道季教授團隊認為,海洋密度層可能是影響微塑料顆粒垂直分布的重要因素,因為大多數微塑料會在這一層被截留。較小的微塑料顆粒受到水動力的作用,更容易穿透溫鹽變化的密度層。此次研究中,SK-2、SK-3、SY-1、SY-2、SY-3這5個水層的數據證實了這一理論,其中鹽躍層上方微塑料的豐度高於表層,在波羅的海同樣也發現類似的結論。

  此次調查率先使用了一種新穎的技術來調查海水中的微塑料,採樣深度達到了4000m。共採集了350m3的水樣(每個點位約10m3的水量),是所有調查中採樣量最大的一次。鑑於水體中微塑料豐度的高可變性,本研究預估的微塑料豐度至少比先前報導的低1-2個數量級。本研究有望提供一個關於微塑料豐度的可靠數據集,以協助全球政策制定者進行與海洋環境中微塑料相關的生態風險評估。

  參考文獻來源:

  Daoji Li ,Kai Liu et al .  Profiling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est Pacific Ocean and the East Indian Ocean with a Novel in Situ Filtration Technique[J].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2020,54,12979-12988

  Kai Liu, Feng Zhang, Daoji Li,et al. A novel method enabling the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ater column of deep ocean[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9,146:462-465

  丹麥KC-Denmark公司所生產的浮遊生物泵是原位定點採樣設備,該設備用來採集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微塑料,泵速最高可達26000L/h,根據耐壓深度的不同,有150m和6000m兩種型號,其經過長時間抽濾,樣品被收集在網底管中。

150m浮遊生物泵                                                       6000m浮遊生物泵

項目

技術參數

耐壓深度

150m

6000m

泵速

26000L/h

13500L/h

高度

147cm

151cm

重量

34kg

100kg

電源

230VAC

24VDC

標配目徑

60μm(可定製)

60μm(可定製)

操作

在線操作

離線操作,壓力觸發,時間序列觸發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歷時最久的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衛報採訪英國海洋生物學會(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的連續浮遊生物記錄(Continuous Plankton Recorder, CPR) 團隊使用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器搜集海洋資料。CPR長1米,形狀像魚雷,看起來並不起眼,卻是地球上歷時最長的全球海洋調查不可或缺的工具。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微塑料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後,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不利影響。
  • 神奇浮遊生物靠吃塑料為生
    之前人們發現海龜、海鳥和鯨魚消化道中殘留塑料製品,目前最新研究顯示,海洋垃圾能夠堵塞微型浮遊生物消化系統,然而這些浮遊生物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的食物源。科學家首次拍攝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會吞食塑料微粒,通常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撰文/屠強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據央視新聞昨日報導,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
  • 微塑料現身珠穆朗瑪峰,這標誌著地球徹底被微塑料統治
    剛剛,新聞報微塑料已經攻陷珠穆朗瑪峰峰頂。這是繼馬裡亞納海溝之後,珠峰頂部首次發現微塑料。至此,包括空氣、地表、海洋的地球立體空間全部被微塑料汙染。「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海洋咋了?深海堆積大量微塑料,每立方海水高達190萬個塑料顆粒
    塑料垃圾遍布全球,是湖泊和海洋的重要垃圾來源 。在河流和三角洲的沉積物中。從浮遊動物到巨型動物,好幾種生物的胃裡都有。微塑料已經在遙遠的環境中被觀察到,如蒙古山區的水和廣泛的海洋沉積物沉積在海平面以下5公裡處,都有微塑料。
  • 小浮遊立大功 歷時最久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根據定義,浮遊生物是在海洋中漂流而無法逆流遊泳的生物。由於它們非常依賴海洋的規律,因此研究它們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的健康狀況,也能得知地球的健康狀況。研究持續的時間越長,預測未來趨勢的價值就越大。尤其現在氣候危機當頭,預測能力是前所未有地珍貴。
  • 洗臉化妝少用「微塑料」 給海洋魚類一個清潔家園
    而實現深度潔淨的「清潔工」——一種名叫微塑料的小小顆粒珠,正成為危害海洋魚類的溫柔殺手。日前舉行的第283期東方科技論壇聚焦「微塑料海洋汙染與控制」,與會專家呼籲應該禁止在個人護理品中添加用於深度清潔的微塑料顆粒,至於「臉要更乾淨,妝容更美麗」,可以尋找可生物降解的替代材料與新技術。「海洋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塑料世界」。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誤食海洋生物容易誤食塑料製品,這些塑料製品在生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可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微塑料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後,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不利影響。破壞棲息地環境 在海流和潮汐的帶動下,塑料繩索和塑料網可以摩擦,衝刷,破壞和摧毀活珊瑚。海洋垃圾的聚集也可能會造成淤積,濁度增加,阻擋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態系統所需要的陽光,或導致窒息。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塑料製品由於輕便、彈性好和耐用等特性而被廣泛應用,2013 年全世界塑料的產量近3 億t。然而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使海洋幾乎成了一個「塑料世界」。海洋微塑料(marine microplastics)問題逐漸成為全球性的研究熱點,是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及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它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吸附著汙染物的微塑料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微塑料這一概念是在2004發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 「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
  • 如何探究近海微塑料含量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根據駱永明研究團隊的調研結果,渤海微塑料的豐度為每升0.4個~5.2個,平均豐度為每升2.2個。換算一下,就是每立方米2200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曉霞說,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已發表的研究數據,渤海表層海水裡塑料濃度非常低,每立方米只有0.3個微塑料。2200個對比0.3個,差異之大不言而喻。駱永明團隊還對渤海微塑料的分布特徵進行了研究。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海洋塑料雪花」易沉降至海洋深處 增加汙染物垂直輸送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提供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許瑞峰、美國加州大學美熹德分校教授靳偉君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比較不同粒徑、濃度的塑料微粒,如何影響海洋浮遊植物的存活率和生理反應。
  • 塑料對海洋的危害,比預想的還可怕
    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中包括許多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2017年,海洋環境保護科學方面的聯合專家小組Gesamp發表了他們評估全球微塑料的最新報告,結果證實,已有數萬種生物和100多種物種受到塑料汙染。
  • 塑料對海洋的危害,比預想的還可怕
    塑料汙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中包括許多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2017年,海洋環境保護科學方面的聯合專家小組Gesamp發表了他們評估全球微塑料的最新報告,結果證實,已有數萬種生物和100多種物種受到塑料汙染。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張夢然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6月5日,世界環境日。太平洋上的「第八大陸」3月,荷蘭海洋清理基金會的科學家研究了處於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的巨大海洋塑料堆積區。這是被人們稱為「第八大陸」的太平洋垃圾帶。他們發現,此處正漂浮著超過7.9萬噸海洋塑料,該數字比之前估計的高了近16倍。
  • 用剪刀裁剪比雷射裁剪釋放更多微塑料進入海洋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用剪刀製作的衣物更容易將微小的塑料纖維碎裂到我們的海洋中。當衣服被洗滌,或物品被當作垃圾丟棄時,細小的纖維被釋放出來,它們通常會流入水源和海洋。微塑料汙染在海洋環境中無處不在,被包括鯊魚和海龜在內的許多海洋生物吸收。科學家建議改變服裝生產,包括更多的雷射製造工藝,可以幫助減少到達海洋的超細纖維的數量。
  • 海洋塑料汙染又添新證據!60年的數據證實海洋塑料汙染危機
    過去60年間,便利袋等大型塑料加劇了海通過分析浮遊生物監測設備60年來的日誌,科學家已經找到了第一份能證明近幾十年海洋塑料汙染大幅加劇的強有力的證據。由連續浮遊生物記錄儀(CPRs),一種由船隻拖曳數百萬公裡、橫跨大西洋的設備,其記錄下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該設備被袋子、魚線等大的塑料製品纏住的頻率大約比過去幾十年高了3倍。荷蘭烏德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海洋學家Erik van Sebille表示,這是研究人員首次通過一項的長期數據集闡釋海洋塑料的增加,「我很高興這項研究終於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