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生物
視頻:吃塑料的浮遊生物 清理海洋汙染好幫手,時長約49秒科學家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可以吞食螢光塑料微粒,這些物質在它們體內很難消化。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之前人們發現海龜、海鳥和鯨魚消化道中殘留塑料製品,目前最新研究顯示,海洋垃圾能夠堵塞微型浮遊生物消化系統,然而這些浮遊生物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的食物源。科學家首次拍攝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會吞食塑料微粒,通常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
-
科學家發現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纖維 塑料已進入海洋食物鏈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據BBC中文網3月13日報導,研究浮遊生物的專家理察·科比(Richard Kirby)博士拍攝的一段視頻顯示,一種叫"箭蟲"的浮遊生物吞食了一些極微小的廢舊塑料纖維。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
-
塑料品汙染成災 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為1:2
另外,研究者曾在羅科爾西部群島周邊海洋中,搜集一批平時居住在深達2000米海底的海洋動物,發現48%的動物體內都含有塑料微粒。如今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為1:2,如果不加限制,2050年塑料的重量將超過魚類。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歐洲,英國每年要使用77億個塑料瓶;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被倒進海裡。
-
浮遊生物泵在海洋微塑料垂直運移的應用
碎片類微塑料在這兩個位點的樣品中佔主導地位,分別佔PO和IO站位收集到的微塑料碎片的57和64%。總體而言,在這兩個地區,纖維類微塑料豐度從地表水到鹽躍水層,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隨後在中間水層有所增加。 在粒徑方面,PO站位中微塑料顆粒的粒徑範圍為30.12 - 4559.73μm,平均粒徑為668.36μm。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它屬於浮遊生物。沒看錯,是浮遊生物,世界上最大的浮遊生物。為什麼?因為最大水母的「傘蓋」,其直徑能達到兩米。什麼概念?比一個正常男人雙臂展開還要大。還不止,最大的水母,身體長度是成人的兩倍!說水母或許大家不熟悉。每年過年吃的海蜇知道不?水母的「傘蓋」,是俗話說的「海蜇皮」,「海蜇頭」是傘下面的三胚層。具體地說,最外層的表皮層,最內層的胃皮層,和表皮層與胃皮層之間的中膠層。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顯微鏡下的海洋浮遊生物,是有多精彩?
有孔蟲是海洋食物鏈的一個環節,它的主要食物為剛剛說到的硅藻以及菌類、甲殼類幼蟲等,個別種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蟲,是原生生物中的翹楚。原生生物嘛,大部分是單細胞生物,有孔蟲們也是靠著一個孤單單的細胞在大洋裡闖蕩。細胞膜裡包裹著細胞質和細胞核,真是孤獨又勢單力薄的生命。江湖兇險,有孔蟲也心有戚戚焉,於是它們進化出外殼來保護自己。
-
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 撈了些浮遊生物
12月27日,考察隊員利用「雪龍」號航渡期間首次開展生物拖網作業,並獲取了一些珍貴的浮遊生物樣品。 「海洋生態調查是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雪龍」號時間12月27日下午7時,考察隊員王永強、王超鋒在「雪龍」號後甲板上將用來採集浮遊生物的高速採集器安裝好並下放到水中。
-
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撈了些浮遊生物
來源:澎湃新聞考察隊員王永強正在下放高速採集器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趙寧 圖「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12月27日,考察隊員利用「雪龍」號航渡期間首次開展生物拖網作業,並獲取了一些珍貴的浮遊生物樣品。
-
歷時最久的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每個海洋生態系統都依賴浮遊生物作為其基本食物來源,硅藻是最常見的浮遊藻類類型之一。除了塑料汙染的紀錄 浮遊生物研究還提供疾病傳播、海洋健康的信息調查的範圍隨著時間逐漸變化。自2017年以來,由於北極地區的冰融化,新增加西北水道。同時隨著研究問題的變化和新技術的出現,可以從舊樣本中收集新資料。奧斯特說:「例如,有人來找我們想回溯塑料汙染資料。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大處著眼中美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為微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也為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製品的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小蟲子:黃粉蟲又叫麵包蟲,原產北美洲,上世紀50年代引進中國飼養,黃粉蟲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庫」。其幹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
-
小浮遊立大功 歷時最久全球海洋調查 從浮遊生物記錄窺探海洋健康
CPR研究科學家之一奧斯特(Clare Ostle)博士分析了800多種不同類型的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浮遊動物,包括幼魚和水母。她說:「春季浮遊生物開始蓬勃生長,是收集樣本的關鍵時期。很多人依賴這些資料做研究,因為自己的監測活動在新冠肺炎期間無法繼續進行。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張夢然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6月5日,世界環境日。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這是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及時減消塑料汙染,別再讓地球傷痕更觸目驚心。
-
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生物秘密(組圖)
第1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海葵 第2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珊瑚 第3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水母 第4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水螅 第5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纓鰓蟲 第6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海筆 第7頁:神奇的海洋:為你揭露海洋秘密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而是浮遊在水中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水中浮遊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豐富而形成。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料,人工餌料次之。浮遊植物是鰱魚類的天然餌料,鱅魚類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培水調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遊動物對細菌的攝食量如等於或高於細菌的量時,可以明顯降低魚類的生物性傳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魚蝦的極好天然餌料。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浮遊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這變化又隨緯度而異。
-
顯微鏡下的「海底世界」:膠州灣浮遊植物生物多樣性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全面分析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底棲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的變化特徵,可以及時掌握膠州灣海洋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承擔監測任務的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膠州灣內共監測到浮遊植物69種,平均密度為1.04×106個/立方米,以旋鏈角毛藻、高盒形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大洋角管藻、波狀石絲藻、窄隙角毛藻、菱形藻屬為主要優勢種類,生物多樣性指數為2.86。與2019年相比,本年度浮遊植物生物多樣性水平明顯提升,物種分布更為均勻,群落結構有所改善。
-
大量海鳥因誤食塑料垃圾死亡 分解後氣味類似海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1月11日報導,每年都有許多海鳥由於吞食了塑料垃圾導致受傷和死亡,海鳥為什麼會吃塑料垃圾呢?
-
海底的蝸牛靠吃什麼為生?一生僅進食一次,秘密就藏在陽光裡
審核:小文小時候,我覺得被爸爸媽媽催著吃飯是一件很討厭的事,那時候我就想有沒有什麼食物是讓人吃了就再也不用吃飯的呢,但是很可惜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發明出這種神奇的食物。雖然人類不可以實現一生只吃一次食物的夢想,但在動物界有些動物卻能夠輕易地做到,例如有一種生活在大海裡面的叫海蛤蝓的動物就可以實現一生只吃一次食物的夢想,一生之中只吃一次食物,它們就可以不需要再進食任何東西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呢?海蛤蝓其實是海蝸牛的一個種類,因為海蛤蝓全身都是通透的碧綠色,所以它又被稱為綠葉海蛤蝓。
-
閱讀|浮遊原生生物功能類型
doi: 10.1016/j.protis.2016.01.003傳統上把浮遊原生生物分為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筆者按:浮遊植物大多數為單細胞原生生物,但浮遊動物不一定為原生生物--單細胞,比如水蚤、箭蟲這些常見的浮遊動物是相對大且複雜的浮遊動物,因此此處強調了微型浮遊動物),然而隨著認識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