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撈了些浮遊生物

2021-01-0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澎湃新聞

考察隊員王永強正在下放高速採集器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趙寧 圖

「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12月27日,考察隊員利用「雪龍」號航渡期間首次開展生物拖網作業,並獲取了一些珍貴的浮遊生物樣品。

「海洋生態調查是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潘建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雙龍探極」是本次南極考察的一大亮點,「雪龍」號將協同「雪龍2」號共同開展海洋生態調查,調查成果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的系統認知。

「雪龍」號時間12月27日下午7時,考察隊員王永強、王超鋒在「雪龍」號後甲板上將用來採集浮遊生物的高速採集器安裝好並下放到水中。

高速採集器長約兩米,外表狀若「飛彈」,下面系有兩個重50公斤的「鉛魚」幫助下沉,一頭與船上的鋼纜連接,工作時,考察隊員通過絞車控制採集器下放到船尾後方海面,藉助船舶的航行進行浮遊生物的採集。

「普通生物拖網對船舶的航速有嚴格要求,而高速採集器則不受航速要求。」王永強說,該採集器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主要用來採集各類海洋浮遊生物。

考察隊員捕獲的浮遊生物樣品

20分鐘後,王永強再次操控絞車將高速採集器成功回收至甲板,取走裡面採集的浮遊動物樣品。

「這些浮遊動物樣品以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後,將被帶回國內實驗室作進一步研究。」王永強說,通過這些工作,我們可以獲取南大洋浮遊生物的種類組成、豐度與生物量時空分布特徵。

常言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在海洋中,浮遊植物-浮遊動物-魚-哺乳動物之間組成了一條食物鏈。食物鏈上的級別越低,個體越小,數量越大,生命周期越短,在南大洋的生物和食物鏈中,一旦磷蝦和浮遊生物大大減少,那麼靠這些為生的巨鯨和其它魚類也將會面臨滅絕和減少,南大洋生態平衡也會隨之破壞。

潘建明介紹,除了浮遊生物調查,本次考察隊隊員還將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重點在阿蒙森海域開展浮遊生物、底棲生物、磷蝦、魚類、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調查。

阿蒙森海位於南極半島西側的東南太平洋扇區,在過去的20年中,深層水變暖並流入阿蒙森海海槽,加速了該區域海冰變薄與冰川融化,影響整個冰層的穩定性與海平面上升。而且,海冰和冰川的消失增加了海洋-大氣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面積,加強了陸地-海洋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這對南大洋,特別是南極邊緣海的生態系統變化有深遠影響。

相對其他海區而言,阿蒙森海是人類對於南大洋研究中較為薄弱的一環。這裡幾乎終年冰層覆蓋,受條件限制,海洋實地調查數據相當稀少。因此,對阿蒙森海開展海洋生態系統調查,有助於提升我國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認識,進而為南極瀕危及關鍵海洋生物物種的保護提供科學支撐。(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趙寧)

相關焦點

  • 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 撈了些浮遊生物
    原標題: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撈了些浮遊生物   「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2017-04「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
  •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租用直升機失事墜海
    圖: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租用直升機失事墜海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我國「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即將配備一架卡莫夫(卡32)直升機--「雪鷹」,目前已經從俄羅斯購買入境,正在深圳進行試飛,不久將進行正式交接手續。
  • 南極科考「雪龍號」直升機墜毀 機骸已找到 1人失蹤
    圖:南極科考「雪龍號」直升機墜毀 機骸已找到 1人失蹤「直九」直升機在南極考察時執行飛行任務(資料照片)。南極科考「雪龍號」直升機墜毀 機骸已找到 1人失蹤4月12日,搜救船隻和海上救助直升機正在尋找墜江失事直升機。
  • 武大女博導南極科考 兩艘雪龍號接她回家
    12歲"屈原後人"能背800首詩詞 1/5 趙羲在科考飛機前留影
  • 「雪龍號」刷新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新聞...
  • 「雪龍號」船長揭秘「南極」
    雪龍號船長沈權發言11月16日,「雪龍號」船長沈權和多次踏上極地的新華社女記者張建松,親自為來自全市150多名青少年,揭開了「極地」的神秘面紗。近年來,極地科考事業越來越吸引國人關注,上半年剛結束的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所經歷的「極地大營救」、馬航失聯客機搜尋等活動,讓我國的極地科考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沈權,共參與了13次南極考察和3次北極考察。
  • 「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分享參與極地科考經歷
    本報訊(記者江瑜)38歲開啟極地科考之旅,今年68歲還將第13次踏上南極。昨天,極地科考全國巡講活動來到南京站,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和極地探險愛好者分享了他參與極地科考的經歷。
  • 奧克斯空調與中國南北極科考牽手十年,助力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再次開啟了一次長達100多天的考察徵程。從1984年首支國家科考隊遠赴南極大陸迄今,30多年來共開展了30餘次南極科學考察,10多次北極科考,在中國已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極地科研保障團隊,並建立了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冰島站6個極地科學考察站。
  • 第36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雪龍號、雪龍2號返回上海基地
    第36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經歷五個多月的風雪交加與斬浪破冰,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各項預定任務,乘坐兩船順利返航。「雪龍」號和「雪龍2」號自2019年10月先後出發駛向南極,兩船共載有船員和科考隊員186名,先後於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靠泊澳大利亞霍巴特港。
  • 「雪龍號」船長現場分享極地科考故事
    「魏爺爺您說南極冷還是北極冷?」……8月23日晚,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來到石家莊安利體驗館,與石家莊近百位小朋友和家長們分享了他眼中的南北極以及參與極地科考的難忘經歷。
  • 極地科考巡講上海"起航" 雪龍號船長分享馬航搜救故事
    東方網5月1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在救援俄羅斯被困船隻的過程中,雪龍號也一度被困冰雪之中,處境危險,但我們沒有離開,而是讓被困人員每天在駕駛室能夠用望遠鏡瞭望到我們,得到安慰,這也是一種莫大的救援。」
  • 雪龍號科考船10月再踏南極徵途 兩架直升機護航
    早報記者 李燕 通訊員 張鑫鑫  「雪龍」號極地科考船目前正在崇明進行破冰系統保養,將於今年10月出發前往南極,開始新的科考活動。「雪龍」號今年4月10日返回其母港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後,一直在為新的出徵做著準備。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雪龍號淪為鐵達尼號同樣是撞冰山,中國科考船小意思
    近日,我國科考船雪龍號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也撞上了冰山,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雪龍號也要同鐵達尼號結局一般,沉沒在深海之中,然而雪龍號是幸運的,不僅沒有成為「泰坦尼克第二」,而且也沒有發生人員傷亡,船體也無大礙,與鐵達尼號悲慘結局相比,雪龍號像是有了免疫冰山傷害的神秘護盾一般,目前已經恢復了走航,繼續執行考察任務。
  • 浦東送來了什麼神秘包裹,讓雪龍號的科考隊員歡欣雀躍?
    浦東送來了什麼神秘包裹,讓雪龍號的科考隊員歡欣雀躍?>不久前,停靠在上海的雪龍號、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不約而同地收到浦東方面送來的神秘包裹,讓科考隊員們歡欣雀躍……這是什麼好東西捏?
  •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 創造多項歷史紀錄
    原標題: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圓滿完成 海洋二所科考隊員講極地故事 10月9日晚上,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抵達位於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   近日,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船抵達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這標誌著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