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中浮遊動物的種類以及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2021-01-21 水花魚

第一線實踐養魚深知養殖從業不易

"水花魚"務實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

"水花魚"專注水產養殖適(實)用方法,文章嚴謹求是,力求通俗易懂。

水中的浮遊動物由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組成。它們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小於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

(魚類的優質天然餌料---水蚤)

一、魚池中的浮遊動物主要種類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它們或者完全沒有遊泳能力,或者遊泳能力微弱,不能作遠距離的移動,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動力。

(橈足類)

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也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

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1、輪蟲類

(輪蟲類: 鞍甲輪蟲)

輪蟲類體長0.2-0.6mm,世代時間1.25-7天。種類和現存量都較多,是下塘魚苗的最佳適口食物。

我國魚池中的主要各類有:萼花臂尾輪蟲、角突臂尾輪蟲、壺狀臂尾輪蟲、晶囊輪蟲、疣毛輪蟲、裂足輪蟲、三肢輪蟲、針簇多肢輪蟲、泡輪蟲和龜甲輪蟲等。

2、枝角類

(枝角類: 裸腹溞)

枝角類,又簡稱"溞類",水溞(水蚤),俗稱紅蟲,屬無脊椎動物,甲殼綱,鰓足亞綱,枝角目。

身體短小,一般體長0.3-3mm,視具體種類而定,如大型溞可達到4.2mm左右,長圓形,分為頭部和軀部,側扁體節不明顯。除頭部裸露外,身體其餘部分包被於透明的介形殼瓣內。頭部有2對明顯的觸角,第1對觸角較小,第2對特別發達,可分為內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動,為運動器官。胸肢4~6對,擺動時可產生水流, 上有長剛毛,可將食物過濾後送入口中。

枝角類世代時間5.5-24天,種類不多但現存量常常很大,是魚苗培育中後期的主要食物。

我國魚池中的主要種類為:隆線溞、大型溞、裸腹溞和秀體溞等。

枝角類以休眠卵越冬,到春夏之後才出現較多成體,但世代較短,濾食能力強,迅速取代橈足類或輪蟲佔優勢。

3、橈足類

橈足類,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為小型甲殼動物,一般體長0.5-5mm,營浮遊與寄生生活,分布於海洋、淡水或半鹹水中。

橈足類活動迅速、世代周期相對較長,在水產養殖上的餌料意義不如輪蟲和枝角類。體縱長且分節,體節數不超過11節,頭部1節、胸部5節、腹部5節。頭部有一眼點、兩對觸角、三對口器。胸部具5對胸足,前四對構造相同,雙肢型,第五對常退化,兩性有異。腹部無附肢,末端具一對尾叉,其後具數根羽狀剛毛。雌性腹部常帶卵囊。變態發育。即有無節幼體和橈足幼體。

橈足類世代周期7-32天。其無節幼體是魚苗初期的主要食物。

我國魚池中的主要各類有:大型中鏢水蚤、右突新鏢水蚤、近鄰劍水蚤、廣布中劍水蚤和臺灣溫劍水蚤等。

橈足類在魚池中是全年存在的,冬季在冰下越冬,春季首先在浮遊動物中佔優勢。

4、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 纖毛蟲)

原生動物,單細胞微型種類(<0.2mm),其世代時間不到一天,種類多而現存量通常不大。

我國養魚池中以纖毛蟲為主,主要種類有:筒殼蟲、彈跳蟲、俠盜蟲、喇叭蟲和鐘形蟲等。

原生動物和輪蟲的世代時間更短,繁殖更快,其種群數量通常隨著營養條件的變化而波動。

二、魚池中浮遊動物的發生

1、池塘清塘注水後浮遊動物種群的發展規律

纖毛蟲和濾食性輪蟲——肉食性輪蟲——小型輪蟲——大型輪蟲——橈足類順序佔優勢。

2、井水或泉水是幾乎沒有浮遊動物的水源

在這類水體中,首先出現的優勢種通常是從池底休眠卵萌發的臂尾輪蟲,幾天後出現晶囊輪蟲,再是裸腹溞和溞的高峰。隨著魚苗的生長,枝角類幾乎被食盡,最後僅剩下橈足類和少數輪蟲。

這樣的魚池優勢種通常突出,生物量絕大部分集中於臂尾輪蟲、裸腹溞和溞屬的種類。

3、水源是水庫、湖泊或其他已形成浮遊動物群落的水

在這類水體中,池中的浮遊動物種數較多,與臂尾輪蟲、晶囊輪蟲同時出現的還有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疣毛輪蟲、巨腕輪蟲、三肢輪蟲、龜甲輪蟲和多肢輪蟲等,在枝角類中還有較多的象鼻溞、秀體溞和船卵溞等。

三、浮遊動物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在養魚條件下,魚類攝食對浮遊動物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在魚苗池中生長後期常常把枝角類食光。但在食用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常因成魚吃大不吃小之故,大魚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佔優勢,但對浮遊動物總量影響不大,但在魚的密度增大時,象鼻溞、網紋溞之類小型枝角類的比重則增大,大型的溞屬種類變小。


我國高產池浮遊動物生物量大多數在10-20mg/L,組成上輪蟲佔絕對優勢,原生動物次之,枝角類和橈足類均微不足道

(車輪蟲)

然而,在浮遊動物中的原生動物中,有部分原生動物種類寄生在魚體和鰓上會引起魚病的發生,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鰓隱鞭蟲病、復口吸蟲病、中華魚蚤病、錨頭蚤病等。

如果浮遊動物的量過大形成絕對優勢,大量吃食浮遊植物,會使水質變瘦,並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魚類浮頭或嚴重浮頭,甚至泛塘。它們與魚類苗、種爭氧氣、爭餌料,使魚類苗、種生長慢、成活率低,甚至「全軍覆沒」。如果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遊動物隨水流進入孵化器內,還會危害魚類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於浮遊動物適溫多在18℃-28℃之間,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不適合浮遊動物生長、繁殖,生物量相對較少。

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綠肥和糞肥培植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後形成輪蟲高峰,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適時下塘,進行魚種培育等。

魚類孵化用水須排除大型浮遊動物,可用60-65日乙綸膠絲布窗攔截過濾。浮遊動物在池塘中形成優勢,可用殺蟲劑殺滅,或增加鱅魚放養量等。

(輪蟲)

在池塘裡池水如果由於輪蟲等浮遊動物過多時,一般情況下首先出現浮頭死亡的是白鰱。若池水缺氧,而池水中輪蟲等浮遊動物的數量比較正常時,因缺氧致死數量最多的魚多是鯉魚。這與池水中不同的浮遊動物數量有關。通常池水裡浮遊動物有劍水蚤、松藻蟲、輪蟲、纖毛蟲等。

(水蚤)

劍水蚤的幼體比較小,在池水的數量不是特別多時,白天不容易發現到它們。可是當它們的數量達到一定的量時,對池水中的溶解氧影響很大。

我們可以利用它們的趨光性,在晚上用燈光貼近水面照射池水,只需要10分鐘左右時間,劍水蚤就會逐漸聚集成團狀。松藻蟲同樣具有這趨光性。如果劍水蚤的數量繼續增加,清晨我們在池塘水邊就可看到一縷縷的劍水蚤,它們會爭奪池水中的氧氣,魚可能會因水中缺氧,新陳代謝減慢而食欲不振或浮頭。

還有一種少有和不易被人關注的奇異現象:有時水中缺氧時,開啟增氧機後會出現白鰱不在增氧機附近,偏偏到池塘四周浮遊去吸氧,嘴巴一張一合的像在喝水,下頜拉得很長。這是一種池水浮遊動物特別過多的奇異現象:雖然池水中缺氧,魚卻不願意在增氧機附近吸氧。有人認為:因為池水中缺氧 ,輪蟲等浮遊動物也到了增氧機附近吸取氧,它們雖然不是寄生性的蟲,但是魚用鰓呼吸時,會把它們帶到鰓裡,魚會感覺不舒服,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繼而遊開。

至於為什麼首先是白鰱遊走,隨後才是其它的魚,有人認為是,各種魚的魚鰓的結構不同而致。

四、過多的浮遊動物的處理

池水中如果有了過多的浮遊動物應需適當滅殺,用什麼藥物來殺滅值得探討。追溯歷史,最初魚池殺滅浮遊動物和蟲類時,首選是有機磷類的殺蟲劑;隨後又普遍使用成本低於有機磷類的菊酯類藥物。但由於遊動物和蟲類產生了抗藥性,這兩種藥物成分殺蟲的效果越來越差,近幾年改用阿維菌素與伊維菌素的殺蟲劑。

但是,無論什麼殺蟲藥,殺滅輪蟲與纖毛蟲的難度大於殺滅劍水蚤的難度。

(橈足類)

使用阿維菌素滅殺浮遊動物和蟲類時,雖然安全度很高,但單一的阿維菌素成分是不易殺死水中浮遊動物和蟲類的,一些藥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用阿維菌素與高濃度的菊酯類藥物復配,殺滅劍水蚤和水蜘蛛等浮遊動物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對幼苗的危害很大,因為幼苗生命力脆弱。

有的藥廠用阿維菌素與中藥成分複方,殺滅劍水蚤與水蜘蛛等浮遊動物的效果也非常好,對幼苗的安全度也大大提高。

目前用於殺滅池水中的輪蟲與纖毛蟲,代森類藥物是殺滅效果最好最快的,代森類的藥物包括有代森銨與代森錳鋅。近幾年也有採用吡蟲啉與硫酸銅、戊二醛復配後,對池水中的輪蟲,也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同時對寄生在魚鰓上的小車輪蟲屬,也有較好的殺滅作用。

五、浮遊動物對於水產養殖的益處

就如任何一個事物都具有優點但同時也具有缺點一樣,有優勢也必有劣勢,有弱點也必有優點,我們要辨證的看問題,不能光從浮遊動物的缺點來看問題而忽視它的益處,未免有失偏頗。

有實驗表明,保障鰱魚苗良好生長的輪蟲最低生物量為3毫克/升,最適為20-30毫克/升,鯉魚苗最適為50-100毫克/升。枝角類和橈足類大型浮遊動物還是草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攝食性魚類小規格魚種(2-5釐米)喜食的天然活餌料。

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綠肥和糞肥培植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後形成輪蟲高峰,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適時下塘,進行魚種培育等。

在實際的水產養殖過程中,還有常會出現的兩個現象:藍藻暴發和花鰱生長不好,出現這種現象究竟原因何在?是為什麼?

其實,除了水質變(惡)化的因素外,還可能是下列因素促成的也未償不能:

藍藻暴發其實是藍藻成了優勢種群,從這個角度出發(暫時排除水質變化因素),藍藻成了優勢種群是因缺少了一定比例及數量的浮遊動物或白鰱來消耗吃掉它,因而造就了藍藻一霸天下。

說通俗點,就是白鰱混養少了,或者浮遊動物的比例微不足道,再說白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藍藻暴發其實是"生態失衡"而促成的。

眾人皆知,花鰱的食性是以濾食浮遊動物為主,其生長不好也大多是水中浮遊動物餌料嚴重欠缺不足以維持其正常生命機能所需營養物質而造成的,也就是說花鰱的天然餌料不足,浮遊動物少了才會如此。

在水體微生物的構成中,浮遊動物本來所佔比例就很小,浮遊植物的比例大得多,所以,花白鰱在同一塘中共生時,一般都是白鰱的投放量比花鰱大但且生長速度還比花鰱好得多,原因就在於浮遊動物所佔比例小之故,因此,如果一味的強調和重視浮遊動物的耗氧及奪料等缺點而滅之,恐會人為的促成"生態失衡"的現象發生。

在浮遊動物中,特別是輪蟲與劍水蚤本身就是魚兒最喜食的天然餌料,因此,我們要充分運用科學的、合理的手段來促成塘中的浮遊動物與浮遊植物兩者所佔成份儘量相適應,提高和促成浮遊動物變現魚產量來增產增收。

更多信息請登錄水產專業網站:西南漁業網www.yc6318.cn


重慶永川水花漁業會社歡迎您的光臨!

供苗預告:2020年重慶「永川水花「水花(魚苗)魚種供應品種和價格

本號關注方法:搜索微信公眾帳號ID:ycsh6318,或者點擊長按下面圖中本號的二維碼並識別予以關注!將為你精誠服務!

 

其他媒體公眾號尊重本號原創或者本號文章首發的辛勞!轉載請註明出處!署名"水花魚"或留言申請白名單授權轉載即可。

養魚人(非漁請勿!)要進水產微信群或QQ群的請加微信號yc6318(或手機號13983250545)或QQ號469764481並註明"進群(微信群或QQ群)"即可。

"水花魚"號屬公益性非盈利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大多數源自於網絡,如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或予刪除。聯繫方式:文末留言或聯繫微信號yc6318,即可!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內容可能有變更請點擊"閱讀原文",合作請留言或加微信號yc6318即可!覺得本文有益,請點擊右下角「在看」以示對"水花魚"的支持!有感想或有看法亦請"留言"交流!歡迎投稿歡迎轉載歡迎轉發和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原來池塘中浮遊動物對魚類有這種影響,我不是最後知道的
    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1、輪蟲類
  • 浮遊動物的生長以及不同的養魚方式對其的影響
    在養魚條件下,魚類攝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魚苗池中生長後期常常把枝角類食光。但在食用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常因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佔優勢,但對浮遊動物總量影響不大,但魚的密度增大,象鼻溞、網紋溞之類小型枝角類的比重增大,大型的溞屬種類變小。
  • 池塘浮遊動物您知多少?
    浮遊動物的種類與運動特點:養殖池塘水體中的浮遊動物由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組成,它們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小於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0.5-5毫米。還有一些浮遊動物的另一種攝食方式是捕取食物,藉助偽足或觸手對附近的其他小型生物進行捕食,以觸手上的刺胞或粘胞將動物殺死或粘住,然後送入口中吞食。浮遊動物的種類組成和分布特徵與水溫、鹽度、溶解氧、葉綠素a、pH和營養鹽等生態因都素有密切的關係,其中,溫度、鹽度是影響浮遊動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浮遊動物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這就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二是浮遊動物是一個動物類群的統稱,它自然有不同的動物分類,這兩點下文會做分享。同時浮遊動物在漁業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水中浮遊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豐富而形成。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料,人工餌料次之。浮遊植物是鰱魚類的天然餌料,鱅魚類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培水調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遊動物對細菌的攝食量如等於或高於細菌的量時,可以明顯降低魚類的生物性傳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魚蝦的極好天然餌料。
  • 塘裡保持適量浮遊動物有利於魚蝦苗成長
    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成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 養殖魚類對池塘生態環境的要求之水色和水質
    池塘養魚對水色和水質的要求 水色就是指池塘裡水體的顏色,水的顏色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其中包括天空和池底色彩的反,以及水中所含的懸浮顆粒,浮遊生物還有溶解物質的多少,都能決定池水的顏色。例如,如果水呈黃色,說明含的泥沙比較多。如果富含溶解腐殖質多的話,那麼水就成褐色。
  • 池塘浮遊藻類培養關鍵技術節點
    培藻能夠提高池塘溶氧、吸收絡合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同化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調節酸鹼度、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遊動物,為苗種提供優良餌料、增強養殖動物抗病力、抑制有害藻類、底生絲藻繁殖、營造良好水色和合適透明度等等。培藻的目的是將有益藻類培養成優勢種群,構建一個平衡穩定的藻相。影響培藻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藻種、光照、營養、溫度、酸鹼度、水體硬度等等。
  • 池塘五種有害浮遊水藻,了解一下
    浮遊藻類在水體中經濟動物直接或間接的餌料基礎,是水域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來源。通常根據藻類被魚類消化、利用的程度以及對養殖動物造成的危害分為:有益藻類和有害藻類。水網藻、水綿、青泥苔、微囊藻及其湖靛歸為有害藻類。
  • 北極光汙染影響深達200米的魚類和浮遊動物
    以生物發光的浮遊生物和磷蝦來盛宴,深水魚類通常生活在很深的地方,在僅2米深的海藻床上覓食一些。研究人員說,以至於所有以前對浮遊生物到魚類種群的所有生物學調查都可能根本上是錯誤的。「許多魚類和浮遊動物仍然活躍,並在24小時內在水柱中垂直遷移。這些遷移受到陽光或月光的微小變化的完全控制。」
  • 對蝦單養池塘浮遊植物群落三大結構特徵
    蝦池藻類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和種類豐度均呈現前期較高后期較低的趨勢,而優勢度指數則相反,呈現前期低後期高的趨勢。可能原因是蝦池中浮遊植物種類和分布受到蝦池特殊生態環境的限制,以及優勢種對水環境的適應性和種群的穩定性在不同藻種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從而導致蝦池高位池浮遊植物種類較少,優勢種突出和單一。
  • 池塘養殖中常見的四種最常見水質類型
    一般池塘養殖中的肥水要求具有肥、活、嫩、爽,肥即為水體中氮磷元素、微量元素和營養鹽類充足,浮遊生物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保持餌料生物的最高水平;活即為水體中初級生產力高,浮遊生物的生產量和消耗量達到了動態平衡,水色有明顯的日變化和月變化;嫩即為水質肥而不老,容易被魚類消化吸收的浮遊植物數量很多,浮遊植物細胞未老化,藍藻類浮遊植物含量較少,水色鮮嫩似綠豆湯;爽即為水色不濃不淡,清爽,透明度在20—30
  • 浮遊動物與水產養殖:不能多也不能少,才能保障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平衡!
    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可以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泥鰍水花)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可以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六、水產養殖與浮遊動物在養魚條件下,魚類攝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魚苗池中生長後期常常把枝角類食光。
  • 先別急著挖池塘,先來了解一下水的特質
    不同種類的植物、浮遊生物、魚類和微生物通過所謂的食物鏈相互依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幹預都將影響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命形態。自然生態系統有能力包容一定範圍內的幹擾。人工生態系統,如有魚生活的花園池塘,會永久性生物不平衡,即使施加一些小幹擾。由於花園池塘體積較小,在無外界幫助的條件下,多餘的魚食和魚類排洩物不能持續分解。
  • 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
    導語: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苗種生產用的餌料臂尾輪蟲和雙殼類的幼體,是目前海產魚苗種生產廣泛使用的初期餌料。雙殼類的幼體比臂尾輪蟲小,所以用於少數魚類的剛孵化的仔魚。這幾年來,臂尾輪蟲培養技術進步顯著,大量生產比較容易,成本亦低,故用於大部分魚類。
  • 浮遊動物 原生動物
    鍾蟲:單生,形以倒鍾。有的種類有管形或圓形的膠質兜甲,收縮時本體能完全藏於兜甲中。有的種類胞質中含有藍或紅的色素。大核球形或卵形,單個或似一串項鍊。伸縮泡1個。大型種類,200-3000μm。中汙性池塘常見,有時冰下水層中大量出現。
  • 池塘常見水色及處理方法
    硅藻是許多水生動物及幼體的優質餌料,檔硅藻大量繁殖時,水體的顏色呈茶褐色,該種水色是池塘養魚的優質水色。以上良種水色的水質都比較好,水體中所含的浮遊植物一般都是魚類易小華的種類,需注意保持。綠藻對水環境變化適應性強,平時要注意水色太綠(濃綠色、墨綠色)或水色早晚不變,則誰名水體已老化,要及時換水或適量添注新鮮水。
  • 常見池塘水質及其處理措施
    一、常見池塘水質測定和藻相觀察使用桑普水博士水質測試盒測定池塘水體pH、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含量,使用可攜式顯微鏡觀察水體浮遊植物種類和數量二、異常池塘水質處理措施如果觀察池塘水體發現,水質清瘦,透明度較高,鏡檢觀察發現水體藻類數量和種類較少且多為藍藻和裸藻時
  • 你知道「營養鹽類、浮遊生物、魚類餌料」三者的關聯嗎
    (3)季節分布:夏季,浮遊生物吸收多,海水中含量少;冬季反之含量多。5.影響:是海洋浮遊植物生長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級生產力和食物鏈的基礎。但含量過高,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出現赤潮。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
  • 水溫對魚類有什麼作用,對魚會造成什麼影響
    1、水溫與魚類體溫的關係 在魚類的生存條件中,水溫佔有重要的位置。魚類屬變溫動物範圍。大多數魚類的體溫與周圍水溫相差在0.1—1.0℃之間,因此,魚苗或成魚轉換環境時要考慮溫差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