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浮遊生物是供應者還是寄生蟲?

2020-12-03 5GH

在海上,一位科學家將浮遊生物樣本放在燈光下觀察上面閃閃發光的奇觀。這是由數千個生活在海面上的微生物引起的,他們複雜的晶體的骨骼對讓光線發生折射和反射。

這些有機體是一種稱為Acantharians的浮遊生物。他們在全球所有海洋中都大量存在,並且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碳和其他營養物質的關鍵回收者。

對Acantharians的研究面臨著很多挑戰。他們不能在實驗室環境中繁殖,並且非常脆弱,在取樣過程中非常容易被破壞。由於他們太小而不能用肉眼看到,因此對研究人員他們的興趣遠不如其他海洋生物(如珊瑚)。但是,衝繩科學技術大學的Margaret Brisbin認為這些生物體非常值得仔細觀察。

Acantharians最有趣的事情是:他們與體內的光合藻類形成共生關係。藻類向這些浮遊生物他們提供有機碳,使他們能夠生活在其他許多生物無法生存的低營養環境中。

這些微小的浮遊生物及其藻類伴侶,可能在「消除大氣二氧化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共生藻類在光合作用過程中以較高的速率固定二氧化碳;但是,當主體浮遊生物死亡時,他們的比重較高的鍶晶體骨架將他們沉入海底,因此,將碳鎖定在海洋表面以下的大氣之外。

對於我們目前的富含碳的大氣,從某種意義上講,光合作用能夠快速固定碳,這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藻類從這種共生中獲得什麼東西?對此,科學家們還沒有定論。一些生物學家認為,浮遊生物與共生藻類之間的關係是「反向寄生」:也就是一種奴役,主人(浮遊生物)在利用藻類。但是,Brisbin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我很想知道藻類是否從這種關係中得到了什麼?或者他們是否被浮遊生物養殖,然後被消化。」

在為期一個月的東海考察旅行中,Brisbin及其同事收集了充滿小型浮遊生物的海水樣本。 他們通過浮遊生物網過濾海水,以收集Acantharians;然後使用玻璃微量移液器將每個宿主細胞逐個轉移到單獨的培養皿中。他們還保留了每個地點的一些海水樣本,以便將水中的自由藻類與浮遊生物內部的藻類進行比較。

接下來,他們進行了生物體的遺傳分析,從個體宿主細胞中提取RNA,並在OIST測序部門的支持下,對一個標記基因進行測序,以確定每個Acantharians宿主內不同類型的藻類的數量。他們發現每個寄主中都含有多種共生藻類群落,這表明浮遊生物寄主在其一生中多次收集藻類。

研究人員還發現,浮遊生物寄主內藻類的基因序列,與從發現地點海水中的藻類的基因序列顯著不同;這意味著兩個群體含有不同類型的藻類。也就是說:要麼浮遊生物主動選擇特定的藻類,要麼共生藻類長時間留在其宿主之中。

研究人員利用共聚焦螢光顯微鏡觀察acantharians的消化細胞器,結果發現,acantharians並沒有消化藻類。這與「(浮遊生物)宿主和海藻長期共存」的想法是一致的。

在浮遊生物宿主中長時間逗留,可能會保護藻類免受其他生物的侵襲,或屏蔽他們免受病毒感染。進一步的研究需要探索藻類是否真正從共生中獲益;但研究人員認為,至少有可能是一種互惠的關係,而不是像以前所提出的那樣是剝削性的。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了解共生的含義 共生的傳統定義是:兩種有密切接觸的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互利關係。但是科學家們對傳統共生定義中的「密切接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一個生物直接以另一生物為住所,甚至生活於其體內就是最常見的共生。
  • 很微小很美妙 那些你從未在意過的海洋浮遊生物
    來源:Newyorker.com 作者:Nicola Twilley 攝影:Christian Sardet來自大洋洲的一種漂亮的水母       在浩瀚的海洋中,存在著一種我們看不見的龐大群體,其中約有150萬個物種,包括植物和動物、細菌和病毒、小魚和微藻類捕食者、寄生蟲和獵物,科學家們將這種單體的、不會自主遊泳只能隨波逐流的生命定義為浮遊生物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可以吃生肉,它們不怕寄生蟲嗎?
    只要是能被寄生蟲寄生的動物都怕寄生蟲,包括人類,而且只要是寄生蟲的寄主,很難完全擺脫寄生蟲的寄生,比如蟎蟲就是一種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寄主和平共處的寄生蟲,而且即使我們洗得再乾淨,蟎蟲也不會從我們的身上徹底消失。
  • 季節 物種 浮遊動物共生細菌和海水細菌豐度 季節變化 影響因素
    4個重複,每個重複中有3隻橈足類動物,用於評估腸道清除前與橈足類動物共生的細菌豐度。將所有剩餘的橈足類轉移到250ml具有適當銨濃度的0.2µm過濾的ASW中,並清除其內臟3.5小時,以消除與食物共生的細菌。清除腸道後,將每個動物組再次濃縮到滅菌的200 µm網眼篩上,並反衝洗到無菌培養皿中。腸內清除後,每組3隻橈足類動物的4個重複樣本用於評估與橈足類動物共生的細菌豐度。
  • 是共生還是奴役?與螃蟹共生的海葵,吃不飽還被撕裂成兩半
    是共生還是奴役?
  • 首次發現「無氧生物」:類似水母的寄生蟲不會呼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初,科學家發現一種類似水母的寄生蟲,它們沒有線粒體基因組,這是迄今已知唯一沒有線粒體基因組的多細胞生物,意味著該生物不會呼吸,事實上,它的存在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地球生物的廣義認知,因為它的生存完全不依賴氧氣!
  • 地球首次出現「無氧生物」:類似水母的寄生蟲不會呼吸
    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初,科學家發現一種類似水母的寄生蟲,它們沒有線粒體基因組,這是迄今已知唯一沒有線粒體基因組的多細胞生物,意味著該生物不會呼吸,事實上,它的存在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地球生物的廣義認知,因為它的生存完全不依賴氧氣!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浮遊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這變化又隨緯度而異。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大自然的本性就厭惡任何生物獨佔世界,所以地球上絕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地球上也不會存在不與周邊地區發生互動的城市,城市裡也決不會存在不與他人沒有往來的個人。共生會給生物帶來三種結果,有害(-),有益(+),無損(0)。排列組合一下,一共會產生六種共生關係,寄生(+-)、附生(+0)、競爭(--)、共利(++)、片害(-0)、無關(00)。
  • 浮遊生物界中的「龐然大物」,尾巴很長...
    ,這些浮遊生物使小魚沒有食物可吃。記錄顯示,這些侵入性寄生蟲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到達安大略湖,當時歐洲船隻將壓艙物排入聖勞倫斯河。到1987年,它出沒於蘇必利爾湖,現在已經在較小的湖泊中建立起自己的「地盤」。它們主要以捕食水蚤和其他浮遊生物為食。根據最近的研究,由於受帶刺的水蚤的侵擾,明尼蘇達州湖裡的浮遊生物數量減少了60%。反過來,它也影響了其他動物,如黃鱸魚、白眼魚和其他當地的捕食性魚類。
  • 浮遊生物都是些啥?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浮遊生物都是些啥?答:浮遊生物指體形細小,遊於水層中,沒有或僅有微弱遊泳能力隨波逐流的水生生物。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1浮遊植物體內含有葉綠素或其他色素,能吸收水中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主要有單細胞藻類,常見的有硅藻、甲藻、金藻、黃藻、綠藻和藍藻,以及光合自養細菌。2浮遊動物體形細小,缺乏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主要以漂浮的方式生活在各類水體中。包括動物中營浮遊生活的成體和幼蟲。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而是浮遊在水中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一、浮遊生物水中浮遊生物包括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某些浮遊動物(比如輪蟲)還是有些種類水花魚苗的開口餌料。浮遊植物和浮遊生物相輔相成,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是兩者有之為好。也就是說,水肥哺育了浮遊植物,浮遊植物哺育了浮遊動物,浮遊生物哺育了魚類。浮遊生物漂浮於水中生活,個體微小,浮遊植物在水中以"水色"的形態展現出來,浮遊植物和小型浮遊動物一般肉眼難以看到或識別,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
  • 大海中的「陽光使者」——浮遊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6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執行海山調查任務,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是不少隨船科學家關注的對象,他們用垂直拖網和多聯網等不斷獲取浮遊生物樣品。浮遊生物都蘊藏著哪些奧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武昌介紹說,浮遊生物泛指水體中那些沒有遊泳能力或遊泳能力很弱的生物。
  • 黃河中有兩種奇妙的生物,它們竟共生千年,一旦離開都難以生存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生存法則,它們或是長著尖銳的爪牙,或是具備靈動的身軀、或是擁有用於防禦的甲殼或皮膚。可是還有一些小動物本身不具備生存技能,只能依附其他動物,才能令二者互利共生。比如螞蟻喜歡吸食蚜蟲尾部的甜汁,卻同時可以幫助蚜蟲趕走其天敵瓢蟲。鱷魚鳥是鱷魚的牙科醫生,能夠幫助其清理口腔碎肉,而得到的碎肉正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工資」。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而這部動漫,兩位主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還是令人忍不住腦洞大開。小右的變形參考設定圖。圖片:巖明均/講談社不但寄生,還要操控思維在《寄生獸》中,寄生生物似乎演化出了一種非常逆天的生存策略,如果它們真的是演化的產物。它們和三次元裡各種寄生蟲一樣,奪取宿主的營養,不過它們乾脆直接取代了宿主的神經系統,從而可以控制宿主的活動。
  • 閱讀|浮遊原生生物功能類型
    doi: 10.1016/j.protis.2016.01.003傳統上把浮遊原生生物分為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筆者按:浮遊植物大多數為單細胞原生生物,但浮遊動物不一定為原生生物--單細胞,比如水蚤、箭蟲這些常見的浮遊動物是相對大且複雜的浮遊動物,因此此處強調了微型浮遊動物),然而隨著認識的增加,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呢?
    實際上,無論是人類也好,野生肉食性動物也罷,沒有哪一種動物是不害怕寄生蟲的,只不過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擁有著一些規避性的「本領」,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而已。而長期被寄生蟲影響、體內寄生蟲數量過多的個體,也會致使動物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嚴重的還會慢慢衰弱死亡,只是從人類的視角,我們很難發現它們是由於自然死亡、還是因疾病而死亡,更判斷不出因寄生蟲過多而死亡。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水母是魚、是哺乳還是兩棲動物?我沒想過。原來,它與上述幾種都沒關係。它屬於浮遊生物。沒看錯,是浮遊生物,世界上最大的浮遊生物。為什麼?因為最大水母的「傘蓋」,其直徑能達到兩米。什麼概念?比一個正常男人雙臂展開還要大。還不止,最大的水母,身體長度是成人的兩倍!說水母或許大家不熟悉。每年過年吃的海蜇知道不?水母的「傘蓋」,是俗話說的「海蜇皮」,「海蜇頭」是傘下面的三胚層。
  • 高溫來臨,魚類寄生蟲疾病頻發,怎麼破?
    高溫來臨,魚類寄生蟲疾病頻發,怎麼破?2016-06-20 22: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熱點        瀏覽量: 2677 次 我要評論 隨著集約化水產養殖的發展,由寄生蟲引起的魚類流行性疾病頻發。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通常情況下,寄生蟲類疾病在自然水體中並不對魚類產生明顯的威脅。
  • 是朋友還是敵人?——熱帶雨林中生物的共生關係
    自然界孕育著豐富的生命群體,生物之間的關係通常非常複雜,有的是忠實的朋友,同風雨,共進退;但有的卻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種相互關係我們稱為——共生關係(symbiotic relationship),即兩種或更多物種之間的一種交互作用。那麼熱帶雨林中主要有哪幾種奇妙的共生關係呢?共同生活的生物體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