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市招遠現夜光藻類赤潮 對人體無害但影響漁業

2020-12-05 水產養殖網


  原本湛藍色的海水突然有幾道變成了磚紅色,走近撈起,發現這些紅色海水帶都是由一個一個長得很像魚卵的顆粒組成。26日,招遠辛莊鎮東良村附近海域出現了這樣奇異的現象。27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引發海水變色的小顆粒其實是夜光藻,藻類密度已達到赤潮標準。該藻類沒有毒素,但會與海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

  「最開始看到海水變紅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哪裡柴油洩漏了。」27日,招遠市辛莊鎮東良村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發現海水異狀的時候是26日中午12點多,當時海上有霧,遠遠看時看不真切,走近才發現,海邊上出現了一道幾百米長、五六米寬的紅色海水帶。

  劉先生說,近看才覺得不像是油類洩漏,出於好奇撈起來一看,發現這些紅色的東西都是由一個一個很小的透明小顆粒構成的,一捻就碎,「看上去很像做魚洗魚的時候洗下來的魚卵。」劉先生說,他是搞海參養殖的,已經十幾年了,這種情況還是頭一次看到,不知道這些小顆粒到底是什麼。

  劉先生說,當時風向是北風,海岸邊這種現象持續了1個多小時之後,就隨著海流飄到別處去,看不見了。除了招遠之外,26日當天,在萊州市金城鎮近海海域,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景。據招遠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發現這種小顆粒很可能是夜光藻,不知什麼原因,短時間內突然暴發性增殖到這麼多。

  「可以肯定的是,引起海水變紅的生物的確是夜光藻,雖然裡面也有其他藻類,但夜光藻是優勢藻類。」煙臺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遲守峰介紹,26日當天,工作人員就趕赴現場進行了調查,並連夜做實驗,對海水進行分析。經過初步計量,海水中夜光藻的密度已經達到了赤潮的基準濃度。

  據介紹,夜光藻是一種沒有毒素的藻類,在我國沿海地區廣泛分布,數量不多的情況下,肉眼很難發現。遲守峰說,夜光藻雖然沒有毒素,但是達到了一定的密度,在海水中數量很多,它本身吸收海水中的氧氣,且藻類生命周期很短,腐敗分解時也會消耗海水中的氧氣,會跟海洋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對海洋漁業有一定的影響。

  遲守峰表示,引發夜光藻赤潮的原因有水文氣象、溫度、海流等多個方面,目前具體的分析數據還沒出來,無法確定此次夜光藻赤潮形成的原因。目前工作人員正在跟進這一現象,若發現有養殖區域出現夜光藻,會及時通知養殖戶採取措施,做好防範工作。而對於育苗期間的海產品養殖大棚,工作人員也會提醒養殖戶不要將這些帶有夜光藻的海水納入。

  招遠辛莊鎮東良村海邊,海水有一段呈磚紅色。線索人供圖

  溫馨提示

  市民不用過度緊張

  記者了解到,夜光藻是海洋中分布廣泛的浮遊生物,是甲藻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種類。其分類地位屬於介核生物,因其異養的特性,故也被人們稱作夜光蟲。夜光藻的細胞大小在0.2-2mm之間,大的肉眼就能看見。

  夜光藻是一種單細胞漂浮生物,成微小晶體狀,夜晚會發光,沒有毒。在海裡遊泳的時候,也可能會沾上夜光藻,只要衝洗乾淨就行,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形成夜光藻赤潮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海水富營養化,陸地上過度向海裡排放汙水造成。另一種是過度捕撈,生物鏈被破壞,造成單細胞藻類大規模增殖。

  據遲守峰介紹,煙臺以前的赤潮多發在夏秋季節,主要是九、十月份,地點主要在四十裡灣(東山賓館到養馬島海域)。引發赤潮的藻類也主要是甲藻等,鮮有夜光藻。「夜光藻赤潮在日照比較多,煙臺即使是其他藻類赤潮,也已經有四五年沒有出現過了。」

  據悉,引發赤潮的海洋浮遊藻類有260多種,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煙臺海域發生的赤潮一般沒有毒素。但是,裸甲藻、亞歷山大藻、倒卵形鰭藻等容易出現在北方沿海地區的藻類是有毒的,這些藻類產生的毒素會迅速在貝類和魚類的身體裡累積,致使魚類死亡,人若是食用有這種毒素的海產品,也會出現中毒症狀。

相關焦點

  • 實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
    實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 「親眼所見,太美了!」連日來,多位市民網友在惠州西子論壇曬出惠東雙月灣海水變藍的圖片,稱「雙月灣出現了『藍眼淚』的奇觀」,更有多位網友看到帖子後驅車前往雙月灣海邊,通宵只為等待「藍眼淚」的再度出現。對此,惠東縣海洋與漁業局回應稱,這一現象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無毒赤潮,其出現受到天氣、海況等因素的影響。
  •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據大亞灣區海洋與漁業分局介紹,該局已聯合省、市、區專家到大亞灣區馬鞭洲至澳頭港海域開展了多次聯合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4月11日海水中的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數量達3.19×106個/升。經省、市主管部門確認本次大亞灣區局部海域顏色異常事件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尚未達到三級赤潮預警標準。
  • 福建省現赤潮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藻類毒性極強
    原標題:福建省現赤潮 近期慎食貝類海鮮海峽網6月10日訊(海都記者 章微)昨日,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因6月6日,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位於預警海區Ⅶ區)發現赤潮,該赤潮中含麻痺性貝毒的藻類,毒素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提醒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 多地出現「藍色螢光海」 專家解釋是夜光藻引發赤潮
    他們表示,「藍色螢光海」其實是夜光藻引發的赤潮,會降低當地海水的水質,很可能與當地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汙染而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有關。  於仁成介紹,夜光藻是形成海洋赤潮的主要藻類之一,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夜光藻是單細胞生物,既有植物的特徵,比如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也有動物的特徵,比如能夠移動,所以又俗稱「夜光蟲」。海水的螢光,主要是在海水中的夜光藻受到刺激時由生物體發光的化學反應形成。
  • 山東海洋與漁業廳:山東沿海今年首次發生赤潮
    新華網濟南5月21日電(趙仁偉、馬學信)記者21日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近日,山東煙臺近海養殖區四十裡灣海域發生赤潮,面積達25.7平方公裡。據悉,這是山東省今年首次發生赤潮現象。  據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報告,今年山東省赤潮發生時間早,出現了新的赤潮生物種類。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大黑石螢光海灘成周末最火話題 藻類"受驚"發光
    調查 或為藻類「受驚」發光  在大黑石某學校讀書的網友@獅子X73071發表評論說:全世界只有七個地方出現螢光海灘,三個在波多黎各,兩個在澳大利亞,一個在馬爾地夫,還有一個就是咱學校對面的那個。  大黑石附近漁民說,在白天,這裡的海水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只是在晚上才會間或發光。
  • 國家海洋局:黃海海域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新華社青島5月8日電(記者 張旭東)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3日至7日持續對黃海海域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航空監測、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目前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綜合衛星、飛機和船舶赤潮監視監測結果,6日至7日,山東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赤潮區,但已經進入消退期。
  • 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據珠海市海洋監測與海域使用動態監管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該赤潮主要是由夜光藻密集生長造成的,赤潮爆發區域非水源地和養殖區,未對全市供水和水產養殖造成損害。   此外,赤潮爆發地帶還包括了人流較為密集的野狸島、珠海漁女、海濱泳場等景點。上述負責人表示,儘管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但還是有可能對敏感人群產生不良影響,建議市民不要接觸該海域海水,避免潛在的危險。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此次赤潮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對海洋水質和漁業生產是否會造成嚴重影響?  或紅或藍或茶色 近海現罕見赤潮  這幾天,廣東惠州市惠東縣漁民郭建雄發現,他經常出海捕魚的紅海灣有點「怪」。「白天海水是粉紅的,一到晚上,那些區域的海水又變成幽藍色了,很好看,一些外地遊客還過來拍照。」郭建雄說。  「海水顏色的變化是夜光藻赤潮造成的。」
  • 赤潮退了海水藍了
    4月10日在大鵬新區南澳月亮灣海域拍攝的「夜光藻」的赤潮。本報訊(記者阮曉光 通訊員李堅強攝影報導)本月10日,南澳雙擁碼頭海面上出現了大面積的赤潮,市海洋環境與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水樣化驗後,認定這裡出現的較大面積紅褐色物質是由一種名叫「夜光藻」的藻類大量繁殖所導致的赤潮。不過,赤潮在第二天便退去,海水又恢復了原有的藍色。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
  • 深圳現螢光海奇景 竟是因夜光藻所引起(組圖)
    深圳現螢光海奇景,竟是因夜光藻所引起。  而另一種則沒有這麼浪漫,與夜光藻有關。夜光藻是圓球形藻類,大量聚集時呈粉紅色。更值得關注的是,夜光藻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  廣東海洋大學專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西湧出現的螢光海現象是由於夜光藻所引起的。由於一般藻類衰敗期為7到10多天,預計未來幾日螢光海現象還將持續。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泉州灣現藍眼淚疑是夜光藻 經檢測:已近消亡了
    本月1日晚,幾名中學生突然發現海水發出藍光,海都記者在現場,也看見了閃著藍光的浪花,但這絕非藍眼淚,而是夜光藻造成的(詳見《泉州淨峰惠女灣現「藍眼淚」? 疑是夜光藻(圖)》)。經實驗檢測,當日夜光藻數量,已達赤潮標準。次日,工作人員繼續對西沙灣附近海面取樣,發現夜光藻已消亡一大半,密度遠低於赤潮標準。「風浪衝一下海水一交換就散了,消亡其實很快的」。  據監測人員介紹,通過監測數據,此次夜光藻出現的範圍很小,目前已經接近消亡。
  • 煙臺部分濱海景區現大型藻類 僅月亮灣每日清理重達3噸
    齊魯網8月18日訊(煙臺臺 張斐斐 姜燕)每年7、8月份都是煙臺沿海藻類多發期,煙臺第一海水浴場、月亮灣等景區都有大型海藻出現,遊客遊玩受到一定影響。各景區組織人力、機械不間斷清理,每天清理海藻約5噸,僅月亮灣景區每天清理海藻就達3噸。
  • 這麼美麗的螢光海 居然是赤潮的罪魁禍首?!
    螢光海中最常見的發光生物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它是浮遊甲藻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近岸水域,屬於常見藻類。  夜光藻種群動態受到水文要素(溫度、鹽度等)、生物要素(中型浮遊動物等)和氣象要素(風速、風向等)等的影響。食物對紅色夜光藻的生長尤為重要,但在不同水域其影響有較大的差異。下面以大連為例,看看什麼時候會出現螢光海現象:  水溫:紅色夜光藻適溫範圍為10-25℃,在大連四月底至五月初是觀看螢光海的最佳時期。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 海水呈現鏽紅色
    視頻截圖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現象,而夜光藻是引起海洋赤潮的主要藻類,如果大範圍出現,對近海養殖業有一定危害。
  • 煙臺市科學技術獎勵目錄(2013年度)
    公司被評為山東省首批五個現代漁業綜合示範園區之一,累計接待行業參觀訪問人員3000餘人次,發放培訓資料5000餘份,技術推廣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輻射帶動產生經濟效益15億元以上。  煙臺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獎(7項)  1.
  • 大連通報入夏以來首個赤潮信息:由兩種藻類引起
    7月12日,大連市自然資源局通報了入夏以來的首個赤潮信息,赤潮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發生在香爐礁海域。據市自然資源局海洋經濟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赤潮由兩種藻類引起,其中一種為有毒藻類,可能對人體有害,本次赤潮已於7月13日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