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湛藍色的海水突然有幾道變成了磚紅色,走近撈起,發現這些紅色海水帶都是由一個一個長得很像魚卵的顆粒組成。26日,招遠辛莊鎮東良村附近海域出現了這樣奇異的現象。27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引發海水變色的小顆粒其實是夜光藻,藻類密度已達到赤潮標準。該藻類沒有毒素,但會與海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 「最開始看到海水變紅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哪裡柴油洩漏了。」27日,招遠市辛莊鎮東良村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發現海水異狀的時候是26日中午12點多,當時海上有霧,遠遠看時看不真切,走近才發現,海邊上出現了一道幾百米長、五六米寬的紅色海水帶。 劉先生說,近看才覺得不像是油類洩漏,出於好奇撈起來一看,發現這些紅色的東西都是由一個一個很小的透明小顆粒構成的,一捻就碎,「看上去很像做魚洗魚的時候洗下來的魚卵。」劉先生說,他是搞海參養殖的,已經十幾年了,這種情況還是頭一次看到,不知道這些小顆粒到底是什麼。 劉先生說,當時風向是北風,海岸邊這種現象持續了1個多小時之後,就隨著海流飄到別處去,看不見了。除了招遠之外,26日當天,在萊州市金城鎮近海海域,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景。據招遠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發現這種小顆粒很可能是夜光藻,不知什麼原因,短時間內突然暴發性增殖到這麼多。 「可以肯定的是,引起海水變紅的生物的確是夜光藻,雖然裡面也有其他藻類,但夜光藻是優勢藻類。」煙臺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遲守峰介紹,26日當天,工作人員就趕赴現場進行了調查,並連夜做實驗,對海水進行分析。經過初步計量,海水中夜光藻的密度已經達到了赤潮的基準濃度。 據介紹,夜光藻是一種沒有毒素的藻類,在我國沿海地區廣泛分布,數量不多的情況下,肉眼很難發現。遲守峰說,夜光藻雖然沒有毒素,但是達到了一定的密度,在海水中數量很多,它本身吸收海水中的氧氣,且藻類生命周期很短,腐敗分解時也會消耗海水中的氧氣,會跟海洋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對海洋漁業有一定的影響。 遲守峰表示,引發夜光藻赤潮的原因有水文氣象、溫度、海流等多個方面,目前具體的分析數據還沒出來,無法確定此次夜光藻赤潮形成的原因。目前工作人員正在跟進這一現象,若發現有養殖區域出現夜光藻,會及時通知養殖戶採取措施,做好防範工作。而對於育苗期間的海產品養殖大棚,工作人員也會提醒養殖戶不要將這些帶有夜光藻的海水納入。 招遠辛莊鎮東良村海邊,海水有一段呈磚紅色。線索人供圖 溫馨提示 市民不用過度緊張 記者了解到,夜光藻是海洋中分布廣泛的浮遊生物,是甲藻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種類。其分類地位屬於介核生物,因其異養的特性,故也被人們稱作夜光蟲。夜光藻的細胞大小在0.2-2mm之間,大的肉眼就能看見。 夜光藻是一種單細胞漂浮生物,成微小晶體狀,夜晚會發光,沒有毒。在海裡遊泳的時候,也可能會沾上夜光藻,只要衝洗乾淨就行,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形成夜光藻赤潮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海水富營養化,陸地上過度向海裡排放汙水造成。另一種是過度捕撈,生物鏈被破壞,造成單細胞藻類大規模增殖。 據遲守峰介紹,煙臺以前的赤潮多發在夏秋季節,主要是九、十月份,地點主要在四十裡灣(東山賓館到養馬島海域)。引發赤潮的藻類也主要是甲藻等,鮮有夜光藻。「夜光藻赤潮在日照比較多,煙臺即使是其他藻類赤潮,也已經有四五年沒有出現過了。」 據悉,引發赤潮的海洋浮遊藻類有260多種,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煙臺海域發生的赤潮一般沒有毒素。但是,裸甲藻、亞歷山大藻、倒卵形鰭藻等容易出現在北方沿海地區的藻類是有毒的,這些藻類產生的毒素會迅速在貝類和魚類的身體裡累積,致使魚類死亡,人若是食用有這種毒素的海產品,也會出現中毒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