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洋與漁業廳:山東沿海今年首次發生赤潮

2020-12-05 網易新聞

  新華網濟南5月21日電(趙仁偉、馬學信)記者21日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近日,山東煙臺近海養殖區四十裡灣海域發生赤潮,面積達25.7平方公裡。據悉,這是山東省今年首次發生赤潮現象。

  據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報告,今年山東省赤潮發生時間早,出現了新的赤潮生物種類。這次赤潮生物為棕囊藻和夜光藻,初發地在四十裡灣西側近岸海域,然後逐步東移,但沒有出現大規模擴散。據監測,赤潮發生區內水色由正常的黃綠色逐漸變化為淺褐色,5月5日最為混濁,5月10日表面海水呈紅色。

  專家分析認為,四十裡灣東、西各有一處城市汙水排海區,日排放量達10多萬噸,汙水排放導致大量營養鹽進入灣內,營養鹽含量的突然增加,是發生這次赤潮的主要原因。同時,灣內船舶運輸、捕撈、養殖等海上活動帶來的海洋環境汙染也起了一定作用。

  據了解,這次赤潮將在未來幾天內結束,雖然沒有對漁業生產造成大的損害,但說明海洋汙染仍然較為嚴重。(完) 

相關焦點

  • 海南島西部沿海部分海域發生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新華社海口2月11日電(記者  夏冠男)海南島西部沿海儋州、洋浦、昌江等海域近日出現魚蝦等海洋生物死亡現象。海南省海洋漁業部門組織專業單位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取樣調查,初步查明原因為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局部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據海南省食安辦通報,在洋浦等地近海海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
  • 走進深藍|山東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9日訊2020年9月19日,由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東省海洋發展研究會、山東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聯合主辦的「山東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青島舉行。論壇以「共商海洋漁業科技新動能,謀劃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主題,聚焦山東海洋漁業,定位綠色高質量發展,以期為山東海洋漁業的發展尋求更多科學技術解決方案,為山東海洋強省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 山東建設海洋強省,5類海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漁業養殖更深更遠更綠色「海洋牧場的建設,將山東省以往在沿海-5米以下範圍的傳統養殖,推到-15米以下範圍的近遠海區域;日照市在黃海冷水團海域養殖三文魚,將山東省的海洋生態牧場拓展至離岸130海裡,更深、更遠、更綠色!」
  • 山東煙臺市招遠現夜光藻類赤潮 對人體無害但影響漁業
    27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引發海水變色的小顆粒其實是夜光藻,藻類密度已達到赤潮標準。該藻類沒有毒素,但會與海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  「最開始看到海水變紅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哪裡柴油洩漏了。」27日,招遠市辛莊鎮東良村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發現海水異狀的時候是26日中午12點多,當時海上有霧,遠遠看時看不真切,走近才發現,海邊上出現了一道幾百米長、五六米寬的紅色海水帶。
  • 山東乘風破浪建設海洋強省 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張建東說,作為國家唯一的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省份,目前山東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項目)105處,其中國家級44處,佔到全國的40%,穩居全國首位。   同時,海洋牧場正在成為海洋漁業發展新六產的綜合載體。
  •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談加快「海上糧倉」建設 實現漁業...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談加快「海上糧倉」建設 實現漁業發展新跨越2015-11-10 11:10:00今年以來,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省海洋與漁業系統按照「三個五」(五大產業、五大工程、五大體系)的工作架構,邊規劃、邊建設,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海上糧倉」建設有了較大進展。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請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立平、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郭鵬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今天,我們舉辦「『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邀請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先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立平先生,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郭鵬先生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張建東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 4分鐘帶您領略山東海洋
    齊魯網9月26日訊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為海洋大省,在走向海洋、走向深藍的過程中,山東一直充當排頭兵。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和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打造的《海上牧歌》欄目,從3月1日成立至今,在半年的時間裡,行程1.5萬公裡,走過了全省3345公裡的海岸線,足跡踏遍了沿海各地。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我省在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陵水新村港赤潮監控區工作。自2004年起,我廳組織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對陵水新村赤潮監控區開展了長期定期定點的海洋環境狀況監測,在赤潮易發期每半月監測一次,以及時發現赤潮的發生發展,並開展赤潮相關研究。赤潮監控區設立十年來,新村港海域未發生嚴重的赤潮災害損失。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何金水說,經過對沿海近岸海域海水取樣化驗發現,龍海市港尾鎮、漳浦縣佛曇鎮一帶發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是會產生麻痺性貝毒的有毒藻種鏈狀裸甲藻。在龍海港尾、漳浦佛曇海域採集的6份牡蠣、貽貝樣品中均能檢出麻痺性貝毒。  記者從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在此之前,泉州海域已經發現同樣的有毒赤潮,在泉州深滬灣採集的貝類樣品中也檢出麻痺性貝毒。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赤潮,大海的「紅色幽靈」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尾聲,但仍會持續影響我國近海海洋環境。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近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為45~46次。
  •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書記王中丙調研深圳市海洋產業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書記王中丙調研深圳市海洋產業2017-10-14 09:4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        瀏覽量: 4022 次 我要評論 王中丙書記與企業代表座談&nbsp&nbsp&nbsp&nbsp10月12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書記王中丙來到深圳,進企業、看基地,並召開海洋高端裝備企業座談會
  • 今年福建省發生7起赤潮 持續時間36天
    據福建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監測,截至目前,今年福建省寧德三沙灣、平潭沿岸、泉州惠安海域、廈門海域共發生7起赤潮,涉及面積155.8平方公裡,持續時間36天。誘發赤潮的生物為東海原甲藻、夜光藻等五種,均是無毒藻類。至今未接到因赤潮而造成養殖損失的報告。去年同期,情況嚴重得多。
  • 山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海洋漁業等五大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立紅 濟南報導  11月3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五場「『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
  • 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原標題: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據監測,截至6月13日,廈門海域無毒赤潮仍在持續,影響面積縮小為約11平方公裡,分布於同安灣後田-鱷魚嶼海域、五緣灣海域及其灣口。泉州石獅、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見異常,未檢出有毒鏈狀裸甲藻,赤潮已消亡。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 海水呈現鏽紅色
    視頻截圖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據了解,今年3月10號也出現過海水變紅的現象。國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站副站長 侯季靈:「是在3月10號,在燈塔廣場這邊有海水變紅的現象,當時就去採了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是夜光藻聚集,當時面積有900平米。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
  • 福建印發近海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
    近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印發《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包括總則、組織機構和工作職責、常規監測與預警機制 、應急響應、後期處理 、保障措施等部分,以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最大程度地減輕赤潮災害造成的漁業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根據《預案》,應急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屬地為主、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應結合的工作原則。
  • 山東漁業資源減少推高海鮮價格 活魚少凍魚多
    漁業資源減少  推高海鮮價格  海鮮價格居高不下,採訪中,不少經營海鮮生意的異口同聲:海裡的魚少了。用海鮮經營戶王先生的話說,就是「海窮了」。「現在很多漁民出海一天,捕不到多少魚。」王先生坦言,由於天氣、汙染、成本、過度捕撈等原因,海洋漁業資源受到破壞,導致海貨產量減少。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但隨著沿海和海上經濟活動疾速擴張,一方面,人類向海洋索取資源的數量和種類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又濫用海洋自淨能力,讓藍色「母親」不堪重負。    綠潮、赤潮:藍色「母親」的眼淚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近期在渤海和黃海北部監測到大面積滸苔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