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發現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2020-09-05 深圳市海洋學會

冷泉通常指富含甲烷等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從海底沉積物界面下滲漏或噴湧的區域。冷泉又被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微生物、貽貝等生物以冷泉噴發物作為能量來源大量繁殖。其中,由甲烷厭氧氧化古菌(ANME,ANaerobic MEthanotroph)和硫酸鹽還原細菌(SRB,Sulfate-Reducing Bacteria)介導的甲烷厭氧氧化過程(AOM,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是支撐整個冷泉生態系統的主要能量來源,也是目前已知能夠維持生命的低能量極限反應過程之一(反應式:CH4 + SO42- HCO3- + HS- + H2O)。AOM每年屏蔽了海底約88%的甲烷釋放,深刻影響了深海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

在傳統的認知中,AOM過程將甲烷轉化為無機碳,不能為冷泉生態系統提供有機碳。然而,冷泉環境中存在豐富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大量依靠有機碳生長的異養微生物。對全球23個天然冷泉的調查發現,異養細菌的細胞量佔比可高達50%以上。冷泉生態系統大量的異養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碳來源一直是未解之謎。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章Genomic and enzymatic evidence of acetogenesis by 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發現了冷泉ANME古菌產乙酸的新途徑並解析了這一途徑的分子機制。


在AOM過程支撐的微生物生態系統中的乙酸產生

研究者利用連續培養8年後獲得的ANME-2a 富集物做起始樣品,將其培養在一個僅由AOM過程作為能量來源的氣液混合流動高壓培養系統中。該培養系統是研究團隊多年研發的深海環境模擬技術之一,可以獨立控制甲烷分壓和培養壓力,模擬深海天然環境的冷泉噴發。在長達8個月的培養實驗中,每兩天取樣,檢測到了AOM活性以及1.39~2.56 μM 的乙酸。大量可利用乙酸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在培養系統中穩定存在。通過同位素標記實驗證明乙酸的來源為甲烷,推測ANME古菌為介導甲烷轉化為乙酸的關鍵微生物。

ANME-2a將甲烷轉化為乙酸的分子機制

通過宏基因組學分析,發現在ANME-2a的基因組中不僅存在從甲烷到二氧化碳的這一經典的AOM途徑的所有基因,同時存在甲烷轉化成乙酸的完整途徑(圖1)。研究者克隆了編碼產乙酸最後一步的兩個關鍵蛋白ADP-forming acetate-CoA ligase(Acd)和 acetyl-CoA synthetase (Acs)的基因,將其在大腸桿菌中進行異源表達,並在體外鑑定相應的催化活性。結果顯示,Acd具有催化乙酸形成活性,其對acetyl-CoA的親和力為Km=31.28 μM (圖3b)。Acs對acetyl-CoA的親和力(Km=8.5 μM)為比對乙酸的親和力(Km=0.49 mM)更高(圖3d, 3e)。至此,研究者證實了ANME-2a古菌將甲烷轉化為乙酸的能力,並解析了其分子機制。


圖1 通過宏基因組學分析重建ANME-2a代謝途徑。紅色為甲烷轉化為二氧化碳和乙酸的途徑。

古菌的乙酸代謝在天然冷泉環境中廣泛分布

隨後,研究者對來自77個天然冷泉環境中的113個acd基因進行系統發育樹構建,證實古菌的乙酸代謝在冷泉環境中廣泛存在,指示甲烷轉化成乙酸這一生物過程的重要生態意義。


圖2 acd 基因在冷泉古菌中的分布


深海冷泉碳循環的新模型

基於上述結果,研究者提出了冷泉碳循環的新模型:ANME古菌將甲烷厭氧氧化為無機碳的同時產生有機碳,為生態系統中的異養微生物提供碳源(圖3)。計算表明,ANME古菌消耗的甲烷中有3~25%沒有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是轉化為乙酸或者其他的有機物。在深海冷泉環境中,由於高的甲烷分壓,甲烷轉化為有機碳不再是一個耗能反應(在本研究的實驗條件下,甲烷氧化為乙酸的吉布斯自由能為-4.6 kJ/mol),使得這一生物過程可持續。這一新發現的有機碳的產生過程對準確評估深海的碳儲庫,解析冷泉生態系統的形成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圖3 冷泉碳循環的新模型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楊姍姍為本文第一作者,張宇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呂永新、劉喜朋、王寅炤、範啟連、楊植峰、王風平、肖湘,以及比利時根特大學Nico Boon為合作作者。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860-8.pdf


文章來源: BioArt 責編 | 酶美

相關焦點

  • Nat Comm | 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AOM每年屏蔽了海底約88%的甲烷釋放,深刻影響了深海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在傳統的認知中,AOM過程將甲烷轉化為無機碳,不能為冷泉生態系統提供有機碳。然而,冷泉環境中存在豐富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大量依靠有機碳生長的異養微生物。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發現,一株深海冷泉芽孢桿菌在受到因重金屬鎘存在而產生的大量一氧化氮(NO)活性氧的脅迫時,能夠通過吸收鈣離子促進鐵離子吸收,進而激活NO雙加氧酶活性將NO轉化為NO3-,隨後促進硝酸根還原酶、亞硝酸根還原酶等一系列與氮元素循環相關的關鍵酶活性,最終將NO活性氧壓力轉化為氮循環的驅動力,從而有效增強細菌應對鎘脅迫的能力。
  • 科學網—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學術前沿】上海交通大學梁婉琪團隊發現水稻花粉外壁模式形成的...
    【學術前沿】上海交通大學梁婉琪團隊發現水稻花粉外壁模式形成的新機制 2020-10-23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稱鯨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從今年的3月10日起,我國的「探索一號」科考船開展了為期近1個月的海洋科學考察工作,其中在南海期間,科學家通過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下潛到深海中發現了一個3米長的「鯨落」,初步確定為齒鯨屍體,而且屍體殘骸中還存在著眾多肌體有機物質,表明這個「鯨落」形成時間還不長。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荷花圖估價60萬到120萬港幣,服不服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何為「鯨落」?
  • 科學家揭示珠江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來源—新聞—科學網
    河流輸送到海洋的溶解無機碳和有機碳受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的影響。
  • 科學網—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見習記者 趙廣立 「蛟龍號」先後兩次下潛南海冷泉區進行科學考察作業,順利取得冷泉區大量生物和地質樣本,「冷泉」也從冷冰冰的深海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熱」了起來。 冷泉並不是真的「冷」。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http://www.huaue.com  2020年5月25日  來源:天津大學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 Nat Microbiol:上海交通大學王風平教授團隊鑑定出海洋古生菌的新...
    2016年7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深圳大學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古生菌(archaea)中發現乙酸化(acetogenesis)過程,這提示著這些很少被人們研究的有機體在海底下產生有機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上海交通大學肖湘 11年終培養成功深海嗜壓古菌
    中國網3月11日訊 上海交通大學副院長、教授肖湘在2013年建設完成了深海環境模擬平臺,包括國際上唯一一套正在運行的長周期氣液混合流動培養系統,依此,組織了第一屆深海微生物技術培訓班。從事涉海工作13年的肖湘,主要帶領科研團隊,並參加過多次大洋航次科考,擔任過首席科學家。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近日,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權威期刊《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要期刊)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肖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通過HGF/c-Met途徑促進受體細胞轉移》(Cancer cell derived
  • Science Advances上海大學高質量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
    近日,上海大學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綜合性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Full-color fluorescent carbon quantum dots」的論文,報導了一種高亮度、高穩定的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全新製備方法——酸試劑調控材料表面給電子基團/吸電子基團策略,並成功地研製了全色發光膜以及多種類型的高顯色指數白光發光二極體(WLED)器件,使用該策略製備的碳量子點在環境中重金屬離子和汙染物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