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肖湘 11年終培養成功深海嗜壓古菌

2021-01-17 中國網

中國網3月11日訊 上海交通大學副院長、教授肖湘在2013年建設完成了深海環境模擬平臺,包括國際上唯一一套正在運行的長周期氣液混合流動培養系統,依此,組織了第一屆深海微生物技術培訓班。從事涉海工作13年的肖湘,主要帶領科研團隊,並參加過多次大洋航次科考,擔任過首席科學家。

就2013年的主要工作,據肖湘介紹,在2013年參加的美國AT-26航次,獲取8個深海熱液煙囪樣本;組織的第一屆深海微生物技術培訓班,全國共13家單位,32名研究人員參加;發表SCI論文6篇;應邀在國際會議上報告2次。

點擊進入 2013年度海洋人物評選專題

據了解建設完成的深海環境模擬培養系統,成功培養深海嗜壓古菌,為此肖湘教授準備了大約11年。

延展閱讀:

嗜極生物,或者稱作嗜極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極端」環境中生長繁殖的生物,通常為單細胞生物。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和中性生物。「極端」環境的定義是人類中心論的,而對這些生物本身而言,這些環境卻是很普通的。也就是說,嚴格來講,這些「極端環境」是一些生物可以生存的地方,不論人類認為這些地方是普通的還是極端的。舉例來説,人可以被分類為嗜溫好氧生物。

當我們描述這些從人類看來極端的環境中生存的生物時,多數嗜極生物屬於古菌,儘管有時候這個詞包含一些細菌和真核生物。並非所有的嗜極生物都是單細胞的。比如嗜冷的蛩蠊(昆蟲)和南極磷蝦(甲殼類),以及能在任何環境都能存活的熊蟲(緩步動物門)就屬於嗜極後生動物。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發現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章Genomic and enzymatic evidence of acetogenesis by 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發現了冷泉ANME古菌產乙酸的新途徑並解析了這一途徑的分子機制。
  • Nat Comm | 深海冷泉有機碳來源的新機制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上海交通大學張宇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章Genomic and enzymatic evidence of acetogenesis by 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團隊(第二排左五為王風平) 深潛歸來
  • 細菌百態其三嗜熱嗜冷菌
    嗜熱微生物 嗜熱菌和超嗜熱菌在嗜熱微生物中最耐熱的。嗜熱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65℃~70℃,40℃以下不能生長,超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80℃~110C,最低生長溫度在65C左右。大部分超嗜熱菌是古細菌,但也有真細菌歸屬此類。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原文作者:Jonathan Lambert 之前只在DNA測序中發現過的洛基古菌(Lokiarchaea),如今被科學家成功分離並培養出來了。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風平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Growth of sedimentary Bathyarchaeota on lignin as an energy source」。
  • 【科技日報】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如果將地球約46億年的年齡比作一天的話,古菌早在凌晨5點多鐘就出現了,而人類則是在深夜23點58分才誕生,因此古菌的『古』,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這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時間很早,對極端環境適應能力最強,因此至今仍廣泛分布於地球各種極端環境,如高溫熱泉、鹽湖、深海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向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實驗3」號科考船上,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古菌廣泛分布在地球的各種環境中,海洋也是古菌的家園,海洋古菌是海洋生物量最多的微型生物之一。
  • 嗜鹽菌的特性與高鹽廢水生物處理的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論述了嗜鹽菌的形態特徵、營養構成、生理特性和嗜鹽機理,以及利用其特性在含鹽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綜述了國內外生化處理高含鹽量有機工業廢水的實驗研究成果、在實際廢水工程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對嗜鹽菌的培養與馴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含鹽廢水處理工程的設計與運行有指導意義。
  • 人類或起源於古菌?真假?
    這些相似之處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進化聯繫,這也促使洛杉磯加州大學的 James Lake 提出了生命進化樹的另一種版本。他認為,細胞生命實際上開始於雙向分裂,這意味著生命只有兩個巨大的分支:細菌和古菌。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古菌(Archaea)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古菌大會」)上,古菌學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就給廣州日報記者解析了這個說法的科學內涵——這與寄居在恐龍體內的大量古菌有關,古菌能產生甲烷,通過放屁使得空氣中甲烷的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大增,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恐龍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高溫高鹽中都能生存 古菌展現「絕地求生」
    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古菌更令人感到陌生。那麼,古菌到底是什麼呢?中國政府網稱,古菌(Archaea)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
  • 上海交通大學(成都)研究生培養基地,來了!
    11月25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帶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並見證籤署多項校地合作協議,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會見來賓並出席籤約儀式。成都市政府副市長曹俊傑,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成都天府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副校長奚立峰,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吳旦,以及雙方有關部門、合作企業負責同志參加訪問活動及籤約儀式。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走近細看,三兩個小夥子穿著防護衣,面色漲紅,手裡拿著接近1米長的空管往土壤裡深插……這是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李猛課題組外出深圳紅樹林採樣的一個場景。2011年,31歲的李猛在香港大學取得微生物生態學與環境毒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他加入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2016年成為深圳大學的特聘教授。目前李猛帶領著一支近30人的團隊對古菌領域進行研究。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在已有研究中,微生物學家主要依靠純菌株培養和單基因多樣性調查來探究古菌。然而,在目前已發現的27個古菌門中,只有6個門的古菌有代表性物種已成功獲得分離培養。基因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不斷發展正在徹底改變有關古菌的認知。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圖為黃石公園的大稜鏡溫泉,水深50米,直徑約90米,水溫70攝氏度,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古菌。古菌被發現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注意,這緣於它們奇特的生活方式。與一般的細菌不同,古菌常生活在極端條件下,如深海處的熱泉口、地下的高壓熱溢口、鹽鹼湖、海灘涂等特殊環境中。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在已有研究中,微生物學家主要依靠純菌株培養和單基因多樣性調查來探究古菌。然而,在目前已發現的27個古菌門中,只有6個門的古菌有代表性物種已成功獲得分離培養。基因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不斷發展正在徹底改變有關古菌的認知。
  •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體分鋁基複合材料無壓滲透成套...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體分鋁基複合材料無壓滲透成套設備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體分鋁基複合材料無壓滲透成套設備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專用儀器儀表/教學專用儀器 採購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