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記者了解到,在前期科考調查中,該所張鑫研究組用拉曼光譜觀測到我國南海冷泉環境中單質硫含量豐富,但形成原因並不清晰。微生物是硫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對深海硫循環有重要貢獻,但限於採樣困難、微生物難於分離培養等因素,科研人員對深海微生物參與硫循環形成單質硫的機制知之甚少。
針對這種情況,孫超岷課題組藉助「科學」號科考船從南海典型冷泉環境中分離得到一株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的細菌Erythrobacter sp. 21-3,經拉曼光譜檢測,確定其介導形成的單質硫結構為環狀多聚硫S8。
為深入了解該菌形成單質硫的分子機制,研究組分別藉助蛋白組學、分子遺傳學及分析化學等手段深入揭示了Erythrobacter sp. 21-3驅動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的關鍵基因和相應功能,提出了一種前人從未發現的新型硫氧化途徑。
在該途徑中,第一步反應由Thiosulfate dehydrogenase (TsdA)蛋白介導,氧化兩個硫代硫酸根生成連四硫酸根,進而Thiosulfohydrolase(SoxB)水解連四硫酸根上的磺酸基,剩餘硫烷聚合形成多聚硫(S8)。在特定情況下,多聚硫S8被Sulfur dioxygenase(SdoA或SdoB)氧化為亞硫酸根,最終氧化為硫酸根。
基於宏基因組的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該途徑廣泛存在於赤桿菌及其他變形菌門和擬桿菌門微生物中,說明該新型硫氧化途徑對深海硫元素循環有重要貢獻。據悉,該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微生物硫氧化途徑,也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存在大量硫單質的成因及深海硫元素循環的新型機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來源: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6-020-0684-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