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01 生物谷




維管植物細胞壁中的木質素存儲了陸地生物圈約1/3的有機碳,在植物的生長發育、水分運輸、機械支撐和抵抗逆境脅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然而由於木質素的存在,細胞壁中豐富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多糖類物質難以被充分利用,從而制約了畜牧業、造紙和生物能源的生產效率,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木質素主要存在於秸稈和木材中。每年我國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各類秸稈高達7億多噸,而玉米秸稈約有3.5億噸。玉米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種植面積位居前三的作物,除了作為糧食外,也是青貯飼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的重要原料。因此如何化廢為寶,高效率低成本地利用玉米及其他作物秸稈,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在

生物質

資源利用領域的研發熱點。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培育高細胞壁品質玉米和能源草的研發。通過特色資源篩選、突變體鑑定和木質素基因工程調控等工作,獲得了多個細胞壁降解效率高且具有潛在商業化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其中,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1-6)是一類著名的木質素積累改變的種質資源,從發現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團隊通過對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2的基因功能解析,發現了植物一碳代謝介導的木質素合成調控新機制。該研究最近在線發表於植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青島能源所博士吳振映和南京林業大學博士任浩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付春祥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表明一碳代謝途徑中的四氫葉酸循環能夠影響與其偶聯的甲硫氨酸循環,進而改變木質素單體的氧甲基化程度。其中,甲硫氨酸循環的代謝物——S-腺苷甲硫氨酸(SAM)能夠為木質素單體氧甲基化反應提供甲基供體,並生成S-腺苷高半胱氨酸(SAH)。該研究發現在bm2突變體中,增加的SAH能夠通過與SAM競爭,抑制木質素合成途徑中氧甲基化酶的反應速率,最終導致木質素單體氧甲基化程度的降低。更為重要的是,突變體的木質素總量並未發生顯著性改變,植株能夠正常生長發育,但由於木質素成分的改變,最終使秸稈中纖維素等多糖的轉化效率發生顯著提高。為了驗證該調控機制的廣泛適用性,研究人員還在能源草柳枝稷中對SAH的積累水平進行了分子調控。發現調低SAH的水平,能夠顯著提高木質素單體的氧甲基化程度;而調高SAH的水平,則能夠顯著降低木質素單體的氧甲基化程度,進而增加細胞壁多糖的降解效率。該工作近期在線發表在植物工程領域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青島能源所博士白澤濤和碩士畢業生齊天雄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付春祥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上述研究表明通過調控木質素合成途徑偶聯的甲基供體的代謝,能夠顯著改變木質素的合成,並提高細胞壁的轉化利用效率。該工作加深了人們對木質素合成調控的認識,為當前木質素合成調控提供了新的研發方向和靶位點。另外,與該工作相關的基因資源、技術體系和種質資源也形成了獨立的

智慧財產權

,並進行了專利申報。今後進一步對上述基因資源的深度消化和搭配利用,有利於通過分子設計育種培育出更多低成本高轉化效率的能源與飼料作物新品種。該研究獲得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生物燃料重點實驗室以及山東省能源生物

遺傳

資源重點實驗室的支持。


相關論文發表與專利申請:


1、Bai Z, Qi T, Liu Y, Wu Z, Ma L, Liu W, Cao Y, Bao Y, Fu C. (2018) Alteration of S-adenosylhomocysteine levels affects lignin biosynthesis in switchgrass. Plant Biotechnol J. doi: 10.1111/pbi.12935.


2、Wu Z, Ren H, Xiong W, Roje S, Liu Y, Su K, Fu C. (2018)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odulates methyl metabolism and lignin monomer methylation in maize. J Exp Bot. doi: 10.1093/jxb/ery208.


3、付春祥、熊王丹、吳振映、劉雨辰、齊天雄、劉文文、劉金麗,柳枝稷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1調控木質素合成的應用,中國,專利號:CN201711439616.9


4、付春祥、白澤濤、齊天雄,一種柳枝稷腺苷高半胱氨酸在改變木質素單體和提高細胞壁降解效率方面的應用,中國,專利號:CN201810067736.9


5、付春祥、吳振映、熊王丹、劉雨辰、蘇崑龍、姜珊珊、劉金麗,與bm2表型相關的基因、變異及分子標記物,中國,專利號:CN201810245764.5(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副研究員房林和碩士生徐新等科研人員,在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綜述:木質素生物合成的調控
    木質素是植物體內一種重要的次生代謝物質,在植物組織中可以增強植物細胞壁的機械強度,從而使其具有高度剛性。除此之外,在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認為,木質素時空合成由NAC-MYB基因調控網絡進行調控。
  • 實現木質素合成精準調控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研究組通過對木質素合成進行細胞特異性精準調控,實現了木質纖維生物質利用效率的顯著提高,同時增加植物木質纖維生物質的積累
  • MYB轉錄因子調控苦蕎蘆丁合成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茉莉酸誘導的MYB轉錄抑制子調控苦蕎蘆丁生物合成的新機制。  蕎麥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糧食作物,不僅富含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還富含其他糧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物質,其中蘆丁是最主要的抗氧化、降三高、通血管的活性物質。
  •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2018-11-02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揭示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的表觀調控機制
    12月17日,國際植物學著名刊物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學家,IF:7.3)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羅克明教授研究組題為「MicroRNA6443-mediated regulation of FERULATE 5-HYDROXYLASE gene alters lignin osition and enhances saccharification in Populus tomentosa(miR6443通過調控阿魏酸-5-羥化酶的表達調控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研究論文。
  • 研究人員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另外,木質素及其衍生物還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生物燃料,具有較高的工業經濟價值。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高細胞壁品質的作物新品種培育,在木質素合成的分子調控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木質素合成途徑在植物中較為複雜,受到多個關鍵酶基因和調控因子的共同控制,因此調控單個酶基因,往往會潛在影響其上下遊基因的協同改變。
  • 科學網—破解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破解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揭示了LTF1作為木質素合成的感應開關調控木質素合成的分子機制。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延強
  • 破解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流感病毒與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網絡,深化了對流感病毒複製周期的理解,為研製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在線發表。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硫醇的種類決定體系中質子梯度形成的動力學,進而調控ATP的合成速率。上述組裝的生物分子馬達體系將合成的有機小分子轉化為生命能量分子ATP,為進一步大面積能量採集及構建ATP驅動的生物分子器件奠定了重要基礎。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對苯二甲酸(PTA)是需求量大的石化產品,主要用於合成聚對苯二甲酸酯(如PET、PTT、PBT)等聚酯產品,2014年我國PTA產能達4600萬噸以上。目前,工業上生產PTA主要通過對石油基對二甲苯(PX)氧化製得。該項研究旨在開發和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資源製備PTA及其衍生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葉片是作物光合作用和有機物合成的主要器官,葉片形態建成與作物株型相關,可直接影響作物種植密度及產量。為提高密植狀態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及產量,作物育種過程中追求葉片直立(即葉片不下垂)而又緊湊(即葉片與莖的夾角小)。BR是重要的植物生長發育調節激素,圍繞BR信號調控葉片與莖的夾角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機理的研究,但關於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尚缺乏認識,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通過大量的細胞複製子和體外酶活功能實驗表明,病毒基因組複製第一步cRNA的合成主要通過mode A構象進行調控,而mode B構象主要在複製第二步聚合酶合成vRNA時發揮作用,並且這一過程需要其他病毒或宿主因子的參與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機催化研究組徐傑研究員和路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木質素分子結構中含有酚羥基、醇羥基和羧基等多種活性基團,可替代傳統石油化工產品應用於高分子材料合成。化學降解法是目前木質素降解的有效方法,對於木質素資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楊倩等重點綜述了近年來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降解低聚物在聚合物材料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