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稈固態厭氧消化研究獲得進展

2021-02-22 中科院之聲

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作物秸稈資源非常豐富,但資源化利用率卻很低。這些作物秸稈富含木質纖維素,難以生物降解,大部分被直接丟棄或焚燒,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巨大汙染。

  

厭氧消化技術是指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有機物質分解代謝產生甲烷、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過程。目前研究多聚焦在液態溼式厭氧消化工藝,對固態厭氧消化的研究卻較少。液態厭氧消化有發酵狀態穩定、甲烷產量高、發酵技術成熟等較為明顯的優點;但同時其發酵設備較大、佔地面積較大、用水較多、處理能力有限、後續沼液處理成本較高等缺點也較為突出。而固態厭氧消化具有設備簡單、佔地小、處理量大、用水少等優點,因此,農作物秸稈進行固態厭氧消化,可以實現沼氣和有機肥聯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固態厭氧消化也存在著較多的技術難題,其中溫度是制約固態厭氧消化的一個關鍵因素。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閆志英項目組碩士研究生劉楊研究了在不同溫度下水稻秸稈固態厭氧消化產沼氣的特性和其微生物群落的變化。研究發現高溫(55℃)條件下,水稻秸稈厭氧消化產甲烷量比中溫(35℃)條件下提高了20.38%,厭氧消化周期縮短41.38%,顯示出極高的厭氧消化效率。此外高溫條件下,厭氧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厚壁菌門的豐度,發生了極其顯著的變化。這是因為厚壁菌門中的很多細菌都有分解纖維木質素的基因並能表達相應的酶。高溫條件下,厚壁菌門呈現出極高的豐度,其中細菌對水稻秸稈的分解速度極快,而厭氧消化過程中的限速步驟主要在水解過程,這極大地促進了產甲烷過程的效率,也是高溫條件比中溫條件厭氧消化效率高的原因。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一套適用於農作物秸稈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策略,為利用固態厭氧消化處理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提供科學依據和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得到四川省重大科技項目(No. 2018SZDZX0024)、中科院戰略生物資源服務網絡計劃(No. KFJ-BRP-009)和寧夏農林科學院對外科技合作項目(NO.DW-X-2018011)的支持。

  

相關結果發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

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藍色思維解碼生物質厭氧消化
    在9月19日召開的「2014(第六屆)上海汙泥熱點論壇」上,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總工程師杭世珺一改以往的技術風格,以藍色經濟理論與生物質厭氧消化技術的結合為例,論證藍色經濟與產業結合之道,吸足眼球。「藍色經濟是從生態系統中尋找改變高度浪費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靈感,像大自然一樣將養分和能源串聯利用以達到可持續性。」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上海低碳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摘 要水稻生產過程是人為源溫室氣體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 和N2O 的產生與排放受農事管理與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稈還田措施,直接影響稻田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機質的含量
  • 汙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第一個:汙泥厭氧消化▼指南中指出:厭氧消化可以實現汙泥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汙泥可滿足《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中穩定化相關指標要求。適合大規模、集中處理的項目!並且關於厭氧給出了三條康莊大道,如下圖: 這裡面,厭氧處理後,經過自然幹化後進行土地利用,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現在都這麼幹。為什麼厭氧消化後直接注入土壤沒有幹的?如果可以直接注入土壤,厭氧消化後就不用再費九牛二虎之力去脫水了,就不用再絞盡腦汁的去想如何處理消化液了啊?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汙泥處理處置碳排放研究系列—— 厭氧消化工藝碳足跡研究
    1 研究假設不同工藝的碳足跡與處理廠的規模、實際工藝、設備選型等都直接相關,本研究不考慮處理規模因素的影響,計算單位質量(1Gg DM)汙泥採用汙泥濃縮+厭氧消化+脫水+土地利用技術路線時的碳排放量,由於各個汙水廠與汙泥處理處置所在地距離均不相同,因此在此研究中暫不考慮汙泥運輸至處理廠消耗化石燃料所帶來的CO2排放。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細胞壁的組分是木質纖維素,它們提供了莖稈的支撐力和防禦能力,同時作為最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秸稈的降解和轉化也一直受到關注。轉錄因子是水稻農藝性狀形成的一類重要調控因素,涉及產量、株高、生育期等,但如何影響水稻細胞壁的合成鮮有報導。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領銜的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近年來在《科學—進展》《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水稻與甲烷排放關係及其生物學機制。《中國科學報》對此採訪發現,甲烷這個「黑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因素探析及預處理技術介紹
    但是,汙泥厭氧消化的投資高、處理技術較複雜、啟動和處理的時間長,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由於溫度低,對汙泥厭氧消化系統的運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汙泥厭氧消化法的使用。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汙泥厭氧消化的優勢,解決汙泥厭氧消化的問題,提高汙泥消化速率,走汙泥的資源化利用之路,是今後發展汙泥厭氧消化處理的重中之重。
  • 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低氨氮廢水研究進展
    對於高氨氮廢水如汙泥厭氧消化液,由於中溫厭氧消化有利於廢水保持較高溫度。但在低氨氮汙水處理方面,北方城市汙水冬季溫度低、水量大,低氨氮廢水的冬季低溫問題使其難以形成穩定的部分亞硝化。   接種汙泥   通過接種AOB佔優勢菌的活性汙泥強化亞硝化過程,可縮短系統的啟動時間,有利於低氨氮廢水的短程硝化。
  • 國外化工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新進展
    在義大利波羅尼亞召開 的第五屆國際厭氧消化會議上 , 曾將這一領域 的研究作為 一 個討論專題 , 這 展示 了國外厭氧處理技術在化工廢水處理中應用 的新進展 。本文根 據有關文獻 , 對難生物降解物的厭氧降解 、化工廢水厭氧處理 , 以及化工廢水厭氧處理毒性問題作一綜述 。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淺談:水稻對土壤性質及生物的影響
    吳偉祥等[71-74]相繼報導了水淹條件下轉Bt基因水稻(克螟稻)秸稈還田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與同期的親本水稻秸稈相比,孕穗期和成熟期克螟稻秸稈對磷酸酶活性的影響不大,但對脫氫酶活性的影響非常顯著,並且存在差異;而在非水淹條件下,克螟稻秸稈還田對土壤蛋白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強度雖然沒有顯著性影響,但在培養過程中前63d內土壤脫氫酶活性明顯高於對照處理,之後兩種秸稈處理間的土壤脫氫酶活性差異逐漸消失
  • 水熱閃蒸預處理+高級厭氧消化技術
    針對市政汙泥、餐廚垃圾等城市生物質廢物脫水難和固體有機物水解限速的瓶頸問題,開發了「水熱強化水解-高級厭氧消化」處理工藝。結合新型高效厭氧反應器和深度脫水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生物質廢物的高濃、高效消化,有機物轉化率超過60%,大幅縮短處理周期,廢物減量化率達到70%以上。該技術得到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及重大水專項等重點項目的資助,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和一項省部級獎勵,並被列入環保部《國家先進汙染防治技術示範名錄》。目前已在東莞、淄博、無錫、合肥、深圳、麗江等地得到應用。
  • 科學家找到水稻脆稈顯性控制基因,解秸稈還田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研究中心吳躍進研究員課題組在水稻顯性脆稈Sdbc1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水稻》上。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氧還感應蛋白RSP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汙泥熱水解+厭氧消化技術將佔據汙泥處理工程「C」位?
    在汙泥處理處置的各技術中,厭氧消化由於能在實現汙泥常規處理處置的同時,實現能源化(產甲烷),被列入我國政府主推的幾種汙泥處理處置主導技術。在我國汙泥厭氧消化設施的實際運行中,汙泥處理處置設施運行效率受制於低有機質、高含砂量等泥質特性的影響,整體運行和產甲烷效率明顯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同等規模的厭氧消化設施。為保證汙泥厭氧消化系統的高效運行,實現汙泥的穩定化和無害化,合理的預處理技術勢在必行。
  • 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一直存在爭議,纖維素酶對植物細胞壁具體降解方式的研究也未見報導。因此,木質纖維素的有效前處理和纖維素酶水解植物細胞壁過程的可視化研究,將大大提升木質纖維素生物煉製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員在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的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未有定論。因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團隊通過對水稻土進行氯仿燻蒸和不燻蒸處理形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異,並設置了乾濕交替(0-30天不淹水,氧氣充足;31-78天淹水,氧氣受限)、持續淹水(氧氣受限)和厭氧淹水(氮氣排空空氣,無氧氣)三種水分條件進行78天的培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