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思維解碼生物質厭氧消化

2021-01-08 中國水網

藍色經濟是人類效仿自然循環的生態法則尋求的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道法自然止於理論?零廢物是夢想?藍色經濟應如何與產業相結合,讓理想照進現實?在9月19日召開的「2014(第六屆)上海汙泥熱點論壇」上,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總工程師杭世珺一改以往的技術風格,以藍色經濟理論與生物質厭氧消化技術的結合為例,論證藍色經濟與產業結合之道,吸足眼球。

「藍色經濟是從生態系統中尋找改變高度浪費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靈感,像大自然一樣將養分和能源串聯利用以達到可持續性。」杭世珺說,「它摒棄了對廢物的傳統認識,推出了一種模擬自然的經濟發展模式,提高了人類對需求所做出的反應。」

與傳統經濟模式和綠色經濟相比,藍色經濟有四個顯著特點:創造就業機會、創造經濟價值、仿效生態系統和零排放。杭世珺認為:「藍色經濟是一種階梯模式,有更大的可持續性,提供就業機會,積累社會資本,因此既保護了地球的環境及資源,又使人類得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好方法,提高了企業的效能,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所以,簡而言之它是利用而非消耗了自然資源,創造了資源的增量。」

隨後,她以生物質厭氧消化技術與藍色經濟理論的結合應用為例,論證了這一觀點。

她說,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通稱為生物質,它包括植物、動物、真菌和微生物,如糞便、餐廚垃圾、汙泥及農村廢棄物等。

生物質厭氧消化技術是指人畜糞便、秸稈、汙泥、餐廚垃圾等生物質資源在厭氧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被穩定化,產生甲烷和CO2的過程。微生物生存反之所需要的養分來源於它對有機物質的分解發酵,這個過程稱為沼氣發酵。在這個過程中起作用的是甲烷細菌,產物有沼氣、沼渣和沼液。

那麼,怎樣將藍色經濟與之相結合呢?杭世珺畫出了一張清晰的生物質循環示意圖。以糞便及農村廢棄物厭氧消化為例,人畜糞便及農村廢棄物蓄積起來後經固液分離,一部分幹糞作為好氧堆肥和有機肥回到植物和作物,再供給動物,最後回到人類;漿液通過厭氧消化產生沼液、沼渣、沼氣,沼液經過處理回到自然水體並生產液態肥,沼渣製成有機肥,沼氣經脫硫淨化提純製成壓縮天然氣、產熱、產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

汙泥和餐廚垃圾的循環與前所述大致相同,汙泥厭氧消化經過汙泥均質池進行預處理,產生沼渣、沼氣、沼液,經過厭氧消化和好氧堆肥,最終回到動物植物以及人類。

「目前國際上推崇的生物質綜合厭氧發酵,包括糞便、餐廚垃圾、汙泥、農村的廢棄物,經過預處理、厭氧發酵等處理工藝,加工回收,作為氣、電又重新成為資源。」杭世珺介紹。

展望運用藍色經濟的發展前景,杭世珺表示,引進藍色經濟的概念後,環保產業必須研究一些新的技術和政策機制,如獎罰補貼等都應合理運用,以推進環保產業與其它行業(如種植業、養殖業、能源行業等)形成環環相扣的供應鏈,發展一種產業共生而不是上下遊相互擠壓的新型環保經濟模式。「用最科普的話說,環保行業在藍色經濟理念的指引下,要通過多學科、多部門、多項產業分工合作實現藍色經濟模式,將對環境和社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杭世珺最後用一句話總結。

(本文根據杭世珺在「2014(第六屆)上海汙泥熱點論壇」中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編輯:任萌萌

相關焦點

  • 水熱閃蒸預處理+高級厭氧消化技術
    針對市政汙泥、餐廚垃圾等城市生物質廢物脫水難和固體有機物水解限速的瓶頸問題,開發了「水熱強化水解-高級厭氧消化」處理工藝。生物質廢物經水熱閃蒸處理後,細胞質破碎,大量有機物溶解到液相,生物降解性得到改善的同時,物料粘度降低,脫水性能提高。結合新型高效厭氧反應器和深度脫水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生物質廢物的高濃、高效消化,有機物轉化率超過60%,大幅縮短處理周期,廢物減量化率達到70%以上。
  •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因素探析及預處理技術介紹
    因此如何減少汙泥汙染並且有效利用這類生物質能源對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汙泥厭氧消化技術概述目前汙泥的主要處理處置工藝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幹化焚燒、石灰穩定、深度脫水等。汙泥處置技術雖然呈多樣化的形式,但大多是基於使汙泥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的目的。
  • 走進義大利有機垃圾厭氧消化+沼渣堆肥處理廠
    2016威尼斯生物質與廢物能源化國際會議安排參觀了義大利BASSANO有機垃圾厭氧消化處理廠。該廠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設計,一直到2000-2003年才建成投產。該廠年處理源頭分類收集的有機生活垃圾35000噸,綠化廢物6000噸。採用乾式(40%含固率)厭氧消化+沼渣堆肥工藝。
  • 汙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第一個:汙泥厭氧消化▼指南中指出:厭氧消化可以實現汙泥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汙泥可滿足《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中穩定化相關指標要求。適合大規模、集中處理的項目!並且關於厭氧給出了三條康莊大道,如下圖: 這裡面,厭氧處理後,經過自然幹化後進行土地利用,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現在都這麼幹。為什麼厭氧消化後直接注入土壤沒有幹的?如果可以直接注入土壤,厭氧消化後就不用再費九牛二虎之力去脫水了,就不用再絞盡腦汁的去想如何處理消化液了啊?
  • 水稻秸稈固態厭氧消化研究獲得進展
    厭氧消化技術是指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有機物質分解代謝產生甲烷、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過程。目前研究多聚焦在液態溼式厭氧消化工藝,對固態厭氧消化的研究卻較少。液態厭氧消化有發酵狀態穩定、甲烷產量高、發酵技術成熟等較為明顯的優點;但同時其發酵設備較大、佔地面積較大、用水較多、處理能力有限、後續沼液處理成本較高等缺點也較為突出。
  • 我國生物質能源的利用現狀、開發意義及發展趨勢
    生物質氣化是在高溫條件下,利用部分氧化法,使有機物轉化成可燃氣體的過程。產生的氣體可直接作為燃料,用於發動機、鍋爐、民用爐灶等場合。3、生化轉化生化轉化主要包括厭氧消化技術和酶技術。厭氧消化是利用厭氧微生物在缺氧的情況下將生物質轉化為CH4、CO等可燃氣體。同時得到效果很好的可用作農田的肥料的厭氧發酵殘留物。酶技術是利用微生物體內的酶分解生物質,生產液體燃料,如乙醇、甲醇等。
  • 生物質的化學品和生物製品
    雖然期刊中的大部分文章仍然涉及木質纖維素生物質轉化為乙醇過程的預處理、水解和生物轉化,但該期刊還發表了一些與生物基化學品和其他生物製品有關的熱門文章。厭氧消化(AD)是一種用於生物能源生產有效且廣泛使用的技術。然而,AD的可持續性受到富營養的液體消化和富纖維固體消化的兩種副產品的影響。為了克服這些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種生物精煉廠的概念,以充分利用動物糞便,為動物糞便管理開闢新的增值途徑。本文研究的生物精煉廠包括AD、處理液體消化的電凝( EC),以及將固體纖維經真菌轉化為精細的化學品——幾丁質。
  • 汙泥熱水解+厭氧消化技術將佔據汙泥處理工程「C」位?
    在汙泥處理處置的各技術中,厭氧消化由於能在實現汙泥常規處理處置的同時,實現能源化(產甲烷),被列入我國政府主推的幾種汙泥處理處置主導技術。在我國汙泥厭氧消化設施的實際運行中,汙泥處理處置設施運行效率受制於低有機質、高含砂量等泥質特性的影響,整體運行和產甲烷效率明顯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同等規模的厭氧消化設施。為保證汙泥厭氧消化系統的高效運行,實現汙泥的穩定化和無害化,合理的預處理技術勢在必行。
  • 汙泥處理處置碳排放研究系列—— 厭氧消化工藝碳足跡研究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將做如下假設:①產生的沼氣被100%的收集利用,收集的沼氣通過燃燒轉化為CO2排放;②汙泥厭氧消化中VS的降解率為40%~50%(本研究選取40%);③汙泥中DOC的降解率與VS一樣為40%;④CH4和CO2的體積含量分別為65%和35%;⑤汙泥厭氧消化後通過土地利用釋放的溫室氣體主要為CH4,而CO2
  • 文章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水熱預處理玉米芯與餐廚垃圾的共消化性能
    全文簡述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和餐廚垃圾(FW)的厭氧共消化已得到廣泛應用。然而,水熱預處理(HTP)能否提高木質纖維素生物質的共消化性能值得進一步研究。這些結果對實際工程中優化FW和CC的共消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引 言厭氧消化是處理城市有機廢棄物的有效方法。在此過程中,廢物中的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受微生物的影響轉化為甲烷。餐廚垃圾(FW)被認為是一種有機物含量高的廢物(如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質和粗脂肪)。
  • 我國生物質能利用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在厭氧消化方面,中溫和高溫下的產氣可達5m^3/(m^3ˇ天),百千瓦量級的沼氣發電機組沼氣發電量可達1.4~2.6(kWˇh/m^3),發電效率高達38%。在熱解氣化技術方面已有多項技術裝備進入商品化階段,如荷蘭BTG開發成功的生物質高溫熱解裝置產氣率66%;德國、美國等開發出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家用生物質氣化爐用於用戶熱水和供暖;產熱量達630~2100萬kJ/h的大型生物質氣化裝置也已開發成功。
  •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
    在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
  • 季民——天津大學——環境生物技術,汙泥厭氧消化新技術,垃圾滲濾...
    所在院校: 天津大學       所在院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工程 研究領域: 環境生物技術,汙泥厭氧消化新技術
  • 水業大觀 | 俞漢青: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
    厭氧處理技術是實現有機物能源化和生物強化技術創新研究的重點。在本屆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
  • 什麼是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發電有哪些方法?
    生物質發電是一種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資源實現循環再利用發電的方法,比如垃圾焚燒發電、農林廢棄物氣化發電或者利用沼氣和垃圾填埋氣發電等。常用的生物質發電方法目前我國應用範圍最廣泛的生物質發電方式是沼氣發電法,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過厭氧發酵技術對廢棄物進行發酵處理,使其生成沼氣,然後利用沼氣推動發電機穩定運行,實現發電效果。由於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所以普及力度相對來說比較大。
  • 2020生物質能利用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投資前景趨勢分析
    而所謂生物質能(biomass脂肪燃料快艇energy ),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 生物質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
  • 降解植物生物質的厭氧菌
  •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馴化及成熟汙泥的特徵
    厭氧消化系統試運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厭氧汙泥,即消化汙泥。厭氧活性汙泥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厭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細菌和產酸菌,當兩種菌種達到動態平衡時,有機質才會被不斷地轉換為甲烷氣,即厭氧沼氣。
  • 厭氧技術的應用介紹!
    厭氧技術的應用介紹!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投資省、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氣能源、產泥少、耐衝擊負荷。針對不同的厭氧處理技術,指出了各種厭氧技術的工作原理,介紹了厭氧技術在化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並展望了厭氧技術工藝今後的研究方向。
  • 回答生物質+太陽能光熱生產液態陽光並發電的疑問
    專利相近的有中科熱物理所「CN203783662U-利用生物質和太陽能來製取甲醇及發電的多聯產裝置」。該專利性能和創新性不及我所提的方案。這個方案創新點如下:第一個創新點:比如藉助碳化膨化,使得沼氣厭氧發酵的原料更多。所有植物都能進行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