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泥處理處置碳排放研究系列—— 厭氧消化工藝碳足跡研究

2021-01-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0 前言

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第五卷《廢棄物》給出了對廢棄物填埋、生物處理、焚燒過程排放的CO2、CH4、N2O計算方法。本研究直接引用該方法,對汙泥處理處置不同工藝及環節的碳排放進行計算。除此之外,還通過查閱其它資料,對生物源排放、能量源排放、替代源排放進行劃分和計算。

通過計算汙泥厭氧消化伴隨沼氣回用和沼渣土地利用的CO2排放當量為253.4 tCO2e/Gg DM,其中生物源排放量為371.0 tCO2e/Gg DM,能量源排放量為294.5 tCO2e/Gg DM,替代源排放量為-412.1 tCO2e/Gg DM。由此可見,沼氣、沼渣利用對於整體工藝產生的碳減排效果較為明顯。

1 研究假設

不同工藝的碳足跡與處理廠的規模、實際工藝、設備選型等都直接相關,本研究不考慮處理規模因素的影響,計算單位質量(1Gg DM)汙泥採用汙泥濃縮+厭氧消化+脫水+土地利用技術路線時的碳排放量,由於各個汙水廠與汙泥處理處置所在地距離均不相同,因此在此研究中暫不考慮汙泥運輸至處理廠消耗化石燃料所帶來的CO2排放。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將做如下假設:

①產生的沼氣被100%的收集利用,收集的沼氣通過燃燒轉化為CO2排放;

②汙泥厭氧消化中VS的降解率為40%~50%(本研究選取40%);

③汙泥中DOC的降解率與VS一樣為40%;

④CH4和CO2的體積含量分別為65%和35%;

⑤汙泥厭氧消化後通過土地利用釋放的溫室氣體主要為CH4,而CO2和N2O的濃度很低,在此研究中忽略不計。

2 結果分析

在此技術路線中,假設汙泥通過重力濃縮後進入厭氧消化池中反應(中溫消化),產生的沼氣全部用於內燃機燃燒產電和發熱回用,沼渣脫水後進行土地利用。該處理工藝碳平衡示意圖如圖1所示。

汙泥厭氧消化伴隨沼氣回用和沼渣土地利用的CO2排放當量為253.4 tCO2/Gg幹汙泥。工藝排放當量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此技術路線中汙泥消化環節排放量最大為100.2 tCO2e,其次為濃縮環節其碳排放量為69.6 tCO2e、汙泥脫水環節其碳排放量為43.0tCO2e,最後為土地利用環節其碳排放量為40.6 tCO2e。

3 CO2排放源分析

從各環節排放清單入手,對不同排放源進行討論分析,本工藝CO2排放清單如圖3所示。

(1)生物源排放

生物源排放存在消化環節及土地利用環節中,其排放總量為371.0 tCO2e.

消化環節:主要包括甲烷焚燒產生的CO2以及汙泥消化產氣過程中產生的CO2,其排放量分別為208.4 tCO2e和112.2 tCO2e,總計320.6 tCO2e。

土地利用環節:汙泥土地利用中有機物的厭氧分解主要發生在汙泥施用後,汙泥土地利用釋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是CH4,而N2O、CO2的濃度很低,在此忽略不計。此環節甲烷的排放量為2.4 t,其排放當量為50.4 tCO2e。

(2)能量源排放

能量源排放存在於整條技術路線的所有環節中,其排放總量為294.5.tCO2e,其中汙泥消化環節所佔比例最高,接近能量源排放總量的一半(如圖4所示)。

濃縮環節:本研究假設採用帶式濃縮機,其加藥量非常少,CO2排放主要來自濃縮機運行時本身的電能消耗,其值為69.6 tCO2e。

消化環節:消化過程中能量消耗主要來自系統加熱和攪拌,本研究僅考慮這兩種能量消耗所帶來的CO2排放,其值為138.9 tCO2e。

脫水環節:為了提高汙泥脫水效率,降低脫水能耗,一般會在脫水環節加入藥劑進行調理,因此本研究在考慮電能消耗的同時還考慮了藥劑製備所帶來的能源消耗及間能耗,其值為43.0 tCO2e。

土地利用環節:汙泥土地利用時,只有春秋兩季施用,但是汙泥每天都在摻燒,所以汙泥有時需要儲存幾個月後再利用。汙泥儲存、運輸、施用過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本研究將這些都考慮在內,其值為43.0 tCO2e。

(3)替代類排放

替代類排放存在於消化環節和土地利用環節,其產生的碳匯總量為412.1 tCO2e。

消化環節:此次研究中,假設產生的沼氣30%用於發電,這些用於代替電能消耗,還有約70%的沼氣直接熱能利用,這些熱能用於代替柴油的消耗。綜上,汙泥厭氧消化中沼氣的利用可以替代的碳排放值為-359.3 tCO2e。

土地利用環節:汙泥土地利用替代了肥料的使用,從而減少了生產肥料的能耗。假設化肥生產中消耗的能量是電能,則土地利用產生的替代碳排放值為-52.8 tCO2e。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汙泥處理處置碳排放研究系列——碳排放研究背景及方法
    中國是世界上甲烷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世界銀行數據),約佔全球甲烷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廢棄物和汙泥的甲烷排放量約佔全國排放量的10%,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全國排放量的15%,因此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將成為我國甲烷減排的重要手段。據此,我們應該意識到有機廢棄物處理行業蘊含的高效減排潛力,並探索出了一些可行的碳減排路徑。
  • 汙泥熱水解+厭氧消化技術將佔據汙泥處理工程「C」位?
    近年來,隨著我國汙泥問題的凸顯和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日漸重視,城鎮汙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處理處置被提上了日程,一批汙泥處理處置設施得到了建設
  • 汙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第一個:汙泥厭氧消化▼指南中指出:厭氧消化可以實現汙泥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汙泥可滿足《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中穩定化相關指標要求。適合大規模、集中處理的項目!並且關於厭氧給出了三條康莊大道,如下圖: 這裡面,厭氧處理後,經過自然幹化後進行土地利用,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現在都這麼幹。為什麼厭氧消化後直接注入土壤沒有幹的?如果可以直接注入土壤,厭氧消化後就不用再費九牛二虎之力去脫水了,就不用再絞盡腦汁的去想如何處理消化液了啊?
  •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因素探析及預處理技術介紹
    汙泥產量增長的同時亦帶來了嚴峻的環境汙染壓力。因此如何減少汙泥汙染並且有效利用這類生物質能源對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汙泥厭氧消化技術概述目前汙泥的主要處理處置工藝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幹化焚燒、石灰穩定、深度脫水等。汙泥處置技術雖然呈多樣化的形式,但大多是基於使汙泥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的目的。
  • 餐廚垃圾處置方式及其碳排放分析
    因餐廚垃圾具有高有機質與油脂成分及高含水率(77%以上)、易生化降解等特點,所以,若得不到及時、合理處置,必將對社會環境與人體健康帶來巨大安全隱患。圍繞餐廚垃圾科學、合理處置問題,世界各國已進行了大量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填埋、焚燒、簡單加工作為飼料等方式仍在不同程度上應用於餐廚垃圾的處理。近些年來,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已引起各國關注。
  • 同濟大學李詠梅:過氧化鈣在汙泥預處理和汙水深度處理的應用研究
    目前,厭氧消化是一種汙泥穩定化處理的重要手段,能夠實現汙泥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處理目標。然而,我國市政汙泥有機質厭氧生物轉化率明顯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此外,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大量的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學品被使用後通過各種途徑排放到水體環境中,使得這些化學品成為汙水和汙泥中不可忽視的新型汙染物。在厭氧消化處理過程中如何有效解決上述矛盾是汙水廠運用厭氧工藝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 盛大環境 |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綜述
    對現代化的汙水處理廠而言,汙泥的處理與處置已成為汙水處理系統運行中最複雜、且花費最高的一部分。一、汙泥處理處置技術概覽近年來,住建部、環境部等國家相關部門先後頒布了《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處置及汙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HJ-BAT-002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處置汙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試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試行)》等政策及指導文件,對汙泥處理及處置給出了推薦路線。
  • 汙泥處理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 /生物汙泥密...
    其在汙泥堆肥減排技術研究、密閉式堆肥反應器研製、汙泥堆肥效益評價與汙泥堆肥高值產品開發四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通遼市汙泥處理工程、武漢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工程中進行了技術示範應用,在北京大興、廣東肇慶與陝西西安等地合作建成了汙泥堆肥密閉反應器處理示範工程。
  • 汙泥處理與處置技術分析!
    同時因為我國環境標準的提高,汙泥急需進行深度處理。汙泥的處理技術主要包括汙泥消化、幹化、堆肥和焚燒等。汙泥的處置技術主要有填埋、土地利用和建材化等資源化利用。1、常見汙泥處理技術(1)汙泥消化汙泥消化包括好氧消化和厭氧消化。好氧消化目的在於穩定汙泥、減輕汙泥對環境和土壤的危害,同時減少汙泥的最終處理量。
  •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基於大數據和溫室氣體...
    我們廣泛收集了1978年以來,特別是2009年—2019年間我國汙泥處理處置的基礎數據,從我國不同地區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的分布特徵入手,對不同區域不同歷史階段汙泥產量、技術選擇的差異等歷史數據展開分析,重點分析了好氧堆肥、厭氧汙泥消化、焚燒、深度脫水、乾燥和熱水解處理技術的時空分布;最後通過比較汙泥處理處置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區域貢獻,並評估了汙泥處理處置方式的改變對GHG排放潛在的影響。
  • 戴曉虎:汙水處理廠汙泥中病毒的賦存特性及處理處置過程中暴露風險...
    Ward等發現厭氧消化汙泥中,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核糖核酸和兩種最大的病毒蛋白都被裂解,這可能與汙泥中的核糖核酸酶和蛋白酶有關。一些研究表明土壤和混合垃圾中細菌的產生酶也具有滅活病毒的現象,Nasser等研究土壤中銅綠假單胞菌產生的純蛋白酶、蛋白酶和胞外酶對MS2大腸桿菌噬菌體和一系列腸道病毒失活的影響,發現所有被檢測的蛋白酶源均顯示出抗病毒活性,但活性取決於病毒類型。
  • 汙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主流方法合集
    每萬m3汙水經處理後汙泥產生量(按含水率80%計)一般約為5~10 t,汙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和處理效率的提高,必然導致汙泥數量的成倍增加。並且汙泥處理處置費用佔到整個汙水處理廠總費用的20%~45%,汙泥的處理與處置迫在眉睫。在傳統汙泥處理與處置方法應用的同時,一系列新興的汙泥處理工藝方法漸漸推廣,大致可分為源頭減量、預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三個方面。
  • 汙泥處理技術路線四大趨勢
    而國內外研究表明,汙泥脫水後炭化製成汙泥炭更能符合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汙泥處置發展方向。借鑑國際經驗,未來汙泥處理處置的技術發展主要有以下四條路徑:一、沼氣能源回收和土地利用為主的厭氧消化技術路線厭氧消化具有以下優點:1、提高後續處理的效率並減少後續處理能耗。
  • 13個汙泥處理處置項目技術工藝路線盤點
    「水十條」強調,需要推進汙泥處理處置:要求汙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汙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據統計,我國市政汙泥產生量2010~2014年保持較高增幅,預計到2015年產生量達到3509萬噸。而根據住建部的最新調查,目前中國各地汙水處理廠產生的汙泥無害化處置率約為56%。因此,有分析認為,「水十條」中我國汙泥處理處置的設施建設和處置率的明確要求,對汙泥處理處置行業將是「大考」。
  • 未來汙泥處理的主流技術是什麼
    3、技術路線生搬硬套汙泥處理技術主要有汙泥濃縮脫水、好氧消化、厭氧消化、幹化、堆肥和焚燒等。汙泥處置技術主要有填埋(包括地面、地下和水中)和土地利用。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汙泥幹化焚燒是當前最先進的汙泥處理技術,代表汙泥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因而不加分析地加以推廣。
  • 22個汙泥處理處置案例詳解
    -汙泥厭氧消化系統項目名稱:西安市汙水處理廠汙泥集中處置項目-汙泥厭氧消化系統項目推薦單位:普拉克環保系統(北京)有限公司項目所在地:西安項目類別:市政汙泥處理處置項目概況描述2019年普拉克與中節能(西安)生態環保有限公司籤約西安市汙水處理廠汙泥集中處置項目厭氧系統採購合同,普拉克提供整個厭氧系統的核心工藝包
  • 詳細解析8種汙泥處理處置相關工藝的成本及優缺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厭氧消化技術【工藝描述】汙泥厭氧消化是指汙泥在無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厭氧細菌將汙泥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使汙泥得到穩定的過程。汙泥厭氧消化主要有高溫厭氧消化、中溫厭氧消化和兩相厭氧消化。目前的研究熱點在預處理高溫熱水解和高含固厭氧消化,國外均有成熟的技術。
  • 季民——天津大學——環境生物技術,汙泥厭氧消化新技術,垃圾滲濾...
    : 環境生物技術,汙泥厭氧消化新技術,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高級氧化技術與膜分離過程,汙染環境的植物修復技術,城市和工業汙水處理廠設計,小型汙水處理設備,新型生物填料。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客座教授,《工業用水與廢水》編委,《工業水處理》編委,《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編委,《中國給水排水》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  環境生物技術,汙泥厭氧消化新技術,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高級氧化技術與膜分離過程,汙染環境的植物修復技術,城市和工業汙水處理廠設計,小型汙水處理設備,新型生物填料。
  • 住建部: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技術標準(徵求意見稿)
    1.0.1為科學合理地處理處置城鎮汙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汙泥,實現汙泥「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促進汙泥資源化,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於城鎮汙水處理廠產生的初沉汙泥、剩餘汙泥及其他汙泥處理處置的方案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管理、環境管理及安全管理。1.0.3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處置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 汙泥分類及汙泥處理技術方案
    厭氧消化(anaerobicdigestion):在無氧條件下,汙泥中的有機物由厭氧微生物進行降解和穩定的過程。中溫消化(mesophilicdigestion):汙泥在溫度為33-53℃時進行的厭氧消化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