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2020-12-07 科學網

定位試驗水稻田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供圖

 

■本報記者 王方

說到溫室氣體,公眾都知道二氧化碳,而僅次於它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正是甲烷(CH4)。雖然甲烷總量少,但升溫效應高,是二氧化碳的25~28倍。

農業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排放甲烷的40%左右,其中稻田約佔農業甲烷排放的3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領銜的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近年來在《科學—進展》《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水稻與甲烷排放關係及其生物學機制。《中國科學報》對此採訪發現,甲烷這個「黑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水稻品種越高產,甲烷越多?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口糧作物。張衛建介紹,水稻高產途徑有兩條:提高生物學產量;提高收穫指數,即收穫物中稻穀與稻草之比。而這兩種途徑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迄今尚無定論。

適度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增強莖稈及根系,是突破水稻單產徘徊不前的育種與栽培新途徑。但由於水稻當季光合產物也是稻田甲烷產生菌的重要碳源,因此,國內外普遍認為水稻高產新品種將進一步增加稻田甲烷排放。

該團隊研究發現,水稻高產新品種不僅可以通過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的形式為稻田甲烷產生菌提供更多的碳源,促進甲烷產生過程;同時也可以通過強大的通氣組織(根系)為稻田甲烷氧化菌提供更多氧氣,促進甲烷氧化過程。

團隊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張俊博士解釋道:「當土壤貧瘠時,甲烷產生的碳源主要來自當季光合產物,高產品種可以顯著促進甲烷產生進而增加排放。當土壤比較肥沃時,土壤有機碳源充足,但氧氣不足,高產品種根際泌氧強,可以促進甲烷氧化進而減少排放。」

「水稻品種對稻田甲烷排放的調控,是通過植株影響土壤碳源和氧源及微生物群落狀況,進而調控甲烷的產生和氧化過程,是作物—土壤系統的地上地下互作過程。」張衛建說。

2017年,他們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的成果表明,高產新品種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取決於稻田土壤有機質水平。當稻田土壤貧瘠(有機質含量低於1.4%)時,高產品種會提高甲烷排放;在中高產稻田(有機質含量高於2.1%),高產新品種顯著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由於中高產稻田的甲烷排放總量遠高於貧瘠稻田,因此,高產新品種的甲烷淨減排量遠高於其在貧瘠稻田的增排效果。而且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我國80%以上的稻田有機質含量高於2.1%,且近年來呈現遞增趨勢。

「由此可見,我國水稻高產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不僅保障了國家的口糧安全,而且起到了甲烷顯著減排效果。」張衛建指出。

收穫指數越高,減排越顯著?

高產水稻品種「促進耕層增氧—激活土壤氧化菌—促進甲烷氧化」的減排機制被揭示,意味著「魚與熊掌,亦可兼得」。那麼,第二條途徑——以提高水稻收穫指數來獲得高產的同時實現減排,可行嗎?

張衛建在《自然》雜誌上閱讀到一篇研究文章,其認為通過提高收穫指數,減少光合產物向地下輸入,能顯著降低甲烷排放,是高產低碳排放的品種選育之路。

但他帶領團隊發現,收穫指數變化對甲烷排放的影響只在水稻後期顯著,而此期排放的甲烷不到全生育期總量的20%;另外,收穫指數提高只在長期淹水稻田有減排效果,減排潛力只有4.4%,而目前全生育期淹水的稻田佔稻田總面積不足30%。

「也就是說,通過提高收穫指數實現甲烷減排的潛力非常有限。」張俊說道,不過,收穫指數提高可能減少下一季稻草還田量,的確存在一定的減排潛力。

2018年12月,該團隊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稱,現代水稻高產品種收穫指數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約0.55),進一步大幅提升的難度非常大。因此,僅靠提高現代品種的收穫指數,很難實現水稻單產的大幅度提升和稻田甲烷排放的顯著減少。

「在水稻複種指數持續下降、稻田面積難以增加、收穫指數已近高限等多重壓力下,通過品種改良和農藝創新,實現水稻單產的持續穩定增長,是確保我國『口糧絕對安全』的根本途徑。」張衛建認為,高產低排放的品種選育和稻作創新需要新智慧。

秸稈還田越多,甲烷排放越多?

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強莖稈及根系,水稻長得又高又大,秸稈量增加了怎麼辦?

張衛建介紹,「作為寶貴的農田生物質資源,作物秸稈既是土壤生物的食物,也是高效的有機肥源。我國每年生產8億多噸作物秸稈,其養分含量相當於500多萬噸尿素、1000多萬噸過磷酸鈣、1000多萬噸硫酸鉀。」

在他看來,秸稈能還田則還田。這既是保障土壤健康和化肥「負增長」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秸稈焚燒汙染空氣的有效途徑。

但就稻田而言,秸稈也是土壤甲烷產生的主要原料之一,學界和公眾非常擔心稻田秸稈還田會顯著增加甲烷排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稻田秸稈還田對甲烷排放的促進效應僅與還田量有關,與還田年限無關。而張衛建團隊通過15年長期定位試驗,2019年1月16日在《科學—進展》上揭示了秸稈對甲烷排放的影響隨還田年份延長而呈顯著降低趨勢。

稻田甲烷排放由土壤中甲烷產生菌和氧化菌控制,前者喜好秸稈等有機物料及厭氧環境,後者喜歡甲烷和氧氣。稻田淹在水下,土壤中的氧氣主要通過水稻植株和根系輸入。在還田起始年份,秸稈和淹水迅速激發產生菌生長,甲烷大量產生。此時,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長受秸稈還田抑制,影響了氧氣輸送,氧化菌生長則受影響,稻田甲烷不能被氧化,排放高。

但還田約3年後,稻田土壤肥力顯著提高,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長旺盛,促進了氧氣輸送,土壤含氧量迅速提高,氧化菌快速增長,將甲烷氧化為二氧化碳,甲烷排放量顯著下降。

「綜合國內外已有成果,發現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張衛建表示,該成果不僅可為全球稻田溫室氣體排放估算提供重要參數,而且可以矯正社會對稻田秸稈還田的認識。

「錯誤的估算會導致評價不準,對亞洲一些稻作國家不太公平,另外也希望引起人們對創新作物選育與栽培技術更加準確的認知。目前,我們正聯合全國優勢隊伍,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為平臺,開展水稻豐產優質和稻田固碳減排的稻作技術研發,積極為水稻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做貢獻。」他說道。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11/gcb.13737;

DOI:10.1111/gcb.14529;

DOI:10.1126/sciadv.aau9038

 

《中國科學報》 (2019-01-22 第8版 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Nature:第一種低甲烷排放的水稻問世
    稻田產生的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的影響。而英國《自然》雜誌在7月23日公開發表的一項植物科學研究中,介紹了一種新開發出的高澱粉水稻品種SUSIBA2。它有望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甲烷排放。這是第一種高產量低甲烷排放的大米,能為稻田產生的強效溫室氣體問題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作者表示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長趨勢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在這個世界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相關成果7月15日發表於《環境研究通訊》。 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因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它在大氣中的存續時間相對較短,排放量也比二氧化碳少,但因為吸收熱紅外輻射的效率更高,因而溫室氣體效應更強。在100年的尺度內,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8倍。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甲烷相關生物過程對淹水水稻土中...
    還原脫氯是完全去除有機氯化汙染物(OCPs)的有效途徑,常被報導與甲烷(CH4)氧化或厭氧環境中的甲烷生成相關。然而,脫氯與CH4相關的生物過程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基於補充CH4可以促進OCPs脫氯的假設,本文研究了CH4相關的生物過程在添加林丹的淹水水稻土自淨化過程中的作用,滅菌土壤(S)、滅菌土壤+ CH4 (SC)、未滅菌土壤(NS)和未滅菌土壤+ CH4 (NSC) 4個處理持續28 d。結果表明,滅菌土壤和CH4的添加均促進了淹水水稻土的林丹降解和CH4排放。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 根據《自然》雜誌科學報告指出,科學研究人員們通過在格陵蘭島冰芯研究之中,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從冰芯之中發現了微小而古代氣泡,表明我們已經嚴重高估了甲烷的自然循環,同時大大低估了對我們人類地球的影響。 甲烷的影響力有多大?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甲烷相關生物過程對淹水水稻土中林丹降解的作用
    還原脫氯是完全去除有機氯化汙染物(OCPs)的有效途徑,常被報導與甲烷(CH4)氧化或厭氧環境中的甲烷生成相關。然而,脫氯與CH4相關的生物過程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基於補充CH4可以促進OCPs脫氯的假設,本文研究了CH4相關的生物過程在添加林丹的淹水水稻土自淨化過程中的作用,滅菌土壤(S)、滅菌土壤+ CH4 (SC)、未滅菌土壤(NS)和未滅菌土壤+ CH4 (NSC) 4個處理持續28 d。結果表明,滅菌土壤和CH4的添加均促進了淹水水稻土的林丹降解和CH4排放。
  • ...Biochemistry:水稻土甲烷厭氧氧化對不同電子受體和長期施肥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團隊利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對不同施肥的稻田土壤,添加不同電子接受體進行厭氧培養,研究水稻土甲烷厭氧氧化對不同電子受體和長期施肥的響應機制稻田是溼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甲烷排放源之一,也是AOM發生的熱點場所。同時,稻田受到高強度的田間管理幹擾,使其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特徵與自然溼地存在顯著差異。
  • 甲烷排放對溫度非常敏感
    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全球變暖潛力比二氧化碳大很多倍,所以了解其排放會怎樣隨溫度升高而改變對於氣候預測很重要。這些作者根據有關實驗室培養物、環境樣本和整個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對甲烷排放的溫度依賴性進行了一個元分析。他們發現,甲烷排放隨溫度升高而增加的速度要快於碳循環中另外兩個關鍵速度過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 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被低估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比此前估計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國環境保護基金組織的研究稱,近年來,水資源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地區採用間歇性淹水法種植水稻。
  • 全球甲烷排放已達有記錄以來最高點
    7月15日,《環境研究通訊》期刊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的甲烷排放已經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來自全球碳項目的研究者發現,在2000年到2017年間,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長趨勢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在這個世紀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攝氏度。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因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由於吸收熱紅外輻射的效率更高,因而溫室氣體效應更強。在100年的尺度內,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8倍。
  • 衛星監測新冠肺炎期間的甲烷排放
    鑑於其重要性,加拿大GHGSat公司與SRON荷蘭空間研究所的Sentinel-5P小組合作,調查COVID-19期間甲烷排放的熱點。二氧化碳通常是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而化石燃料的生產是甲烷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
  • 水稻種植影響全球變暖遠超預期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發布的一份氣候變化研究顯示,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遠超預期,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水平高出近一倍,這需要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 一氧化二氮,也稱為氧化亞氮,是一種重要的長效溫室氣體。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報導稱,這些發現增加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全球水稻種植造成的氣候變化程度是人們所認為的兩倍。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環保協會(EDF)發布的一份全球分析報告對印度水稻農場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領導本次全球碳計劃研究的法國氣候與科學實驗室研究員 Marielle Saunois 表示,為了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各國不僅需要減少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而且還需要減少 甲烷的 排放。因此,有必要定期更新全球甲烷排放量數據,因為減少甲烷 排放會對控制全球氣候迅速升高有積極影響。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那麼我們今天來說一下「甲烷」甲烷作為天然氣還有頁巖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擁有最穩定的烷烴分子結構,具有高度的四面體對稱性,極難在溫和的條件下對其活化,轉化往往需要在600℃—1100℃的高溫下進行反應。多年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著重點多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採用基於區域和不同作物類型的具體排放因子估算了全球農業氮肥施用的氨排放總量。 為此,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基於全球觀測數據,推薦將10%作為氮肥施用轉化成氨排放到大氣中的全球預設值(排放因子),作為世界各國編制農田氨排放清單的基礎參數。 然而,該排放因子並未考慮區域氣候、作物及肥料類型等因素。因此,近年來該領域全球科學家一直致力於IPCC排放因子的精細化改進和發展,以降低清單編制不確定性,提高科學說服力。
  • 全球甲烷排放大增:北極出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家指出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已經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最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甲烷排放又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形勢可謂是非常嚴峻了,作為溫室氣體中的「兩巨頭」,它們對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未來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道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