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第一種低甲烷排放的水稻問世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稻田產生的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的影響。而英國《自然》雜誌在7月23日公開發表的一項植物科學研究中,介紹了一種新開發出的高澱粉水稻品種SUSIBA2。它有望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甲烷排放。這是第一種高產量低甲烷排放的大米,能為稻田產生的強效溫室氣體問題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水稻田不可避免地產生並釋放甲烷。科學統計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甲烷總量之中的10%左右,是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產生的。這是由於水稻喜愛生長在溫暖的水田裡,而在淹水的條件下,稻田土壤中的腐爛植物體等有機物被產甲烷細菌分解,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甲烷。稻田甲烷的過度排放可以導致氣候的變暖,從而造成氣候異常甚至各種災害頻發。目前,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對大米需求的增長很有可能加劇這一問題。

  

此次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孫傳信、中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王鋒與他們的團隊,在論文中介紹了一種改良的水稻品種,它種子裡的生物質和澱粉量增加了,而它的甲烷生成水平卻降低了。這種植物在中國的三年大田試驗中表現都很好。它是通過轉移大麥的一個調控基因到常規水稻品種產生的。研究團隊得出的結果是,這種水稻偏向於將光合作用產生的糖儲存在植物地上的部分而不是地下的部分。

科學家們最近開發了一種新型轉基因(GM)水稻,能顯著減少農業對氣候的影響。這種水稻裝備了大麥的DNA,不僅產量更高,而且甲烷(一種很強的溫室氣體)釋放量只是傳統水稻的1%。這種水稻有助於提高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因此備受關注。

全球變暖有20%是甲烷引起的,而主要的人類甲烷排放來自農業活動,包括使用糞肥和種植水稻。為什麼水稻會有這樣的影響呢?水稻大多生長在缺氧的淹水土壤中,那裡是產甲烷細菌的天堂。80% 到90%的稻田甲烷排放來自於水稻根部的細菌,這些細菌生產的甲烷大部分和水一起被植物根系吸收,通過莖和葉片逃逸到大氣中。

2002年科學家們發現,穀粒越多的水稻釋放的甲烷越少。因為,穀粒以澱粉形式鎖住了更多的碳,讓土壤中的細菌無法使用。水稻等植物一般會通過根部釋放含碳量豐富的糖類和其他化合物,為土壤生態系統作貢獻,滋養各種各樣的細菌。此外,細菌也可以利用根部腐爛時釋放的碳。

瑞典農業大學的孫傳信(C. Sun)、福建省農科院的王鋒(F. Wang)領導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帶有大麥DNA的新型水稻,這一成果於七月二十二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研究人員將編碼轉錄因子的一個大麥基因插入水稻中,使水稻種子的澱粉含量提高到乾重的86.9%,而傳統水稻的澱粉含量只有76.7%。

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水稻根部的產甲烷細菌比傳統水稻少得多。溫室和試驗田研究證實,轉基因水稻釋放的甲烷只有傳統品種的0.3% 到10%,而且氣溫較高的時候甲烷減少更為顯著。這種轉基因水稻在全球變暖的今天是非常有價值的,孫教授說。

這種新型水稻還有助於解決隨著人口增加而日益嚴重的糧食問題。因為這種水稻的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16g每株漲到了24g每株。(延伸閱讀:遺傳學大牛Nature發表突破性成果:給轉基因上保險)

當然,轉基因作物如今面臨著不少阻力。「中國社會目前對轉基因作物非常敏感,」孫教授說。在水稻中尋找類似的轉錄因子,也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同時研究人員也在探索如何進行更大規模的田間試驗。

相關焦點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控制變暖要少種少吃大米?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亞洲米農反問,西方人可以少開車,一天三頓的米飯又怎能納入「減排」對象。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農業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排放甲烷的40%左右,其中稻田約佔農業甲烷排放的3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領銜的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近年來在《科學—進展》《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水稻與甲烷排放關係及其生物學機制。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創轉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問世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創轉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問世2017-05-03 17:51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裡程碑 1994年5月3日1994年5月3日,世界首例轉基因水稻在安徽省合肥市問世。經過他們培育的轉基因水稻,經過分子水平檢測及多種方法檢測之後,證明了外源基因的確存在被測水稻的基因中,而且這一性狀能夠進行遺傳。這一重大突破為定向育種開拓了新路。通過有目的的基因轉移,實現物種定向遺傳改良,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中熱門的高科技領域,而且利用這種技術可以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對水稻進行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自然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
  •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
    該研究系統鑑定和分析了水稻雄性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及其靶標,並闡明了21-nt phasiRNA通過切割mRNA調控靶標基因的作用機制。    圖註:a,處於不同發育時期的水稻雄性生殖細胞。b,用低起始量降解組測序鑑定水稻雄性生殖細胞中21-nt phasiRNA的作用靶標(3個例子)。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生殖細胞中phasiRNA的靶標和作用模式,是phasiRNA研究的一個突破性進展,同時為利用phasiRNA開發作物雄性不育系提供了新思路。
  • Nature 裡程碑!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但是,氮肥的超量施用導致植物氮肥利用效率低下,引起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水體富營養化在內的諸多環境問題。由於土壤中氮源的種類及含量高度可變,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響應外界氮素營養條件,且整合自身氮素需求的複雜且精細的信號調控網絡。解析這一調控網絡,對於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Nitrogen useefficiency)、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投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Nature 中文摘要 30 July 2015
    研究人員聯合應用細胞消融、種系追蹤及信號轉導途徑操縱等方法,發現呼吸道基底幹/祖細胞持續向其子代分泌細胞提供Notch配體。如果沒有這些正向信號,分泌祖細胞池將無法維持,而是所有分泌細胞都執行終末分化程序,成為纖毛細胞。因此,親代的幹/細胞可以作為有功能的子代細胞龕。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首先,研究人員選擇具有廣泛遺傳背景的110份水稻微核心種質材料,通過調查分析其在低、中、高N條件下產量相關農藝性狀,發現分櫱氮響應(tillering response to nitrogen, TRN)是衡量水稻N利用效率的理想指標,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一個最顯著的GWAS信號,位於第6染色體上約20 kb的區域,可以解釋這些水稻種質表型差異的20%。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發現水稻中表達玉米GLK基因可實現田間水稻大幅增產
    本研究利用前期在水稻中表達玉米GLK基因、經繁代得到的純合體材料,在北京和海南兩地經過四年的田間實驗,發現表達玉米GLK基因的水稻植株在大田條件下株高、生物量以及葉片中葉綠素、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含量明顯高於野生型,其中表達ZmG2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報導稱,這些發現增加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全球水稻種植造成的氣候變化程度是人們所認為的兩倍。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環保協會(EDF)發布的一份全球分析報告對印度水稻農場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國內第一張水稻基因晶片在浙大問世
    日前,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運用獨創的基因快速分離技術,成功地獲取了6000條水稻獨立基因,並研製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晶片。該基因晶片顯現出良好的產業化前景,上海某企業和德國基爾大學表示有意購買。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Pepijn Bakker及同事結合了冰山筏碎屑的觀測記錄與氣候模型,表明全新世的氣候波動可能是由南極冰蓋淡水排放的微小變化驅動的,並被氣候系統放大。【5】20世紀40年代的冰川消退doi | 10.1038/nature20136南極冰原阿蒙森海區域的許多冰川和冰架正在迅速消退,但迄今為止,其初始觸發機制仍不明確。
  • 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被低估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比此前估計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國環境保護基金組織的研究稱,近年來,水資源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地區採用間歇性淹水法種植水稻。
  • Nature 裡程碑!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該研究是該領域裡程碑式的工作進展,對未來培育施氮肥少而高產的水稻奠定了基礎。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礦質營養元素,農業生產中以氮肥為主的化肥投入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氮肥的超量施用導致植物氮肥利用效率低下,引起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水體富營養化在內的諸多環境問題。
  • 水稻種植影響全球變暖遠超預期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發布的一份氣候變化研究顯示,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遠超預期,很可能比此前估計的水平高出近一倍,這需要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 一氧化二氮,也稱為氧化亞氮,是一種重要的長效溫室氣體。
  • Nature:第一種α-N-甲基轉移酶被發現
    Schaner等人描述了第一種已知的α-N-甲基轉移酶,名叫「N-terminal RCC1甲基轉移酶」 (NRMT)。他們識別出了「NRMT識別順序」和幾個新的甲基化目標,包括腫瘤抑制蛋白SET和視網膜母細胞瘤蛋白(Rb)。Alpha-N -甲基化還被發現是正常雙極紡錘體形成及染色體分離所必需的。
  • 1320個RNA-Seq揭示了水稻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通過RNAseq方法測量1320株生長在乾旱和水分充足的水稻葉片,全方位地分析水稻基因表達和表型,評估了自然選擇對水稻基因表達的類型和強度的變化。為了研究自然選擇對水稻基因表達的類型和強度的變化,該研究評估了兩個水稻群體的轉錄組變異,其中一組包括136個分布不同的秈稻品種,另一種包括84個分布不同的粳稻品種(見下圖a)。然後將兩組水稻群體分別種植在乾旱和水分充足的實驗田裡,每個品種種植三重複植株(如下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