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個RNA-Seq揭示了水稻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

2020-09-05 愛科學愛自然

基因表達水平調控植物的各種表型,然而自然選擇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以及它們在適應性進化中的作用,仍然未知。2020年2月13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Michael D. Purugganan課題組題為「The strength and pattern of natural selection on gene expressio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RNAseq方法測量1320株生長在乾旱和水分充足的水稻葉片,全方位地分析水稻基因表達和表型,評估了自然選擇對水稻基因表達的類型和強度的變化。



植物在動態且不適宜的環境中不斷調整新陳代謝和發育。氣候變化加劇了植物生長環境的嚴重性和不可預測性,包括水和溫度的極端情況。


為了研究自然選擇對水稻基因表達的類型和強度的變化,該研究評估了兩個水稻群體的轉錄組變異,其中一組包括136個分布不同的秈稻品種,另一種包括84個分布不同的粳稻品種(見下圖a)。然後將兩組水稻群體分別種植在乾旱和水分充足的實驗田裡,每個品種種植三重複植株(如下圖b)。在播種後50天(相當於在旱地停水17天後)使用了mRNA-Seq方法測序共計1320株植物葉片的mRNA水平,隨後使用表型選擇分析在乾旱和溼潤條件下15635個基因轉錄水平的選擇類型和強度變化。



該研究表明,在水分充足的田野條件下,大多數轉錄本的變化(幾乎)是中性的,表明水稻處在相對較弱的選擇條件下。但是在乾旱條件下,水稻受到的選擇強度更強。同時,研究進一步表明,選擇強度與順式元件的調控水平和表達網絡連接性呈弱的負相關性,這與之前報導是相似的。



之後,該研究利用多變量分析表明,選擇壓力會作用於光合作用相關基因的表達,但在乾旱條件下,選擇的效果會受到遺傳的限制。同時,由於開花時間是乾旱條件下最強選擇的性狀,研究表明乾旱條件下,促進開花的MADS轉錄因子OsMADS18表達的增加與早開花緊密相關,表明OsMADS18是一個重要的乾旱逃逸基因。




綜上所述,該研究使用表型選擇分析的方法,可以測量整個基因組中單個基因正在進行選擇的強度和類型,為以後通過調節基因表達來驅動適應性進化的內在和外在因素提供了可能性。


iPlants評:

近期有多篇高水平的文章通過大量群體的全基因重測序或者RNAseq方法得到重要的結論,其中文章算法複雜難懂,但思路簡單,觀點很新穎。因此,在我們的科研中,同樣的測序數據,換個思路和角度,其研究的意義也許就不同。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97-2

相關焦點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責編 | 院士團隊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Strong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s Controlled b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Hd1, Ghd7 and DTH8 in Rice Head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致力於水稻營養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基礎解析及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鑑定到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1B的自然變異是導致水稻秈粳亞群間氮利用效率差異的重要原因(Hu et al., 2015)。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形成三元複合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且揭示了形成的CCT/NF-YB/YC三元複合物識別DNA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 into DNA Recognition by CCT/NF-YB/YC Complexes in Plant Photoperiodic Flowering」為題發表。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蝙蝠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還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其飛行能力的進化與一系列複雜的形態和生理變化息息相關。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RNA(lncRNA)的注釋,研究了水稻lncRNA的進化歷史,並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闡明非編碼區變異是揭示作物遺傳變異的基礎,對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野生稻是亞洲栽培稻的近緣野生祖先種,研究二者之間lncRNA的差異有助於深入了解水稻進化中重要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
  • 研究揭示乙烯和茉莉酸信號途徑相互應答介導水稻響應刺吸式昆蟲的...
    in rice」,該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在響應刺吸式昆蟲的過程中所激發的乙烯和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應答機制。  乙烯(Ethylene,ET)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號傳導途徑在介導植物響應生物脅迫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種信號途徑在介導植物抗病過程中的相互應答也多有揭示。在植物抵禦刺吸式昆蟲取食的過程中,ET和JA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如何,尚缺乏研究。褐飛蝨是以刺吸式的方式專一性取食水稻的害蟲,對水稻生產危害嚴重。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科研人員採用m6A-seq技術進行了水稻愈傷與葉片兩個不同組織全轉錄組m6A的深度測序,並利用自主開發的軟體MeRIP-PF鑑定和繪製了水稻的首個m6A>修飾譜,揭示了水稻m6A修飾譜的基本特徵,即平均每個mRNA中有2~3個m6A修飾位點,並主要分布在CDS、3』UTR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Hi-C、單細胞ChIP-seq、單細胞ATAC-seq技術等。2013年,Nature Methods發表了社論文章,單細胞測序技術成為當年度最受關注的技術。2019年,Nature Methods再發社論,將單細胞多組學分析選為「Method of the Year 2019」。
  • 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獲進展
    2012年,高通量測序與抗體免疫沉澱相結合方法(MeRIP-seq或m6A-seq)的提出,使得大規模檢測m6A修飾成為可能。近兩年,通過在人、小鼠、酵母和擬南芥等系統內的研究,在甲基化動態調控機制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並發現m6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和降解等。
  • 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陸劍課題組之前的工作已經報導了果蠅中存在大量改變胺基酸的非同義RNA編輯位點(Nonsyn),這些編輯位點呈現出適應性信號,受到正向自然選擇(Duanet al., 2017, PLoS Genetics),並且這些成簇分布的、具有適應性的非同義RNA編輯事件傾向於連鎖在相同mRNA分子上,也就是同時被編輯(Duanet al., 2018,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 研究揭示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歷程
    研究揭示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歷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5:26 美國加州大學Trever G. Bivona、Collin M.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測序平臺,對一隻雄性川金絲猴 (R. roxellana)(疣猴亞科,仰鼻猴屬Rhinopithecus)進行了de novo測序(測序深度達到146×)以及同屬的滇金絲猴 (R. bieti)、黔金絲猴 (R. brelichi)和緬甸金絲猴 (R. strykeri)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各30×左右),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結合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植食性適應的分子機制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