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2021-01-10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撰文 | 秀山

責編 | 劉柳

氮(N)是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氮缺乏是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限制因素。施用氮肥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但會對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多種不利的影響。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該研究主要發現OsLBD37/39-OsTCP19-DLT(DWARF AND LOW-TILLERING)通路是決定水稻N響應及分櫱的關鍵,還發現OsTCP19啟動子區域29 bp的Indel是決定不同水稻品種在低N水平下對分櫱數起關鍵調控作用的自然變異。

首先,研究人員選擇具有廣泛遺傳背景的110份水稻微核心種質材料,通過調查分析其在低、中、高N條件下產量相關農藝性狀,發現分櫱氮響應(tillering response to nitrogen, TRN)是衡量水稻N利用效率的理想指標,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一個最顯著的GWAS信號,位於第6染色體上約20 kb的區域,可以解釋這些水稻種質表型差異的20%。該區域中有3個編碼的基因,通過比較不同N條件下植株根系表達量初步推測,OsTCP19為候選基因,隨後通過過表達、RNAi、基因敲除以及近等基因系等材料的創製與分析驗證了該推論,同時發現OsTCP19的表達量與水稻的分櫱數呈負相關(圖1)。

圖1. OsTCP19負調控水稻分櫱數

第二,研究人員將不同水稻種質的OsTCP19等位基因分為2個單倍型,通過對兩個單倍型啟動子區5個變異位點進行定點突變及N響應分析,發現OsTCP19的表達氮響應差異是由其啟動子-2009 bp處29-bp的Indel決定的,與低TRN水稻種質相比,高TRN水稻種質中OsTCP19(OsTCP19-H)的啟動子缺少該29-bp區域,而定向敲除低TRN品種ZH11該基因(OsTCP19-L)啟動子中的這一區域顯著抑制了其在N充足條件下的表達,顯著增加了其在中等N條件下的分櫱數。進一步分析表明,這29-bp的缺失可能與N響應轉錄抑制因子LBD蛋白對OsTCP19的調控有關。過表達OsLBD37或OsLBD39能夠抑制OsTCP19-H和OsTCP19-L的啟動子的活性,而且對OsTCP19-H啟動子的活性抑制作用更強烈(圖2)。

圖2. OsTCP19啟動子區29-bp 的Indel是決定水稻種質對N水平響應差異的關鍵變異

第三,研究人員通過多個轉錄組結果的交叉比較分析,從304個候選基因中發現15個可能受OsTCP19直接調控且與N響應相關的基因,其中BR信號通路中的DLT表達量在OsTCP19過表達植株中顯著降低,而在敲除株系中上調。酵母單雜交、ChIP–qPCR分析表明,OsTCP19-L與 OsTCP19-H均能結合到DLT的啟動子區域並抑制其活性,但兩個OsTCP19不同等位基因對DLT啟動子活性的抑制沒有顯著性差異,表明OsTCP19蛋白質序列的差異對DLT的表達量調控無差別。在過表達OsTCP19的水稻背景中過表達DLT能將分櫱數恢復到與野生型,表明DLT位於OsTCP19下遊,受OsTCP19的直接轉錄抑制(圖3)。

圖3. OsTCP19通過直接抑制DLT的轉錄調控水稻的N響應及分櫱數

第四,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3024份自然水稻群體中OsTCP19的等位變異,發現其中13種可歸為OsTCP19-H型,剩餘的7種則為OsTCP19-L型。就不同水稻類型而言,約94%的Aus和93.8%的Aromatic型攜帶OsTCP19-H等位基因,而在粳型(Japonica)中,此比例僅為4.9%。此外,還發現攜帶OsTCP19-H水稻種質的起源地與土壤中總N含量呈顯著負相關,N缺乏地區正是Aus型水稻的起源地,而在N富足的區域,則以OsTCP19-L型水稻品種為多(圖4)。

圖4. OsTCP19-H的起源、演化及利用

綜上所述,分櫱數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三要素之一,且對N的響應相對敏感,是可以用於提高低N條件下作物產量的關鍵性狀;而該研究發現的LBD37/39-TCP19-DLT途徑除具有新穎的理論意義外,也可用於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遺傳改良。其中已分離的N高效型OsTCP19自然變異是作物改良的優異資源。

劉永強博士和汪鴻儒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胡斌青年研究員和儲成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91-w

相關焦點

  • Nature 裡程碑!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 Nature 裡程碑!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大量施用無機氮是作物產量顯著增加的基礎,但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有害影響,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姚善國/儲成才合作揭示秈稻高溫耐受性的新機制
    ,挖掘水稻耐高溫基因,對於改良水稻品種耐熱性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傳統的秈粳稻由於起源地和種植範圍的差異,對於溫度的適應性也有很大差別,秈稻種植在溫度較高的地區,一般對高溫有更強的抵抗能力,但其中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進行了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不同氮肥條件下,在眾多農藝性狀中,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研究組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轉錄因子調控水稻分櫱。
  • 儲成才團隊找到使用更少的化肥,達到相同產量的方法
    2021年1月7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 儲成才團隊發表題為「 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使得 在水稻生產中,使用更少的化肥
  • 1320個RNA-Seq揭示了水稻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
    基因表達水平調控植物的各種表型,然而自然選擇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以及它們在適應性進化中的作用,仍然未知。2020年2月13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Michael D.該研究通過RNAseq方法測量1320株生長在乾旱和水分充足的水稻葉片,全方位地分析水稻基因表達和表型,評估了自然選擇對水稻基因表達的類型和強度的變化。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
    該研究系統鑑定和分析了水稻雄性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及其靶標,並闡明了21-nt phasiRNA通過切割mRNA調控靶標基因的作用機制。  通過低起始量小RNA測序,系統鑑定了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發現21-nt phasiRNA在減數分裂I早前期生殖細胞中豐度最高。此外,戚益軍研究組開發了低起始量降解組建庫測序的方法,該方法可用ng級總RNA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mRNA降解產物。運用此方法,發現435個蛋白編碼基因及71個轉座子可被不同序列的21-nt phasiRNA切割。這些靶標基因在碳水化合物生成及代謝通路中富集。
  • @三亞,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
  • 李孟華團隊揭示綿羊抵禦肺炎的關鍵功能基因和氣候適應性遺傳機制
    此外,了解當地種群適應性的遺傳機制,對於設計合適的育種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近年來,種間基因滲入已成為許多研究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探索古代物種的滲入對於現代生物的基因貢獻,例如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 DNA 使人類得以適應青藏高原,避免人類遭受高海拔血氧飽和度低帶來的危害。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流使得人類的皮膚和毛髮色素適應歐亞地區的氣候。
  •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New Phytologist 華南農大劉耀光院士團隊揭示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責編 | 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Strong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s Controlled b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Hd1, Ghd7 and DTH8 in Rice Head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抽穗期感光性演變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88月25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我校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和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技術闡明了CCT 家族蛋白與NF-YB、NF-YC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 海南大學水稻二萜代謝研究獲進展
    12月8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海南大學教授羅傑團隊最新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該研究利用水稻自然群體進行代謝物全基因組關聯分析(mGWAS),在水稻7號染色體成功定位、並結合酵母微粒體、菸草瞬時表達及轉基因等手段鑑定了一個控制單環二萜自然變異的基因簇DGC7。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本文對我國水稻遺傳育種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概括,指出了各種育種方法和育種技術的優缺點,系統介紹了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和光溫敏雄性核不育以及秈粳雜種不育的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綜述了水稻株型、穗型、粒形和養分高效利用相關的重要功能基因,闡明了產量與開花期聯動的關係,凸顯了我國水稻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指出,近年來,我國水稻生產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育種理念也要與時俱進。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責編 | 王一>水稻、玉米、小麥等禾本科植物是主要糧食作物。通過低起始量小RNA測序,系統鑑定了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發現21-nt phasiRNA在減數分裂I早前期生殖細胞中豐度最高。此外,戚益軍研究組開發了低起始量降解組建庫測序的方法,該方法可用ng級總RNA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mRNA降解產物。運用此方法,發現435個蛋白編碼基因及71個轉座子可被不同序列的21-nt phasiRNA切割。這些靶標基因在碳水化合物生成及代謝通路中富集。
  • 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