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成才團隊找到使用更少的化肥,達到相同產量的方法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1年1月7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 儲成才團隊發表題為「 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使得 在水稻生產中,使用更少的化肥,也能達到相同的產量成為可能。

全球糧食產量自上世紀60年代初起持續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截至2018年末,以小麥、水稻、玉米計的全球糧食年總產量達26.6億噸,是1961年的3.6倍,為全球範圍糧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全球耕地面積僅增加15.5%的條件下,糧食不斷增產的主要推動力是化肥的大量施用,其中絕大部分是氮肥。化肥在大幅度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增加了人們對它的依賴性,甚至過度重視。 2018年,全球化肥用量達2億噸,而我國年化肥用量超過全世界化肥總消耗量的33%,氮肥利用效率只有30%左右,不到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半。化肥的過量施用,不僅對空氣、土壤和水體造成汙染,也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進行了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不同氮肥條件下,在眾多農藝性狀中,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研究組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轉錄因子調控水稻分櫱。

進一步研究發現, OsTCP19 上遊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氮高效品種 OsTCP19 調控區缺失該29-bp核酸序列,氮響應負調控因子LBD蛋白可以高效結合在該位點附近並抑制 OsTCP19 轉錄表達。通過多重轉錄組學分析, OsTCP19 作為轉錄因子抑制分櫱促進基因DLT的表達,進而實現對水稻分櫱發育的調控。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這一關鍵氮高效基因的鑑定依賴於一個多樣性的「農家種」水稻群體資源。這些農家種是在現代高產水稻品種推廣之前,也就是氮肥大量施用之前,世界各地農家種植的本地品種。世界各地氣候土質的巨大差異造就了農家品種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研究人員通過對水稻種子庫中這些「古早」的水稻品種進行基因遺傳分析,最終定位了基因組上這一關鍵變異。 有意思的是,通過對世界水稻種植區土壤氮含量數據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土壤越貧瘠的地方, OsTCP19 氮高效變異越常見,並隨著土壤氮含量的增加,氮高效類型品種逐步減少,而我國現代水稻品種中這一氮高效變異幾乎全部丟失。 將這一氮高效變異重新引入現代水稻品種,在氮素減少的條件下,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可提高20-30%,也就是說,在水稻生產中,使用更少的化肥,也能達到相同產量。

除了氮肥施用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氮肥生產本身也是高能耗、高汙染行業。統計表明,生產1噸氮肥需2.8噸優質煤及1600度電能,造成2.5 噸碳排放。我國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農業領域的節能減排,特別是減少化肥的施用至關重要。 本項成果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劉永強博士和 汪鴻儒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胡斌青年研究員和 儲成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G2P基礎研究項目和廣東省基礎研究重大專項的資助。

圖 a-d, OsTCP19-H 在低氮和中氮下可顯著提高水稻產量;a, OsTCP19-H 基因型頻率與土壤含氮量呈顯著負相關。亞洲不同水稻種植區域土壤含氮量和 OsTCP19 基因型頻率地理分布信息。藍色和紅色圖塊表示土壤總氮含量(g/kg),黃色和綠色柱形圖表示 OsTCP19-L 和 OsTCP19-H 基因型頻率。6個虛線框分別表示japonica (n = 874)、indica I (n = 205)、indica II (n = 217)、indica III (n = 891)、aromatic (n = 81)和aus (n = 201)地理分布範圍。副圖表示土壤含氮量和OsTCP19-H頻率呈顯著負相關。OsTCP19-H頻率由1764份秈稻品種以國家為單位計算得到,土壤含氮量收集於相應國家的水稻種植區域。b,越光和含OsTCP19-H基因型近等基因系的田間表現。標尺為24 cm。c-d,越光和近等基因系在低氮和中氮大田條件下的產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不同字母表示顯著性差異(P < 0.05, one-way ANOVA, Tukey’s HSD test)。

相關焦點

  •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氮肥的大量使用,數十年來大幅提升了農作物產量,但也增加種植成本,造成環境汙染的巨大壓力。長期高肥環境下的水稻育種,還導致一些重要基因丟失,造成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也就是說,在水稻生產中,使用更少的化肥,也可達到相同產量。  《自然》的專家評論文章認為,通過重新追溯育種歷史,深度挖掘種質資源的優質遺傳變異,有望找到一種減少化肥投入但不犧牲糧食產量的解決方案。
  • 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個名為OsTCP19的基因在減氮情況下可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20%至30%,或將幫助改良水稻品種,實現少施肥、高產量的目標。該成果北京時間7日由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發布。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該研究是該領域裡程碑式的工作進展,對未來培育施氮肥少而高產的水稻奠定了基礎。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礦質營養元素,農業生產中以氮肥為主的化肥投入對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氮肥的超量施用導致植物氮肥利用效率低下,引起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水體富營養化在內的諸多環境問題。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
  • CCTV開講了,讓我們了解化肥和生物肥的作用。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根本是國泰民安的重要基石張福鎖幾十年來悉心研究植物的營養狀況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他帶領團隊創建的「科技小院」精準扶貧新模式為脫貧攻堅貢獻了智慧為提高農民收入作出了實際貢獻 為農作物量身打造「健康食譜」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CCTV-1開講:化肥沒有毒,也沒有壞處,只要用得...
    改革開放以後 我國的化肥工業發展十分迅猛 2019年農用化肥的總量 已經達到了5400萬噸
  • 科學看待化肥 勿讓化肥「背鍋」—新聞—科學網
    而且,因為草原或森林開墾為耕地後,作物從土壤中取走的養分多,而歸還的少,草原和森林積累的土壤肥力在不斷耗竭,土壤肥力在不斷下降。過去土壤肥料學家常說的土壤肥力下降,就是將開墾後的耕地土壤的肥力與開墾之前的草原或森林土壤的相比。施用化肥,就是從農業生態系統之外調入補充作物生產需要的養分之不足,才使得作物產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 生物肥料與化肥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標本兼治
    嘉賓:山東龐大生物集團 副總經理 龐勳  嘉賓簡介:龐勳 深耕生物肥的未來,保產量提質量  緊跟國家政策,深耕生物肥料  在「十三五」與「十四五」的歷史交匯期,化肥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升工藝質量。為了解決農業的土地面源汙染,龐大緊跟國家政策,在生物肥料的研發與應用層面積極布局,通過使用農田秸稈及農副產品下腳料生產生物肥料,施用至土壤中為土壤提供碳元素,達到改善農產品品質的功效。
  • 有助減少農作物化肥使用 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秘密」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鄭瑩瑩)農業生產通過大量使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通過發現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為今後減少農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王二濤介紹,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火山爆發與化肥被認識
    更可怕的是火山灰飄到了全世界久久不散,陽光被擋住,導致當年全球平均氣溫因此下降了 1.5 度。那一年的歐洲7月份就下雪,紐約8月份出現了霜凍。那一年全球農作物歉收,導致了嚴重的饑荒。那一年,一個11歲的德國小孩定了一個決心。這個小孩叫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1803-1873)。
  • 5年內糧食產量不減,化肥用量減500萬噸,有機肥增400萬噸
    該種地種地,該施肥施肥,啥事也少不了。其實關係大著呢,至少能省錢。農民施用化肥先講個現實故事,我國現有的化肥生產企業2000家以上,這麼廠家生產了全國所需各種化肥約5400萬噸,有機肥料300萬噸,還有部分出口肥料。
  • 化肥用得越多產量越高?看了這篇文章你還這麼認為嗎
    隨著近現代農業發展的發展,農藥、化肥等化工產品在農業發展中佔著巨大的投入比例。化肥更是作物生長發育提供著必不可少的營養來源,是糧食的糧食。正確施用化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抓住其中的關鍵時期,平衡營養才是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俗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 肥料的種類 性質與作用機理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因此,為了保持果樹的正常生長,對不生草栽培的果園,一般每公頃應按每千克果每千克肥的原則進行施用有機肥,最好保持土壤的有機質達到1.0~1.5%以上。   二、無機肥   無機肥為礦質肥料,也叫化學肥料,簡稱化肥。它具有成分單純,含有效成分高,易溶於水,分解快,易被根系吸收等特點,所以稱「速效性肥料」。通常的化肥既是「無機肥料」。
  • 不用農藥化肥,也能生產足夠食物
    人類近萬年的農業歷史,使用農藥化肥的時間不足1%。通過有機肥養地,大幅度提高土壤含碳量,進而提高產量。這裡的有機肥,指自然界中的所有光合產物及其衍生物,不僅僅是傳統理解的人糞尿和動物排洩物。高效生態農業中的有機肥將以植物源肥料如綠肥、秸稈肥、雜草肥為主。 我們的實驗數據表明,在暖溫帶溼潤地區,當生態農田有機質提高到5%時,在這樣的土壤肥力下,即使空白對照(不施肥)的作物產量,也能超過了噸糧(小麥玉米周年產量)。
  • 為什麼肥料越用越多,產量卻越來越低?
    化肥為養活快速膨脹的人口功不可沒,但是,高強度的掠奪性種植引發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而化肥對於改善耕地質量並無有效的方法,不合理的施肥甚至會加劇耕地退化。數字顯示,目前中國的中低產田佔比達到65%,從根本上而言,沒有健康的土壤,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糧食安全。因而,在化肥之外尋找替代產品便成為必然。
  • 日本化肥減量增效實現途徑及啟示
    中國有機肥協會提供最前沿的行業信息導 讀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矛盾突出,但日本通過科技和政策的帶動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農業生產和環境協調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在日本現代農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也同樣由於過度追求產量,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