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待化肥 勿讓化肥「背鍋」—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翻了一番,從1978年的3億噸提高至2013年的6億噸。此後,全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多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人均佔有糧食從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我國不僅解決了百姓吃飽飯的問題,而且正從「吃飽」向「吃好」轉變。土壤學家、肥料專家,包括農業部,都言之確鑿地證實化肥對作物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幾年來,卻出現了化肥造成土壤板結、酸化、汙染等抹黑化肥的不少言論,部分有機農業追捧者散布「中國農業有機肥必將完全替代化肥」的言論,引導公眾牴觸化學肥料。

筆者作為77級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與農業化學專業的本科生,上大學前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畢業後一直從事土壤和土地的教學科研工作,覺得很有必要利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科普化肥的作用,為化肥正名。

一、化肥對作物增產起到了重要貢獻,高產作物需要施用化肥才能實現高產

化肥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現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作物生長所需的高效營養物質。化肥的施用,打開了從作物生物圈之外獲取養分的又一個通道,徹底突破了傳統農業依賴於地力自然恢復或僅僅依靠有機肥對作物產量提高的瓶頸,作物營養問題得到解決,作物產量迅速提高,解決了溫飽後的人口快速增長。化肥的施用,對近200年的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800年英國率先從工業煉焦中回收硫酸銨作為肥料。硫酸銨主要提供眾所周知的作物營養的「三大元素」即氮磷鉀中需求量最大的氮素。1842年英國用硫酸分解磷礦石生產出過磷酸鈣肥料,1860年德國人從鉀鹽礦中提煉出鉀肥。從歐洲1800年生產硫酸銨開始,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化肥已經完全可以為糧食蔬菜水果等各種農產品提供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銅、鋅、硼、鉬、氯等必需的高效營養元素。

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來自於礦物質而非有機物,這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得到了科學證實。1840年,德國著名化學家、國際公認的植物營養科學奠基人李比希(J.V.Libig)通過大量實驗,提出了植物礦質營養學說,認為腐殖質(有機質)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後才出現的,而不是植物出現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養分只能是礦物質。在李比希之後,許多科學家的實驗使植物礦質營養學說獲得了進一步的證實和發展。法國農業科學家布森高(J.V.D.Biussingault)於1843年建立第一個農業試驗站,發現作物中的碳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土壤中的碳酸鈣,提出了植物碳、氮營養學說。確定了植物生長必須的17種元素,探索出這些養分的來源與及植物吸收利用的數量、主要形態和途徑,告訴世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礦質養分和水分,與空氣和水分中的碳、氫、氧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

1908年德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Fritz Haber(1918)和Carl Bosch(1931)發明了合成氨技術和工藝,實現了氮肥的充足供應。化肥的施用讓歐洲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自此,歐洲告別了饑荒。合成氨技術其實就是人工固氮,將大氣中的氮氣通過高溫高壓和催化劑的作用製成氨。磷、鉀肥是從礦物中提取出來的,磷肥原料主要是磷礦石,鉀肥原料主要鉀礦。化肥提供的都是無機速效養分,不需要經過微生物轉化分解,施入土壤中後可直接被作物根系吸收,讓農田土壤養分虧損迅速得到補充,作物連續高產得以實現,極大地提高了作物產量。

在沒有化肥的時代,人們把作物生產的有機廢棄物(秸稈)和人畜生活排洩物堆漚成有機肥施用於農田,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中含有的氮磷鉀等養分被分解釋放出來,供作物根系吸收,可以維持一定的土壤肥力和產量,但難以大幅提高產量,作物產量一直維持在低水平,解決不了人類的溫飽需求。而且,因為草原或森林開墾為耕地後,作物從土壤中取走的養分多,而歸還的少,草原和森林積累的土壤肥力在不斷耗竭,土壤肥力在不斷下降。過去土壤肥料學家常說的土壤肥力下降,就是將開墾後的耕地土壤的肥力與開墾之前的草原或森林土壤的相比。施用化肥,就是從農業生態系統之外調入補充作物生產需要的養分之不足,才使得作物產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施用化肥提高了作物產量,也產生了更多的根莖葉有機廢棄物,可以堆腐生產更多的有機肥,歸還到土壤中,提高了土壤肥力。

筆者2000年在河北省曲周縣採集了79個耕地樣點的耕層土壤,進行了化驗分析,發現這79個樣點的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都比1980年提高了。究其原因,這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化肥工業迅速發展,滿足了高產所需要的化肥供應,農業生產施用了大量化肥的結果。筆者高中畢業後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年年在生產隊搞「積肥」(有機肥),但那時化肥短缺,僅僅施用一點氮含量低的碳酸氫銨,那時玉米產量也就是畝產200-250公斤。那時的所謂「有機肥」就是個「黃土搬家」,即從地裡鏟來土,加上一點牲畜吃剩的草渣和牲畜糞便,堆漚以後,再運到地裡去。這樣的「有機肥」有機物料少,為作物提供的養分少,產量只能維持在低水平,土壤肥力也就維持在低水平。而當時還有很多不施肥的「衛生田」,土壤肥力還在下降。

我國歷史上,從秦朝至民國,歷經2000多年,水稻畝單產才從4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而今全國平均每畝水稻產量在500公斤以上,最高產可達1000公斤,其中化肥的產量貢獻不容質疑。近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和調查顯示,施用化肥比不施用化肥可提高50%的單產,作物總產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化肥的貢獻,中國糧食產量的一半來自化肥,這和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高度一致。

二、化肥不是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和汙染的元兇

然而,近三十年來,化肥的過量施用,在高產穩產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否認的副作用,這就是水體富營養化等。由此公眾對化肥產生了負面認識。一些人藉機擴大化化肥的副作用,甚至妖魔化化肥,如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和汙染。然而,研讀大量相關科研文獻,沒有發現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和汙染的科學數據支撐。

2000年和2002年,筆者帶領團隊成員在河北省曲周縣和北京市大興縣進行土壤採樣時發現,有些秸稈還田的耕層土壤,不但疏鬆,而且已經形成了微團聚體。土壤教科書告訴我們,腐殖質是形成良好土壤團聚體,使土壤疏鬆通氣透水的主要物質。化肥的施用,使得作物生物量(根莖葉籽種)大量增加,大量根莖葉通過各種形式歸還到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腐殖質含量,有利於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只能疏鬆土壤,不可能造成土壤板結。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農業生態試驗站長達30年的定位施肥試驗表明,與不施肥料的處理相比,長期施用化肥使得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土壤容重顯著下降,而土壤酸度沒有顯著變化。也就是說,施用化肥的土壤不是變板結,而是變得更疏鬆。

1888年設計的位於美國密蘇裡州的長期定位施肥試驗(SanbornField),已經運行了130年,得到與封丘試驗站類似結果。至於有些耕地的土壤板結,主要是缺少耕翻造成的。由於機會成本的增加,有些地方種田,不再進行世代相傳的耕翻、耙碎、耱細田間耕作,而是種「懶漢田」,收後直播,缺少耕翻的土壤自然會板結。

科研文獻表明,不施化肥的自然土壤如森林土壤的酸化比耕地更顯著,而化肥施用量顯著高於耕地的溫室大棚土壤卻出現鹽鹼化,這些均表明化肥不是土壤酸化的直接因子,更不是主導因子。過去的一些酸性肥料,如過磷酸鈣、硫酸銨、硝酸銨現在基本都不生產了。我國現在年化肥施用量約1/2~1/3是尿素。尿素呈弱鹼性,溶於水的水溶液呈中性反應。我國施用磷肥的大部分是磷酸二銨,磷酸二銨的水溶液呈弱鹼性,pH8.0。由此可見,化肥的施用不是土壤酸化的原因。化肥主要是小分子或各種鹽,不會直接導致土壤酸化。所謂生理酸性化肥如氯化鉀,是指植物吸收大量的鉀而交換出氫離子,這會導致土壤變酸,同時植物生長過程中也會分泌有機酸,所以化肥致酸的主要源頭是植物而不是化肥。換句話說,植物生長過程中就必須吸收相應的養分,同時產生相應的酸。如果說施肥導致土壤酸化,恐怕有機肥更容易導致土壤酸化,因為有機肥的主要成分胡敏酸和富裡酸是酸性的。

我國農田土壤變酸主要是因為鹽基離子的淋失。鹽基離子的淋失是地質大循環過程的必然。在我國南方,降雨量比北方多,鹽基離子的淋溶強度大,所以南方土壤都是酸性的,即使原始的森林,其土壤也是酸性的。鹽基離子的不斷淋失、土壤就會進一步酸化。在北方,大多數土壤是微鹼性的。但北方平原區耕地,由於排水系統的修建和開採地下水,降低了地下水位,即使是在春季,也很少有土壤水分通過土壤毛細管上升而蒸發,土壤水分運移已經轉變為以雨水(或灌溉水)的下滲淋洗為主,也是脫鹽基的過程,而導致酸化。特別是鹽鹼土水利改良的過程,就是淋洗鹽基而使土壤酸化的過程。

其實,導致土壤酸化的主要是大氣乾濕沉降。據不完全估算,每年我國硫氧化物沉降3000多萬噸,氮氧化物沉降約2000萬噸,這兩項加起來就達5000萬噸,乾濕沉降保守估計在1億噸以上。我國施用的5000萬噸化肥基本是中性或鹼性的,而這1億噸乾濕沉降是強致酸性物質。由此,把土壤酸化歸罪於化肥顯然是「嫁禍於人」。

至於土壤中的重金屬汙染,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地球化學背景值高,第二是來自於工業和汙水灌溉。化肥是無機物,很純淨的,基本不含重金屬。土壤植物營養學家張福鎖院士指出,化肥對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影響很小,化肥中僅磷酸銨會帶入一定量的重金屬,我國磷礦含鎘量很低,按照目前施肥量(50公斤/畝,按平均含鎘量10 mg/kg計),每年帶入的鎘僅為0.5克/畝。

綜上所述,化肥,是科技帶給人類的高效作物營養。在沒有化肥只施用有機肥的年代,始終沒有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是化肥徹底突破了傳統農業依賴於地力自然恢復或僅僅依靠有機肥對作物產量提高的瓶頸。化肥提高了作物產量,也提供了可轉換為腐殖質的大量作物根莖葉,提高了土壤腐殖質含量,有利於土壤團聚體形成,疏鬆土壤。現代化肥大多數是中性或微鹼性肥料,不是土壤酸化的原因,土壤酸化主要是鹽基離子淋洗的結果,而鹽基離子淋失是地質大循環的必然。而大氣酸沉降加速了土壤酸化。化肥是純淨的,很少含有重金屬,土壤重金屬主要來自於土壤中的地質風化過程的原生礦物,外來重金屬主要是工業和灌溉汙水帶來的。

當然,如果過量施用化肥,多餘的養分進入水體使得水體富營養化,會造成水體汙染。因此,國家出臺了減肥增效政策,也就是在確保穩產或增產的前提下,採用綜合的技術措施,比如平衡施肥、精準施肥,來降低化肥用量,減少對水體的汙染,也提高養分利用率,避免浪費資源。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沒有科學依據
    以水稻為例,解放前沒有化肥時水稻畝產不足100公斤,而今全國平均每畝水稻產量在500公斤以上,而華東太湖地區則能達到600公斤以上。根據全國肥料網試驗測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達40%以上,因此化肥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三十年來,化肥大量或過量施用,在增產穩產的同時,也導致了不可否認的副作用,如資源浪費、水體富營養化等。
  • 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沒有科學依據!
    施用化肥真的導致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結嗎?通過大量的相關文獻調研,我們發現該結論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支撐。通過大量的相關文獻調研,我們發現該結論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支撐。 化肥主要是小分子或各種鹽,不會直接導致土壤酸化。所謂生理酸性化肥如氯化鉀,是指植物吸收大量的鉀而交換出氫離子,導致土壤變酸,同時植物也會分泌有機酸,所以化肥致酸的主要源頭是植物而不是化肥。
  • 化肥與有機肥的區別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1.有機肥含有大量有機質,具有明顯的改土培肥作用,化肥只能提供無機養份,長期使用對土壤造成不良影響,土壤越來越饞。    2.有機肥養分含有低,需要大量深入,而化肥養分含量高,使用量少。    3.有機肥肥效時間長,化肥肥效短而猛。易造成養分流失。
  • 火山爆發與化肥被認識
    正是這個馮·李比希,後來發明了化肥。化肥是人類進入農業文明以來最大的農業革命。因為化肥而被養活了的人遠遠、遠遠超過因為那次火山爆發而死去的人。故事2:因為低溫雨水導致的糧食危機,促使人們尋找保證糧食產量的方法,德國的化學家李比希,少年時就經歷過這場大饑荒,他研究中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的重要性,因此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
  • 空氣鍊金術-化肥的產生
    1840年,李比希編著出版了《化學在農業及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他在這本書中科學地論述了土壤肥力問題。他認為除碳、氫、氧、氮之外,植物還需要硫、鉀、磷、鐵、錳、矽等元素。植物吸取上述各種元素的唯一源泉就是土壤。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必須使用人工肥料。
  • CCTV開講了,讓我們了解化肥和生物肥的作用。
    化肥在糧食生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化肥的施用也是有講究的。10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營養學家張福鎖做客CCTV-1《開講啦》節目,分享植物健康生長的奧秘,通俗易懂地解答了這一問題,並與撒貝寧一起,為化肥正名。
  • 致癌的罪魁禍首是化肥嗎?
    在此期間,有某些技術人員開始大肆渲染,全盤否定化肥的功效,要求用有機肥全面代替化肥,說什麼「化肥是無機鹽,施用之後會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強致癌物質,如今的癌症患者之所以增多與化肥的施用直接相關」。真的如此嗎?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硝酸鹽、亞硝酸鹽和硝酸銨之間的關係。
  • 化肥價格持續上漲 春耕行情提振尿素上市公司業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自去年10月份開始,國內化肥價格在經歷最低點後開始回漲並延續至今,漲價的原因主要包括煤炭價格帶動生產成本上漲以及運輸等經營成本上漲。  華魯恆升(600426,SH)證券部工作人員2月9日表示,眼下的化肥漲價行情主要是因為春耕即將到來,而去年前三季度尿素價格一路下跌,尿素經銷商備貨少。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節肥又節藥農業效益高(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和農藥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雲南省提前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目標
    為貫徹落實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我省自2015年以來,全面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並出臺了《雲南省「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實施方案》,經過3年的努力,我省提前實現農業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到2020年實現零增長的目標任務。
  • 看懂這幾種標識,選化肥不用愁
    隨著人們對於包裝的重視,一個好看的「皮囊」似乎也能夠讓一個產品多銷售出去不少,因此包裝也成為了各化肥廠家引導客戶消費者購買化肥的一大秘訣。而為了使得消費者相信產品的科技含量,包裝袋子上面往往會印一些「烏七八糟」的字母,廣大不太懂的農民在去購買的時候被銷售站的推銷員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 ——春耕備耕種子化肥供應充足
    河北省霸州市城區植保服務部經理王革濤說:「這裡,種子、化肥、農藥品種齊全,紅火著呢!」今年,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穩住農業基本盤,抓好春耕備耕具有特殊重要性。兵馬動,糧草行,當前,備耕物資供應充足,保障有力,為春季農業生產的順利推進夯實了基礎。
  • 日本化肥減量增效實現途徑及啟示
    日本政府在1992 年提出了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法案,該法案立足環境保護宗旨,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措施,發揮農業系統物質循環功能減少外源化學品投入,提高養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壓力,同時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支撐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日本的環境保全型農業體系已趨近成熟,化肥投入也逐步合理。
  • 貴州:「開磷」「施可利」等72批次化肥不合格
    中國消費者報貴陽訊 (記者 劉文新)貴州省工商局近日公布2016年度流通領域化肥質量抽查檢驗情況,標稱商標為「開磷」「施可利」等72批次樣品不合格。本次抽查化肥不合格產品主要為復肥、磷肥、氮肥和磷銨,共抽檢化肥339批次,7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為21%。
  • 亞洲化肥大佬的轉型路:雲天化轉變思路向市場找出路
    農戶VS作物 化肥的消費者是誰?在以前雲天化股份的員工或許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是渠道經銷商和農戶。現在,如果有人再這麼回答,那麼顯然已經OUT了。 2015年秋,曲靖大坡鄉的烤菸已經接近採收後期,劉青雲從親戚那裡得知今年的收購價格總體上要好於去年,預估下來,每畝烤菸增加收入達1000元左右。
  • 購買化肥需當心這些品牌不合格
    不合格化肥產品名單中,不乏一些大企業的知名品牌。化強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珍珠泉 25kg/袋 22015010923 氯離子26有機肥料 福鼎市愛農化肥批發部 深圳市好陽光肥業有限公司 好陽光 40kg/袋 20140910 有機質27複合肥料 福鼎市愛農化肥批發部 江蘇中東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中東 40kg/袋 20141226 總養分、氧化鉀28復混肥料 福鼎市貫嶺供銷合作社透埕購銷站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 雲南化肥搭乘火車助力北方春耕潮(圖)
    裝滿化肥的貨櫃在車站貨運員認真檢查後,被吊裝上即將發往新疆的火車。 據悉,今年以來,昆明鐵路局共向西北、東北、華北等地區等多個省份運輸化肥134萬噸,其中,發往新疆的化肥最多,運量達24萬噸。 雲南化肥品種多而全,磷肥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雲南產磷肥特別適合北方缺磷土壤,深受北方市場的歡迎,特別是到了春耕時節,運輸需求猛增,「南肥北運」成為鐵路獨特的風景線。
  • 中國化肥市場迎來「大硝基」時代
    硝酸銨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肥,在中國,其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在於民爆行業。中國硝酸銨工業的騰飛是國內氮肥工業全面發展的產物。合成氨工業的壯大為硝酸銨生產提供充沛原料,1100多萬噸硝酸銨產能佔全世界產能17.4%。
  • 化肥三證之化肥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二)(磷肥產品部分)
    化肥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二)(磷肥產品部分)如下: 附件: 化肥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二)(磷肥產品部分) 市場監管總局 2018年1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