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結果表明,在水稻拔節灌漿期內,通過水稻的根際沉積作用,有4-6%的光合碳進入土壤有機碳庫,這部分新碳對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貢獻為2-4%,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貢獻為9-18%。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合多重組學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關鍵調控因子調控水稻分櫱。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遊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儲成才研究員指出,最新鑑定的氮高效基因其氮高效類型OsTCP19-H在起源於貧瘠土壤的品種中富集,而現代栽培種大多丟失。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土壤碳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氮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磷轉化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碳、氮、磷轉化的微生物關聯機制及其微生物組特徵;土壤中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微生物耦合循環機理;土壤關鍵元素微生物過程的生態計量化學特徵及規律。(2)土壤關鍵過程的微生物生理驅動機制。
-
成都生物所在樹木對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關於樹木對水氮響應的研究很多,但在土壤系列水氮供應下,其響應模式如何以及相關機制都不得而知。在研究樹木對不同土壤水氮有效性的響應模式和機制中,利用幼苗較林分研究更簡單易行。這不僅可以為評估育苗、乃至定植時幼苗生長響應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從生態生理機制方面為林分水平的診斷和生長的預測提供依據。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雖然不少研究證明地下微生物在促進地上植物生長方面的顯著效果,但是由於理論和技術手段的限制,這一效果至今尚未在農業上得以廣泛應用。進一步深入研究根系-微生物對話的信號基礎與氮磷轉化吸收、土壤-根系-微生物協同作用機制與氮磷生物有效性、氮磷高效利用的地上-地下生物功能調控與技術原理,可以有效解決上述理論和技術方面的瓶頸問題。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中科院南土所施衛明: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和生理的改善有關
基本信息主題: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的改善有關期刊:3.013影響因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衛明、陳梅>中文摘要(谷歌機翻)在中國發展雜交「超級稻」品種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了解超級稻的形態根性狀和根系吸收氮的機制對於發展其生產中適當的施肥和養分管理實踐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雜交超級稻根系中與氮利用效率(NUE)相關的形態和生理特性。分別水培栽培了兩個雜交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YY;嘉優6號,JY)和一個常見品種(徐水134號,XS),其水肥條件不同,研究了氮素變化對幼苗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的影響。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營養生理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張明永研究員的指導下,發現在水稻中超表達OsPTR9基因可促進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同時在低施氮肥的條件下可促進水稻增產。研究顯示:OsPTR9基因的表達受外界氮源和光晝夜節律的調節。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先導項目的資助。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
-
Int J Mol Sci: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主題: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標題: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Overexpressed OsCIPK2 Rice as a Nitrogen Utilization E cient Crop and Analysis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
酵母菌高糖耐受機制的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綜合和整體的角度來研究酵母菌的耐受性機制。彭素琴等以一株產醬香地衣芽孢桿菌CGMCC3963和不產醬香的模式菌株ATCC14580為研究對象,測定其耐高滲、耐酸和耐乙醇的特徵,利用轉錄組學研究分析菌株CGMCC3963的耐受機制。轉錄組比較分析表明,二者的一系列與耐受相關的基因表達有差異。
-
水稻種植中氮 磷 鉀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就和大家詳細分享一下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氮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① 提高作物總量和經濟產量。 ② 改善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能增加種子中蛋白質含量。
-
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中國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而是產生保護性免疫作用。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人之初院士工作站「低鎘水稻」研究取得突破,輔食獲原料保障
在不同的水稻籽粒中,鎘積累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研發籽粒鎘積累相對較低的水稻品種,是解決稻米鎘汙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嬰幼兒食品行業中,嬰幼兒米粉對鎘含量要求非常嚴格,低鎘水稻研發迫在眉睫。顏龍安院士及其團隊成功研發鎘低積累二晚水稻品種「低鎘1號」,在相同的土壤條件、相同的種植技術條件下,「低鎘1號」鎘積累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