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土所施衛明: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和生理的改善有關

2020-12-04 中關村NMT聯盟

基本信息

主題: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的改善有關

期刊:3.013

影響因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衛明、陳梅

研究使用平臺:NMT植物營養創新科研平臺

標題:Highe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in hybrid 「super rice」 links to improved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in seedling roots

作者: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衛明、陳梅

檢測離子/分子指標

NH4+

檢測樣品

水稻根伸長區

中文摘要(谷歌機翻)

在中國發展雜交「超級稻」品種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了解超級稻的形態根性狀和根系吸收氮的機制對於發展其生產中適當的施肥和養分管理實踐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雜交超級稻根系中與氮利用效率(NUE)相關的形態和生理特性。分別水培栽培了兩個雜交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YY;嘉優6號,JY)和一個常見品種(徐水134號,XS),其水肥條件不同,研究了氮素變化對幼苗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YY和JY雜種表現出更大的根系,這是由於根尖最大化和根長增加而根直徑沒有變化所致。超級稻根中的通氣組織橫截面比例明顯更高。超級雜交稻的較大根系有助於較高的氮素積累並提高氮素吸收效率。15N(15NH4+)標記結果表明YY和JY吸收銨(NH4+)的能力增強,而且YY和JY更耐高NH4+,並顯示出無效的NH4+外排。通過非侵入式微測試技術測得的根部伸長區中的NH4+外流顯著低於XS。綜上所述,我們的結果表明,更長的根,更多的葉尖,更好的通氣組織,更高的氮吸收能力以及從根中減少的NH4+外排與雜交超級稻的更高NUE和生長性能有關。

離子/分子流實驗處理方法

32日齡水稻幼苗,正常氮(2.86 mM NH4+)和高氮(15 mMNH4+)營養液處理2周。

離子/分子流實驗結果

採用NMT技術測定了三個水稻品種根系伸長區表面的淨NH4+流速。在正常(對照)氮條件下,永優12號和嘉優6號的根系主要在伸長區表現出NH4+的內流,而徐水134號的根系則表現出微弱的外排。永優12號和嘉優6號根系NH4+淨內流速率分別為138 pmol cm-2s-1和116 pmol cm-2s-1,徐水134號中NH4+淨外排速率為35 pmol cm-2s-1(圖1)。

圖1

高NH4+改變了永優12號和嘉優6號伸長區NH4+流速的方向,增加了徐水134號中NH4+的外排。當施用高濃度NH4+時,永優12號和嘉優6號的伸長區均檢測到了NH4+外排。永優12號和嘉優6號的NH4+淨外排速率分別為13 pmol cm-2s-1和18 pmol cm-2s-1,顯著低於徐水134號觀察到的127pmol cm-2s-1(圖2)。結果表明,雜交超級水稻品種永優12號和嘉優6號根對NH4+的吸收顯著增強,吸收效率更高。

圖2

其他實驗結果

超級水稻品種永優12號和嘉優6號在低氮條件下根系生長比普通品種徐水134號好。改良的根系有助於嫩芽更好的生長和更高的氮積累。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和嘉優6號的通氣組織比例顯著高於徐水134號。雜交水稻品種永優12號和嘉優6號對NH4+毒性的閾值較高。永優12號和嘉優6號的根具有較高的NH4+吸收能力,但徐水134號中的根轉運系統對NH4+的親和力較高。

結論

本研究對與NUE相關的雜交超級水稻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雜交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和嘉優6號的根系較大,表現為根尖數多和根系較長,但根系直徑沒有變大。雜交超級水稻根系中通氣組織的比例也明顯較高。在低氮和中等氮條件下,雜交超級水稻品種較高的NUE主要歸因於更大的根系,更發達的通氣組織和較高的氮吸收能力。在高氮條件下,雜交超級水稻品種通過調節根部伸長區中無效的NH4+循環來維持根系生長,從而提高NUE。在選育氮高效水稻品種時考慮這些根系性狀,這些發現對指導田間施肥和養分管理實踐,進而指導超級稻的生長和產量表現有一定的幫助。

離子流實驗使用的測試液

0.5 mM NH4Cl,pH5.5

相關焦點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對作物的生命活動和產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農田氮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
  • 招募「精兵強菌」為水稻高效「固氮」—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秈粳稻根系微生物組與氮肥利用效率的關係 氮素是促進作物增產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 【中國科學報】招募「精兵強菌」 為水稻高效固氮
    已有研究表明,作物中某些基因控制著氮素利用效率,但這些基因如何發揮作用、對作物有何影響等機制尚不清楚,而這對於作物改良、提高氮素利用率至關重要。  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白洋課題組與儲成才課題組合作,揭示了水稻關鍵因子「NRT1.1B」通過調控水稻根系微生物組,從而改變根際微環境,進而影響水稻秈粳亞種間的氮肥利用效率。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 Int J Mol Sci: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
    比較了兩個同基因系Kitaake(WT)及其基因改造品系CIPK2(RC),它們以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NUE)過量表達了鈣調磷酸酶B樣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OsCIPK2)的基因,並在低溫下對其生長發育進行了比較。與正常水平的氮相比。NUE是一個複雜的性狀,主要與植物從土壤中提取,吸收和循環利用N的效率有關。
  •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哪些基因值得關注
    赤黴素通過促進DELLA蛋白降解,進而增強GRF4轉錄激活活性,實現植物葉片光合碳固定能力和根系氮吸收能力的協同調控,從而維持植物碳-氮代謝平衡。同時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新型的優異等位基因GRF4ngr2,將這個等位變異位點導入當前高產主栽高產水稻和小麥品種後,不僅提高其氮肥利用效率,同時還可保持其優良的半矮化和高產特性,最終導致水稻和小麥在適當減少施氮肥條件下獲得更高的產量。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選取經過31年不同施肥處理稻田,研究了水稻根際土和非根際土中CUE、微生物生物量周轉及其殘留物的積累特徵。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面對人口增長,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基於此,該團隊利用碳同位素(13C-CO2)連續標記技術結合土壤有機質的粒徑組分分離技術,探討了水分管理(乾濕交替、持續淹水)和施肥(不施氮、施氮)對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在團聚體內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施氮(施尿素250 mg N kg-1)增加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根際沉積碳量以及光合新碳(13C)向根際土的傳輸量。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大量施用無機氮是作物產量顯著增加的基礎,但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有害影響,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一氧化二氮與環境的關係
    例如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的去除氮氧化物系統(DeNOx)是使用催化技術使氧化亞氮(N2O)分解成氮氣和水, 這項技術特別適用於處理尾氣中氧化亞氮濃度高並減排效率要求高的硝酸、己內醯胺、己二酸工廠生產中。
  • 談談根系吸水與水稻返青
    在上述三個現象中,其中一條為水稻葉尖早晚是否吐水,吐水現象為什麼可以作為水稻返青的標誌?本文從植物生理學方面簡要介紹了植物根系吸水的兩種方式,並解釋了為什麼水稻插完秧要及時上護苗水以及葉片吐水情況可作為水稻返青的標誌。植物根系吸水依靠兩種動力,一種為因蒸騰作用引起的蒸騰拉力,另一種為根壓。兩種不同的力形成了根系吸水的兩種方式,即被動吸水和主動吸水。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日前,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異三聚體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調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論文資深作者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傅向東(Xiangdong Fu)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氮是促進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佔植物乾重的1.5-2%以及植物總蛋白的16%,是胺基酸、蛋白質、核酸、葉綠素、激素等的組成成分。氮肥是農業生產中需要量最大的化肥品種,它對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的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梁鳴早 蔣高明 氮對植物生長是至關重要的。植物體內各種蛋白質、核酸、磷脂都需要氮的參與才能合成。
  • 研究揭示高產土壤具有高的碳氮資源利用效率及其機制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係並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用的關係。結果表明,氮肥施用在高產土壤上比在低產土壤上具有更高的利用率、留存率和低損失率。外源有機質輸入土壤後,能夠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對有機質的分解,高產土壤微生物對外源有機質的代謝效率是低產土壤的2倍,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周轉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