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 J Mol Sci: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

2021-01-08 中關村NMT聯盟

NMT是基因功能的活體檢測技術,已被103位諾貝爾獎得主所在單位,及北大、清華、中科院使用。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主題: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

標題: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Overexpressed OsCIPK2 Rice as a Nitrogen Utilization E cient Crop and Analysis of Its Associated Rhizo-Compartment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影響因子:4.183

檢測指標:Ca2+、NH4+、NO3-流速

檢測樣品:水稻根尖

Ca2+、NH4+、NO3-流實驗處理方法:

幼苗長至三葉期,分別在正常氮(1.44 mM NH4NO3)和低氮(0.24 mM NH4NO3)處理

Ca2+、NH4+、NO3-流實驗測試液成份:

Ca2+: 0.1 mmol/L KCl, 0.1 mmol/L CaCl2, 0.1 mmol/L MgCl2, 0.5 mol/L NaCl, 0.3 mmol/L MES, 0.2 mmol/L Na2SO4, pH 6.0;

NO3-: 0.1 mmol/L NH4NO3, 0.1 mmol/L NH4NO3, 0.1 mmol/L KCl, 0.1 mmol/L KCl, 0.1 mmol/L KCl2, 0.3 mmol/CaCl2, 0.3 mmol/L MgCl2, 0.3 mmol;

NH4+: 0.1 mmol/L NH4NO3, 0.1 mmol/L CaCl2, 0.3 mmol/L MES, pH 6.0

作者: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

英文摘要

Nitrogen (N)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factors in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ina holds a premier posi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r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higher N fertilizer costs along with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 better solution is much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ithout disrupting the production of rice as an important cereal, while minimizing all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Two isogenic lines Kitaake (WT) and its genetically modified line CIPK2 (RC), overexpressing the gene for Calcineurin B-like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2 (OsCIPK2) with bette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were compared for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der low versus normal levels of N. NUE is a complex trait mainly related to a plant’s efficiency in extraction, assimilation, and recycling of N from soil.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was analyzed using high-throughput Illumina Miseq 16S rRNA sequencing and found that RC with CIPK2,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rice root, not only performed better without nitrogen fertilizer (LN) but also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rice rhizosphere compartments (rhizosphere, rhizoplane, and endospher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eneficial bacteria phyla increased, which are known t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 in rhizosphere soil.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RC regarding better performance under LN, the ion fluxes in root apical were detected by 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ique (NMT). We found that RC can absorb more Ca2+ and NO3 under LN as compared to WT. Finally, compared to WT, RC plants exhibited better growth of root and shoot, and increased yield and N uptake under LN,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 of two rice lines under normal nitrogen (NN) treatment.

We are able to get preliminary results, dealing with the OsCIPK2 overexpressed rice line, by studying the rice molecular, physiolog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related to NUE. The resul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in rice from the soil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microbial communities.

中文摘要(谷歌機翻)

氮(N)是水稻生長發育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中國在大米生產中處於領先地位,同時也面臨著更高的氮肥成本以及對環境的嚴重破壞。迫切需要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又不中斷作為重要穀物的大米的生產,同時將對環境的所有有害影響降至最低。

比較了兩個同基因系Kitaake(WT)及其基因改造品系CIPK2(RC),它們以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NUE)過量表達了鈣調磷酸酶B樣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OsCIPK2)的基因,並在低溫下對其生長發育進行了比較。與正常水平的氮相比。NUE是一個複雜的性狀,主要與植物從土壤中提取,吸收和循環利用N的效率有關。使用高通量Illumina Miseq 16S rRNA測序分析了微生物種群,發現帶有CIPK2的RC在水稻根部特異表達,不僅在不使用氮肥(LN)的情況下表現更好,而且增加了水稻根際區室細菌群落的多樣性(根際,根際和內球)。

有益菌門的相對豐度增加,已知它可以促進根際土壤中氮的循環和轉化。為了進一步探索RC在LN下獲得更好性能的潛力,通過無創微測試技術(NMT)檢測了根尖中的離子通量。我們發現,與野生型相比,RC在LN下可以吸收更多的Ca2+和NO3-。最後,與WT相比,RC植物在LN下表現出更好的根和莖生長,並增加了產量和氮素吸收,而在正常氮(NN)處理下,兩個水稻品系的生長沒有顯著差異。

通過研究與NUE相關的水稻分子,生理和化學參數,我們能夠獲得初步結果,處理過表達OsCIPK2的水稻品系。研究結果為進一步研究水稻從土壤中吸收和利用氮以及與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

結果表明:LN(low nitrogen)處理時,RC(過表達型)根系的Ca2+吸收顯著增加,而NN(normal nitrogen)處理時無顯著差異;LN處理時,RC根系的NO3-吸收增加,而NN條件下RC和WT(野生型)根系的NO3-表現為外排,且二者並無顯著差異;至於NH4+,RC和WT均表現為外排,且無顯著差異。這說明,LN條件下,根系CIPK2基因過表達促進了根系吸收NO3-,與RC根際的硝化作用增加是符合的。

相關焦點

  • Int J Mol Sci:福建農林大學丨OsCIPK2過表達促進低氮條件下水稻NO3-​吸收(附NMT實驗體系)
  •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目標和要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營養生理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張明永研究員的指導下,發現在水稻中超表達OsPTR9基因可促進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同時在低施氮肥的條件下可促進水稻增產。研究顯示:OsPTR9基因的表達受外界氮源和光晝夜節律的調節。
  • 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進行了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不同氮肥條件下,在眾多農藝性狀中,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研究組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轉錄因子調控水稻分櫱。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NMT歷史上的今天丨Int J Mol Sci =、Physiol Plantarum 文章發表
    中文摘要(谷歌機翻)楊樹已經發展出各種策略來優化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反應。然而,楊樹如何平衡生長和氮缺乏仍有待闡明。在本研究中,在慢生長的小葉楊(Pops simonii)(Ps)和快速生長的歐洲楊(Populus euramericana(Pe)幼樹)中研究了根系發育,碳和氮生理學以及相關基因的轉錄本豐度的變化。高氮供應。
  • OsAUX1蛋白可以促進水稻根吸收磷元素
    最近,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水稻生長素輸入載體OsAUX1可以在低磷環境下促進根毛伸長,提高磷吸收效率。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幹擾OsAUX1基因的方法改變水稻根角度以達到增強水稻磷元素吸收效率的目的。X射線顯微CT成像結果顯示,osaux1突變體的根角度發生了變化,導致根首先在磷優先積累的表層土壤中覓食磷元素,然而磷元素的吸收效率並未獲得提升。
  • 水稻分櫱發生的內外條件
    導語:歡迎來到暮色年華情感屋,今天我們聊一聊水稻分櫱發生的內外條件,內在條件:影響分櫱發生的內在條件,是指稻體本身應具備的條件,主要有:一必須在水稻的分櫱期中,即在主莖四葉期到拔節孕穗期之前,只有在這個時期內,禾苗的生長旺盛,養分充足
  • Int. J. Mol. Sci. | LPS1編碼琥珀酸脫氫酶鐵硫亞基SDH2-1,影響水稻葉片衰老和產量
    在本研究中,我們從水稻(Oryza sativa)中分離到一個遲早衰突變體lps1。突變體葉片在分櫱後期出現褐斑,在灌漿後期和成熟期萎蔫。早衰葉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淨光合速率降低,葉綠體和線粒體降解。同時,lps1表現出穗小、結實率低、產量顯著降低的特點。基因克隆和互補分析表明,導致突變表型的基因是OsSDH2-1(LOC iu Os08g02640),其中單核苷酸突變導致編碼蛋白的胺基酸替換。OsSDH2-1基因在所有供試器官中均有表達,在葉片、根尖、子房和花葯中均有較高表達。OsSDH2-1蛋白定位於線粒體。
  • 中科院南土所施衛明: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和生理的改善有關
    了解超級稻的形態根性狀和根系吸收氮的機制對於發展其生產中適當的施肥和養分管理實踐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雜交超級稻根系中與氮利用效率(NUE)相關的形態和生理特性。分別水培栽培了兩個雜交超級稻品種(永優12號,YY;嘉優6號,JY)和一個常見品種(徐水134號,XS),其水肥條件不同,研究了氮素變化對幼苗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的影響。
  • 栽培水稻,了解水層變化對其環境條件的影響,提高栽培技巧
    導語:了解水層變化對水稻環境條件的影響,從而促進水稻的生長,有助於培育優質水稻小編最近有一個問題:稻田裡的水層變化對水稻的生長有影響嗎?鑑於這個問題,小編諮詢了有經驗的農戶。然而,小編覺得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應該與大家分享分享!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該研究進一步發現OsTCP19本身是氮調節的,靶向DLT(油菜素內酯信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OsTCP19–DLT模塊整合了氮和油菜素類固醇信號傳導,以轉導環境氮刺激來調節發育過程。此外,OsTCP19還可以調節氮利用基因的表達。一方面,OsTCP19通過調節分櫱促進基因的表達來介導氮觸發的發育過程。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NRT1.1B的自然變異不僅導致秈稻硝酸鹽吸收及轉運的增強,同時觸發更強的硝酸鹽信號反應。  該研究利用從不同生態地理區域收集的一組不同水稻種質,並對氮的分櫱響應(與水稻氮利用效率最密切相關的性狀)性狀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OsTCP19啟動子中的一個變體,該變體與對氮的分櫱響應(TRN)相關。
  • 水稻種植中氮 磷 鉀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就和大家詳細分享一下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氮的作用:   水稻種植中氮、磷、鉀的作用!   ① 提高作物總量和經濟產量。   ② 改善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能增加種子中蛋白質含量。
  • 水稻田施用氯化銨效果好,成本低,農民如何揚長避短,合理使用?
    因此,氯化銨水溶液呈弱酸性,常溫下飽和氯化銨溶液PH值一般在5.6左右。氯離子(Cl-)在水中的移動性非常強,在降水強的華東、華中、西南、華南等我國主要水稻種植區,基本會淋溶流失,不會造成積累。而作為一種含氯的氮肥,氯化銨能夠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且在水田中的肥效優於其他氮肥。
  • 每日摘要:MtCEP1作用於在低氮條件下苜蓿根與根瘤之間的發育平衡(Plant Cell)
    側根和根瘤都在根系統中形成,然而這些器官之間在可利用氮資源減少後的發育協調還不清楚。本文中,作者發現蒺藜苜蓿的類受體激酶MtCRA2可以響應於低氮條件促進早期共生結瘤的起始,並抑制根的生長。MtCEP1多肽可以在氮飢餓條件下激活MtCRA2,導致生長素合成基因MtYUC2的表達抑制,從而抑制根的生長素響應。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氯化銨對水稻上有什麼作用?
    氯化銨經常用作水稻的基肥和追肥,比施等氮量的其他氮肥效果好。那水稻施氯化銨,除具有其他氮肥的功能外,還有什麼作用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氯化銨對水稻的作用。   氯化銨   氯化銨用於稻田,肥效平穩持久,流失較少。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氮是促進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佔植物乾重的1.5-2%以及植物總蛋白的16%,是胺基酸、蛋白質、核酸、葉綠素、激素等的組成成分。氮肥是農業生產中需要量最大的化肥品種,它對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的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 The Plant Journal|高活性鋅轉運蛋白OsZIP9介導水稻中的鋅吸收
    然而,水稻鋅吸收的分子機制仍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我們報導了ZIP(ZRT,IRT-like protein)家族的一個成員OsZIP9,它與水稻的鋅吸收有關。 在側根的表皮和外皮細胞中均有表達,定位於細胞膜,在缺鋅時誘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