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了解水層變化對水稻環境條件的影響,從而促進水稻的生長,有助於培育優質水稻
小編最近有一個問題:稻田裡的水層變化對水稻的生長有影響嗎?鑑於這個問題,小編諮詢了有經驗的農戶。然而,小編覺得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應該與大家分享分享!
稻田灌溉不僅是滿足水稻的生理需水,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技術措施。通過水層的深淺和有無等,來調節稻田環境,從而來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這種生理需水以外的水量消耗,一般稱之為水稻的生態需水。
稻田的水分狀況可以變化為:水層的有無 水層的深淺;水層的流動(活水串灌)或定期補水(靜水灌溉),千田的久暫,乾田的程度等。通過這些變化,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調節稻田土壤溫度和空氣的溫度、溼度:
水層深度對土壤溫度和土壤的通氣性有很大的影響,土壤溫度高低和土壤通氣性,可影響到微生物活動與養分分解,從而影響到水稻的代謝作用。不同天氣條件下,不同灌水深度對田間溫度有不同影響。
據實驗,晴天早晨深水層(7-8釐米)比淺水層稻田水溫高0.3℃,晴天中午則正相反,淺水層比深水層溫度高1.5℃,土壤溫度也有類似的變化。水層深淺對株行間溼度也有影響,這一點在密植稻田表現得更為明顯。
由於水比空氣具有更大的熱容量和導熱性,例如水的容積熱容量為1卡,空氣的容積熱容量為0.0003卡,所以含水愈多或有水層被覆的土壤,提高或降低一定溫度所需的熱量愈多,溫度就不易升高或降低。導熱性是指熱量由一端傳導到另一端的性能,常用導熱率表示(單位為卡/釐米?秒?度)水的導熱率比空氣的大25-30倍。由於溼土易導熱,白天表土吸收的熱量向下傳導,表土的溫度就不易升高;夜間下層熱量向上傳導,表層溫度也不會很快下降,所以晝夜溫差也比較小。因此,一般來說,在水稻生育前期,日光輻射大部分能達到水面時,深水、流動水則水溫低,土壤溫度也低。
流動的水層(深水串灌),當夏日氣溫特高時,能防止土壤溫度的過高。晚間或陰雨天,深水能防止土壤溫度的散失,淺水或短時間的排水,能降低土壤溫度。晴天,淺水或短時間的排水,能提高土壤溫度。淺水層、流動水層的水溫、土溫的日溫差較大;深水層、靜水灌溉的稻田水溫、土溫的日溫差比較小。
但在水稻生育後期,一般在拔節以後,特別是密植稻田接近封行以後,陽光不能直接照射到田間水面,情況就變得更為複雜。譬如在北方稻區,渠道中的水經日光照射後,水溫一般較田間的水層溫度高1-1.5℃。採用流動灌溉,能提高田間的土壤溫度;又水量大,攜帶的熱量也多。所以這一時期流動灌溉,水層較深,比靜水灌溉,淺水層好。
二、調節或控制土壤養分的分解與供應:
水稻最易利用的氮源是氨態氮,在有水層的條件下,有機質的氨化過程穩定進行,對水稻氨態氮的供應相應地提高。灌水後造成的嫌棄環境,有利於磷、鐵、錳、鈣等元素的溶解和有效化,加強了礦質養分的供應。長期浸水條件下,土壤通氣不良,以嫌氣微生物活動為主,有機質緩慢分解,然後再合成為腐殖質,能夠積累養分,避免流失。但同時也容易產生並積累大量的有機酸、醇、酮等中間產物和硫化氫、甲烷等還原性物質。排水能改變土壤的通氣狀況,降低土壤還原程度,減少部分還原物質(如硫化氫等),以及過多的可溶性鐵等的毒害作用,提高水稻根系的活性,從而加強了對土壤養分的吸收。
水稻是通過土壤溶液來進行養分吸收的,排水使土壤水分不足,在影響水分吸收的同時,對土壤養分的吸收也相對減弱;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斷水即斷肥」。一時肥力供應過猛,或水稻生長過度繁茂時,排水能緩和肥分的供應,調節水稻的生長。此外灌溉水中能供給水稻一部分有效養分。流動水層能帶去(包括地下滲漏)土壤中的一部分有害物質,但也能衝洗掉一部分有效養分。
三、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和微生物活動狀況:
在有水層的條件下,土壤膨軟,有利於稻根的伸展,灌水使土壤的酸鹼度提高,接近中性,又能使鹽鹼土的土壤鹼性變弱,這種改變有利於有機質的氨化過程和矽、鐵、鈣等的溶解。水層灌溉時硝化細菌減少,硝態氯也隨之減少;排水落幹時,硝
化細菌和硝態氮均有增加。烤田能抑制反硝化細菌的活動,減少稻田土壤的脫氮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水層變化對水稻環境條件的影響的所有知識啦!如果大伙兒對於今天的內容,要什麼不理解的,或者有什麼高見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咱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