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變「野」了!在世界各稻區均存在返祖現象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水稻在世界各稻區均存在返祖現象

是什麼讓栽培水稻變「野」了

栽培水稻發生返祖現象後會呈現出籽實變小、紅皮的特徵,經過環境適應進化,種子一成熟即散落田間,之後與栽培水稻伴生。這種山寨版的水稻被稱為雜草稻,由於其遺傳背景與栽培稻極其相似,因此除草劑難以根除,嚴重影響水稻生產。

不久前,由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從涵蓋各大洲16個主要水稻生產國稻區抽取的524份雜草稻樣本進行研究,發現水稻在世界各稻區均存在返祖現象。

水稻返祖現象源於繁衍之需

返祖現象也稱野化或去馴化,是生物界經常發生的一個遺傳現象,指栽培作物和家養牲畜等從人工環境回歸自然環境,恢復野生特徵。

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組重測序,並結合已有當地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組數據資源,在對樣本群體遺傳學分析後發現,全球稻區發生的雜草稻都來自栽培稻,而且這個去馴化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一般認為,水稻的起源歷程,從野生經過馴化與現代遺傳育種改良便結束了。因此有科學家認為雜草稻與栽培稻只是「近親」,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研究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使人類對作物發展的歷史認知又向前推進了。

樊龍江表示,每年收割水稻時都會有種子落粒,田裡種子數量越多,進化出雜草稻的概率越大。因此,減少田間種子遺留的庫容,是減少雜草稻的重要手段。

為什麼進化中會出現返祖現象?研究結果表明,這是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隨著人們對水稻高產的不斷改良,穀粒變大且不易脫落的水稻便於收割增產提效。這一改良雖滿足了人類需求,卻改變了水稻的生存法則,使其原有的繁衍生存機制被破壞。

「水稻的落粒特徵,即種子成熟後回歸土壤,是其繁衍生存的關鍵,是其在自然界生存最重要的機制。同時將種子變小,也是為了便於傳播生長。」樊龍江解釋道。

憑藉雜交優勢和栽培稻「較勁」

據了解,雜草稻在我國大面積存在,特別在江蘇、廣東、遼寧和寧夏等地,雜草稻已成為除稗草外影響我國稻田最嚴重的雜草。

已有科學研究表明,雜草稻在有限的空間中與栽培稻開展競爭,爭水分、爭光照、爭養料。雜草稻實力強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其雜交起家的遺傳背景有關。

在這次調查中,科研人員發現全球特別是在南美稻區,有大量雜交起源的雜草稻,它們或是雜草稻之間或是雜草稻與栽培稻之間雜交形成。這種雜交,導致雜草稻同樣獲得了除草劑的抗性等。

難以除淨雜草稻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從外形上很難將其與水稻區別開來。此外,在苗期雜草稻就與栽培稻「較勁」,抽穗之後還會率先成熟。

樊龍江認為,水稻通過稻苗移栽能夠很好地防控雜草稻。育秧讓水稻苗已經長得很大,這樣一來雜草稻不容易趕上新插的秧。「現在水稻種植大多採用直接播種,省時省力。缺點就在於給了雜草稻與栽培稻一起發芽的機會,相同的『起跑線』是導致雜草稻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古老基因啟發新型水稻育種

雜草稻的危害性還來自其休眠特徵——它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度過田間冬季的嚴酷環境,直到稻季才發芽。

「這樣年復一年的結果就是雜草稻越來越多,終成大害。」樊龍江說,水稻長,它就長。「如果一塊地閒置兩年重新種植水稻,雜草稻又會『復活』。」

栽培稻從野生稻馴化而來,是人類對其基因的重新選擇。而在去馴化的過程中,雜草稻發生了新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對基因組選擇信號分析發現,野化選擇的區域與馴化選擇的區域重疊率很低。

研究團隊發現全球不同地區雜草稻存在一個共同的強烈基因組分化區域,即7號染色體一個0.5Mb區間。

該區域包括與種子休眠、抗性相關的基因等,對雜草稻的環境適應性非常重要。此外,休眠性相關基因經歷平行進化,在粳型雜草稻和栽培稻間分化明顯,可能在不同雜草稻群體野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團隊希望將雜草稻「發芽率高長勢強」的優點應用到水稻育種當中,通過提高自然適應能力,為增產增收開闢新的思路。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 江 耘)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人類返祖現象
    原標題:人類返祖現象   1977年7月30日,我國遼寧省出生了一個全身長毛的小男孩,當時引起醫學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後來,醫學界將其歸為一種人類返祖現象。   全身長毛其實是生物進化的一種證據。人類由古猿變來,古猿是我們的祖先,古猿身上長著又長又密的毛。從古猿到人,不斷進化,直立行走,四肢分化,語言產生,大腦發達,但是身上長的長毛缺慢慢低消退。用顯微鏡觀察一下我們身上的皮膚,可以看到皮膚上仍然保留著不計其數的毛囊,不過長的已不是長毛,而是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汗毛。
  • 生物界返祖現象:孫悟空可能曾經真實存在於歷史當中?
    一時間眾說紛紜,諸般猜測甚囂塵上:如果墓中有骸骨,那孫悟空兄弟是不是曾經真的在歷史上存在過?又應當是怎麼樣的一種合理存在呢?著名作家那多在小說《返祖》裡做出了大膽的猜測:孫悟空兄弟很可能是同時出現了返祖現象的兩個人。
  • 什麼是返祖現象? 返祖現象能讓我們生出猿人麼?
    什麼是返祖現象? 返祖現象能讓我們生出猿人麼?時間:2016-08-27 13:46   來源:蝌蚪五線譜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返祖現象? 返祖現象能讓我們生出猿人麼?
  • 正確認識賽鴿的返祖現象
    在賽鴿界,鴿友們通常認為子代與親本間的明顯差異是屬於返祖現象 。一對相同羽色的親鴿繁育出不同與親本羽色、眼砂的子代稱為返祖現象或是一對不同羽色大親鴿繁育出的子代與兩個親鴿的羽色、眼砂均不相同的現象稱為賽鴿的返祖現象。具有返祖現象的仔鴿往往被一些鴿友認為是優秀鴿的再現倍加保護。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破解糧食供應不足問題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2019年9月17日,謝華安院士和多位全國水稻領域專家將齊聚武漢,為武漢市農科院承辦的「水稻育種與綠色、輕簡、高效栽培繼承技術高級研修班」參研人員作學術報告,並召開多倍體水稻研發進展研討會。
  • 貓返祖現象是什麼意思?貓返祖現象是好是壞?
    貓返祖現象是什麼意思?貓返祖現象在養貓過程中是一種不太常見的情況,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貓返祖是什麼意思,其實貓返祖和人返祖的意思差不太多。簡單理解,貓返祖就是指貓突然出現了祖先才有的特徵表現。如果您還是不明白貓返祖現象的意思也不用著急,接下來貓貓網小編就為您詳細講解一下貓返祖現象到底指的是什麼以及貓返祖現象是好是壞,如果您也想了解一下有關貓返祖的相關知識,那麼可以看看我們下面要講的內容。貓返祖現象是什麼意思?
  • 水稻鑽心蟲,抗性高、危害大,趕快收藏這份防治大全!
    國內各稻區均有分布,主要以長江流域及以南稻區發生較重,近年來發生數量呈明顯上升的態勢。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還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蠶豆、麥類以及蘆葦、稗、李氏禾等雜草。三化螟(鑽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的水稻區,特別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區受害嚴重。它食性單一,專食水稻。
  • 有哪些水稻品種抗倒伏?防倒栽培不僅要品種好,還要做好4點措施
    一般抗倒伏水稻品種具有植株較矮、第三節間短、莖稈粗壯(乾物質密度大)、分櫱較強等特點,像美香佔2號、黃華佔、桂野豐等矮杆常規稻,抗倒性較好,粵禾絲苗、天優998、泰豐優208等優質高產品種,均是矮杆育種中的好品種。
  • 女子莫名長4個肉團均是乳房 醫生:屬返祖現象
    有個不雅的外號「蝙蝠俠」,因為,她一伸胳膊,每個上臂至腋窩處會各垂下兩個肉團。省婦幼保健院的醫生告訴她,這4個肉團是乳房,又稱「副乳」,是人類一種返祖現象。
  • 人類有哪些返祖現象?
    返祖現象是指在部分生物體上偶然出現了祖先的某些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的現象。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吃了一輩子大米,你還在相信水稻種水裡是因為喜歡水?
    你大概不曉得,人類直到現在還在和想要變野的水稻搏鬥。 吃過所謂的紅米吧?這是一種特別的水稻品種嗎?其實不是。紅米就是野化的水稻(weedy rice),也就是想返祖的浪子。 所以到底什麼叫水稻被馴化了,什麼又叫變野? 是這樣的,所有被馴化的動植物都會出現馴化綜合症(domestication syndrome),對於水稻來說這主要是不會落粒(shattering)。
  • 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
    長江中下遊和江淮稻區: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單雙季稻混栽區和單季稻種植區,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江淮和黃淮稻區主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為主攻對象。
  •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負泥蟲的危害與防治
    一、分布與危害 水稻負泥蟲,屬鞘翅目葉甲科。又名稻葉甲,俗稱牛糞蟲、巴巴蟲、背糞蟲、豬屎蟲等。 水稻負泥蟲在我國有兩大發生區:一為東北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另一為南方稻區,包括秦嶺以南的安徽、湖北、貴州、雲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和浙江等。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水稻產業是我國的民族產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滿足未來對水稻數量、質量和安全的需求,應對國際競爭,創新是唯一出路。」近日,在江蘇省睢寧縣舉辦的「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現場會暨水稻綠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說,我國水稻產業發展限制因素眾多,國際稻米貿易量很小,依靠國際市場解決中國大米供應問題不現實,必須依靠自己。 程式華指出,中國水稻產業有著單產水平高、產業化程度低的特點。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水稻既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容易蓄積鎘的作物之一,稻田中的鎘通過水稻的根系被吸收,並向上運輸到莖、葉和稻米中。我國南方稻區由於酸性的紅壤分布廣(酸性土壤有效態鎘含量高),秈稻為主的種植模式(相對粳稻多數秈稻蓄積鎘的能力更強),加劇了稻米鎘汙染風險。
  • 返祖現象?實踐經驗所得,返祖賽鴿優於父母鴿
    我們經常會聽到鴿友們說這羽鴿子返祖了,那麼返祖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判斷鴿子是不是返祖,這麼說明這羽鴿子出現了返祖現象呢?
  • 賽鴿返祖的現象要重視
    也就是說種鴿基因本身就要好,那麼出現返祖的現象才比較有意義,否則就沒有什麼意義,出現不一致的羽色反而可能是亂七八糟的鴿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一般是兩個原因,一個是雜交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得以顯現出來,出現了返祖的現象。一種是鴿子的這個羽色已經被隱藏了,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決定這個羽色的基因又被表現出來了,這個就不管是雜交還是近親配對都有可能作育出羽色返祖的情況。
  • 水稻螟蟲的形態特徵、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
    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水稻螟蟲的形態特徵、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1、螟蟲的形態特徵和危害症狀  1.1 大螟  主要危害油菜、玉米、小麥、水稻和茭白、蠶豆等,在長江以南地區發生較為嚴重,它在我國各個稻區都有分布。  大螟的幼蟲長20~30 mm,身體背面呈紫紅色,頭紅褐色。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截至2019年,中國育成各類型雜交水稻品種超過7000個,累計種植面積約6×108 hm2,增產糧食近9×108 t, 累計多養活2.3×109 人,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強有力地回答了25年前西方學者提出的「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疑問。